第八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ppt课件(全).ppt
《第八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ppt课件(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ppt课件(全).ppt(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需求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是交易媒介,也是财富的一般代表,这种独特职能使人们产生了对它的客观需求。在充当交易媒介时,货币与商品劳务相对应,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能提供多少商品和劳务,就需要有相应数量的货币发挥媒介作用,以实现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这是实体经济运行对货币的需求。同时,货币又具有价值贮藏职能,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作为其资产组合的一个部分,以实现保值增值,这是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货币总需求就是对这两类发挥不同职能货币的需求总和。据此,我们可以将货币需求定义为: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等)对执
2、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理解货币需求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四点:1主观货币需求与客观货币需求主观的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或机构等,在主观上“希望”自己拥有的货币量。客观的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单位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能满足其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货币需求。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类型的货币需求都存在,但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货币需求,而不是主观的货币需求,因为主观货币需求在量上无限制,是一种无约束的无效货币需求,这显然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2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微观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或机构,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多少货币在手中最合适。宏观货币需求是指一个
3、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量要既能满足交易需要,又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由于宏观货币需求是微观货币需求的集合,因此,对微观货币需求的研究与对宏观货币需求研究一样重要。3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或机构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不考虑价格变动的货币需要量,通常以M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各经济单位所持有的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货币数量,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如果经济运行中的其他变量都不变,只是物价上涨一倍,则名义货币需求伴随着物价上涨也相应地增加一倍,而实际货币需求不变。相反亦应如此。我国1955年发行新版人
4、民币、收回旧版人民币的改革(新币1元等于旧币10000元)很典型地诠释了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差异。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剔除了物价变动的影响,由于包含物价因素在内的名义货币需求不能直接反映经济主体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同时,对于货币需求者而言,重要的是货币实际具有购买力的高低而非货币数量的多少,所以人们更注重考察实际货币需求。4现金货币需求与存款货币需求现代经济中,货币的范畴已不再局限于现金,在任何一个国家,存款货币的数额都远远高于现金。既然货币需求是所有商品劳务流通以及人们对财富的贮藏对货币产生的需求,那么,除了现金能满足这种需求外,存款货币同样能满足这种需求/二、货币需求理论二、货币需
5、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反映在其货币必要量公式中。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是在总结前人对货币流通中货币数量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货币需求理论从宏观视角的主要概括。为了分析方便,马克思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以这个假设条件为背景,他的论证过程是: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有多少金币来实现它;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黄金却留在流通之中使另外的商品得以出售,从而一定数量的黄金流通几次,就可以使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出售。因此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的
6、货币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同一单位的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水平、进入流通领域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比例变化,执行流通手段货币量则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组合。第一,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商品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流通货币量就会增加,在相反情况发生时则减少。第二,在商品价格普遍提高时,如果流通商品量的减少同商品价格的上涨保持相同的比例,或流通的商品量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同商品价格的上涨一样迅速,流通货币量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比价格的上涨更迅速,流通中的货币量还会减少。
7、第三,在商品价格普遍下降时,如果流通商品量的增加同商品价格的跌落保持相同的比例,或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同商品价格的跌落保持相同比例,流通货币量不变。如果流通商品量的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比价格的跌落更迅速,流通中的货币量将会增加。马克思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假设,即在该经济体中存在着一个数量足够大的黄金储藏。流通中需要多少金币,就用黄金铸造多少金币并流出;流通中有一些金币不需要了,多余的金币就退出流通,转化为储藏,即假设存在一个货币自动调节器。所以,在金本位制下,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然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假设条件。由于流通中还存在着赊销及以物易物现象,货币必要量公式
8、又进一步演化为: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的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纸币是由金属货币衍化而来的。纸币所以能够流通,是由于国家的强力支持。同时,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有流通才能作为金币的代表。因此纸币一旦进入流通,就不可能退出流通。如果说,流通中可以吸收的金量是客观决定的,那么流通中无论多少纸币也只能代表客观所需要的金币数量。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其所代表的同名的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物价上涨,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会降低。马克思的纸币流通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单
9、位纸币的价值=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二)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费雪方程式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1867-1947)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作了最清晰的表述。费雪十分注重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并不是需要货币本身,而是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手中的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交易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式中,表示货币的数量;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表示物价水平;表示交易总量。这个方程式首先旨在表示交易双方的恒等关系,以及以
10、纸币单位所表示的价格水平的变动规律。依据恒等式,的值取决于、三个变量。费雪分析,是由银行及信用机构的组织结构、效率,工业集中度,人们的货币支出习惯等制度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变动缓慢,故可视为不变的常量;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大体上也是相对稳定的。费雪认为,货币仅是方便交易的工具,因此,所有的货币不是用于消费,就是通过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全部进入流通充当交易媒介。这样费雪的方程式又可以表达为:P=MVT。在这个表达式中,由于V、T是常量,故货币数量的变动直接引起物价水平与之成正比例变动。因此,费雪交易方程式实质上表述的是一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变动关系的理论。即,要使价格保持给定水平,就必须使
11、货币量与总交易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但是,费雪将此交易方程式进行了一定的变形,就得到了货币需求方程式:M=PTV 此公式表明,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周转速度。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从宏观分析的视角研究货币需求的,而且仅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因此,费雪方程式也被称为交易方程式。2剑桥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缺陷。在费雪发展他的货币数量论观点的同时,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如马歇尔(1842-1924)及其学生庇古(1877-1959)等人也在研究同
12、样的课题,这批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有自己的资产问题。当然,他们也考虑经济整体的需求,但在他们看来,这个整体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方程式是:dK 式中,d表示货币需求量;表示物价水平;表示总收入;表示名义总收入;k表示与d的比,也就是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因此,剑桥方程式也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3.两个方程式的区别 比较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可以看出他们都很重视物价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但两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第一,对货币需求分析
13、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手段职能,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是从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具体在公式中,就是用收入Y代替了交易量T,用个人持有的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第二,费雪方程式重视影响交易的金融制度支付过程,忽视人的作用;剑桥方程式则重视保有货币的成本(即利息损失,由此隐含着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与保有货币满足程度的比较,重视人的意识及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力。第三,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不同。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反过
14、来,在交易商品量给定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到一定的货币需求结论。费雪方程式没有区分真实货币需求与名义货币需求,因此,交易次数、交易数量及价格水准的变动都能影响货币需求量。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的产物,认为微观主体要在保有货币的利弊因素权衡中决定货币需求。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是真实货币需求,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价格水准的变动只影响名义货币需求量。第四,费雪方程式没有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所起的作用作明显的区分;剑桥方程式则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同样重视,并以此作为决定价格水平的分析基础,使货币价值的决定与商品供求决定规律相吻合。由此可见,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
15、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考虑了货币的持有成本。剑桥方程式开创了货币需求研究的新视角。它将货币需求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动机联系起来,从货币对其持有者效用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了质的变化。(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作为马歇尔、庇古的学生,他继承了两位老师关于权衡利弊而持有货币的观点,并把它发展成为一种权衡性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说。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可持有没有收益但可灵活周转的货币的心理倾向。因此流动性偏好实际上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货币需求动机的
16、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把利率稳定地、不可动摇地引入了货币需求函数,从而使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从幕后走到前台。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动机有三种,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1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交易动机可分为个人的收入动机和企业的营业动机。凯恩斯认为,在个人收入的取得与支出之间,或者企业销售收入的实现与各项费用的支出之间,总是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这些时间间隔中,个人和企业都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一货币需求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收入多,这种货币需求也多;反之亦然。简言之,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2预防动机 凯恩斯对
17、预防动机的解释是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仍然主要作为交易的准备金,只不过是扩大了的准备金,所以就实质而言,预防动机与交易动机可以归入一个范畴之内,由于这两个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存在着稳定的关系,是收入的递增函数。3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具创新的部分。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除了为了交易需求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是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凯恩斯把用于储藏财富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货币和债券。人们持有
18、货币资产,收益为零;持有债券资产,则有两种情况:如果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利率下降,债券价格就会上升。显然,人们对现存利率水平的估价就成为人们在货币与债券两种资产间进行选择的关键。如果人们确信现行利率水平高于正常值,这就意味着他们预期利率水平将会下降,从而债券价格将会上升,人们就必然会多持有债券;反之,则会倾向于多持有货币。据此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原理,投机性货币需求(也称资产性货币需求)最主要受利率影响,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由于投机性货币需求与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紧密相关,受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心理的无理性则使得投资性货币需求经常变化莫测,甚至会走向极端,流动性陷阱就是这种极端现
19、象的表现。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所有人都希望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在这种情况下,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此时,无论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以货币形式储存起来,从而利率不再下跌。由于货币总需求等于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之和,所以货币总需求函数式如下:(y)(i)(y,i)式中,表示货币总需求;M1表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通常被合称为“交易性的货币需求”);M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也称“投机性的货币需求”);表示收入;i表示利率;1表示M1与Y的函数
20、关系;L2表示M2与i的函数关系。(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受马歇尔、庇古现金余额说的启发,采纳了凯恩斯对公众货币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更加深入地发展了微观货币需求理论,开创了现代货币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也叫货币学派,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政策主张已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选择商品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效用、收入水平、机会成本这三类因素的影响。1总财富水平 弗里德曼将总财富作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重要因素,即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在
21、现实生活中,由于总财富很难估算,所以弗里德曼用收入来代表财富总额,原因在于财富可视为收入的资本化价值。但这个收入不是统计测算的现期收入,而是长期收入,即“永恒收入”()。因为现期收入受年度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缺陷。所谓永恒收入,是指一个人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的过去、现在和今后预期会得到的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与永恒性收入呈正比例关系,由总财富决定的永恒性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大。弗里德曼从对美国货币历史的实证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永恒性收入对货币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弗里德曼进一步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两大类。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其大小
22、与接受教育的程度紧密相关;非人力财富指各种物质性财富,如房屋、生产资料等。这两种财富都能带来收入,但人力财富缺乏流动性,给人们带来的收入是不稳定的;而非人力财富则能够给人们带来较稳定的收入。因而,如果永恒收入主要来自于人力财富,人们就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以备不时之需;反之,人们的货币需求就会下降。因此,非人力财富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与货币需求呈反比。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指“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弗里德曼认为,货币的名义报酬率(rm)可能等于零(手持现金与支票存款),可能大于零(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可能为负(支票存款的各项手续费),而其他资产(股票和债券等)的名
23、义报酬率通常大于零。这样,其他资产的名义报酬率就成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其他资产的报酬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目前的收益,如债券的利率(rb)、股票的收益率(re);另一部分是预期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显然,债券的利率、股票的收益率越高,持币的机会成本越大,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小;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越高,持币带来的通货贬值损失就越大,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少。3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持有货币可以给人们带来流动性效用,且其大小以及影响其效用的因素,如人们的嗜好、兴趣等,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由此,可得到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中,d/p为财富持有者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Y是实际恒
24、久性收入,即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W是非人力财富占个人财富的比率;rm是货币预期名义收益率;rb是固定收益证券的利率;re是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是预期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U为收入以外的影响货币效用的其他因素。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式中的自变量明显多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式,所以其货币口径大于凯恩斯所考察的货币。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从而将货币理论纳入了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框架,摒弃了古典学派视货币为纯交易工具的狭隘理念。在一般均衡的资产组合理论中,特别强调货币量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纠正了凯恩斯学派忽视货币量的偏颇。在货币需求函数中,首先设置了预期物
25、价变动率这一独立变量,确定了预期因素在货币理论中的地位。严格地将名义货币量和实际货币量加以区分。特别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改正了以往学者们在经济理论,尤其是在货币理论中只顾抽象演绎的缺陷,使货币理论更向可操作的货币政策靠拢了。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利率仅限于债券利率,收入为即期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利率则包括各种财富的收益率,收入则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恒久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以利率的流动性偏好为基础的,认为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即对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货币 供求 及其 均衡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