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辞赋中的出世与入世_张永康.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陶渊明辞赋中的出世与入世_张永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辞赋中的出世与入世_张永康.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陶 渊 明 辞 赋 中 的 出 世 与 入 世 张永康 ( 弥勒县图书馆,云南弥勒 652300 ) 【摘要】 陶渊明以隐逸诗人的形象著称于世,从对其辞赋的分析来看,陶渊明的归隐自有原因,归隐前后也不乏入世济天下的思 想,归隐后仍在“兼济”与“独善”的矛盾中交织,且仍偶有“情执”的烦恼。本文试图以陶渊明的辞赋分析为基础,对其出世和入世 的情结进行剖析,从而提炼出陶渊明的人格模式。 【关键词】 陶渊明;辞赋;出世;入世 一、 陶渊明的生平及著述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人,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 ( 365),卒于宋文元嘉四年 ( 427) 年,享年 63 岁。他生活于晋
2、宋易代之际,而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 王朝度过的。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政治极 为黑暗、腐朽。陶渊明出生在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其曾祖父陶 侃,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也有功名。武昌太守。 父亲的姓名和仕历不详。母亲是孟嘉的第四女。陶侃出身清寒, 又是江南人,常常被中原人瞧不起,但是经过自身努力,陶侃终 于成了晋朝的名将,在平乱中建立大功。至于他的父亲,也曾出 过仕,至于任过什么职,已经不可考。渊明七、八岁时,其父便 已去世,因此,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生活在贫困之中。由于家庭环 境的影响,陶渊明很小就喜爱读书,对儒家的经典有特别浓厚的 兴趣。除了儒家的经典,他还读过盛行
3、于两晋时代的老子、 庄子及先秦至汉魏的史学、文学著作。 陶渊明年青时,颇有“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曾担任过祭 酒、参军、县令等官职。但因性格耿直,几次辞官而去,最后一 次从彭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仕途生活。走上了“躬耕”自食的 道路,晚年则生活越来贫困,最后于宋元嘉四年 ( 427)在贫病交 加中与世长辞,谥号“靖节征士”。 据相关资料统计,“现存陶渊明的作品,诗 124 首,文 11 篇, 其中辞赋 3 篇。” 1本文拟对现存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并序三篇辞赋做些梳理与分 析,探析陶渊明的出世与入世情结,据此提炼陶渊明的人格模 式。 二、 陶渊明辞赋的基本结构和主题
4、1、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基本结构和主题 这是一篇自然率真、从胸中流出的文字。序署“乙已岁十一 月”,可知文章作于晋安帝义熙元年 ( 405)年,即陶渊明四十一 岁辞彭泽令归田之初所作。渊明自 29 岁初出仕到这一年归隐,十 三年的仕途坎坷,使他不仅饱尝了仕途的痛苦,而且也看透了官 场的腐朽,所以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之后,他 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从此不再出仕。因此这篇辞无异于 渊明终身归隐不仕的宣言。 序重在叙事,说明自己出仕和归隐的原因。在序言中他对做 彭泽令到弃官回家的原因、前后经过作了交代。而辞则重在抒 情,抒发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并具体地描写了恬静适意的田 园生活。 辞
5、一开头就顺着序文的主旨,强调不能不回归的原因,但带 着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的可追。实迷 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是讲自己的 感悟,讲对人生道路 的认识,概括了丰富深刻的人生体验,在对是非的认识和醒悟 中,表现出回归田园的坚定决心。 下文写归途中的情景,归家后的情景,应皆属于想象之词。 但因为是自己衷心的热烈追求,虽属想象,却写得非常真切生 动,如在眼前。“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可以想见诗 人辞官归来路上的轻松愉快,任意飘荡的小船,随风飘飘的衣 袂,都给他无比的欢欣,两个叠词的点缀,让我们觉得诗人恍如 陶醉于仙境之中,心情的愉快自不待言。而后两句中“问”与 “恨
6、”字,则又恰当地表现出诗人迫不及待的心情。之后作者设 想了回家 以后的“幸福”生活,这里有“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的真情,有“松菊犹存”的淡雅,也有“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 以怡颜”的闲适,“倚南窗以寄傲”的自足,还有“园日涉以成 趣,门虽设而常关”的安逸。 在抒写情怀中,作者采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云 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是写眼前景,同时暗寓了出仕与 归隐的因由,语浅意深,说明自己出仕本是无心,既然厌倦官场 亦当如鸟倦飞而还的心愿。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着力营造 出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悠然旷达、美妙和谐的境界。种种污浊 的官场无法实现的真情与自由在这里 一一得到满足,这也是诗
7、人 “请息交以绝游”的真正原因。“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 求。”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和污,决然归隐的决心。在后文中,诗 人还表现了躬耕之乐,是虚写,农人的真诚,忙于农事的充实, 都让诗人由衷地感到满足。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的感慨,由物及人,天地万物春来复苏,得时而繁荣,而诗人弃 官归来重新开始一种全新的任真适性的生活,亦如万物得时而 荣,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在文中,诗人没有自命清高,孤芳自 赏,有的只是对归耕的热情与向往,还有对自我生存价值的充分 I 冃疋 O 此文用语简约朴实、冲淡自然,行文轻快,直抒胸臆,从中 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洒脱、飘逸的性格特征。 2、感士不遇赋并序的主题和基本
8、结构 这篇赋的序文说:“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字长 (即司马迁)又为之。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 然惆怅。”陶渊明是对董仲舒、司马迁的赋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命 笔的。 这篇赋表达的就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种状况和氛围:由于国 家社会黑暗,君王昏聩,臣子奸佞,使得国君亲小人而远贤臣, 许多正道直行之士虽欲济苍生安社稷,却日渐被远弃朝堂而不为 重用。时代的发展又总是超乎人的想 象,上古“抱朴守静”的真 淳廉洁退让的节操渐逝,代之而来的是大伪斯兴,世俗渐进的风 气。“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趋易之 心。”上古的淳朴之风已经不复存在了。“世流浪而遂徂,物群 分以相形。”人们也因
9、驱驰不同而区分为各不相同的群体。那些 热衷功名之士,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博得君王的欢心,由此奸邪谗 佞之徒辈出,“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度而鸟惊”所呈现出的顺 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社会现实,使得人人自危,才智之士避政治 而远之,纷纷“逃禄而归耕”。诗人所言即是历史的真实,又是 自己的现实。或许诗人看惯 了现实的虚伪狡诈之风,更或是自己 内心的向往,慨然独倡“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的人生 社会生存准则,而且要做一个“发忠孝与君亲,生信义与乡闾。 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的真实的人。而历史上那些“怀 琼而握兰”的孤独前行者,或者抱穷守节、矢志不渝者,他们的 不遇局面完全是由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
10、;妙算者谓迷,直道 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镑”的浑浊世风,还有“宙 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的昏聩圣上造成的吗,文章对这种 不正常的风气给予最严厉的批评和谴责。在这种浑浊的环境中, 诗人提出自己“ 莫为善之可娱”的处世原则,也表达了自己面对 虚伪狡诈的社会而不屑“逐其流而扬其波”,甘愿做一个孤独向 善的真隐者的意愿。这是第一层,从“哀哉! 士之不遇”进入第 二层,在这一层中,诗人历数了圣贤不遇于时的事实,同时也说 出了自己的人生观点。张释之、冯唐虽然赖知己而终得升迁,颜 回、伯夷好学行义而全其节,但却付出了“苦心而旷岁”、“何 死生之苦辛”的惨重代价,他们在人生不同追求的道路荒弃了
11、太 多美好的时光,而没有给短促的生命找到快乐的注脚。这也就间 接的肯定了诗人自己一贯坚持的人生短促、称性而活、及时行乐 的生存价值观,表现出了生命是第一位的 ,一 切功名利禄,只是 外在的点缀而已的强烈的主体觉醒意识。结尾自然是基于上述人 士的自我心志的陈说,“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指出 了自己宁肯固穷,也不会为了虚幻的名利而委屈自己的主张,同 时也表达了“谢良价于朝市”的归隐志向。 3、闲情赋并序的主题和结构 本赋的主题颇难确定。历史上曾有“比兴寄托说”和“爱情 说”两种解读。前者认为有政治寓意,或是忠臣恋主之情的抒 发,或是表现对同调高人的追求,或是自悲身世,对圣帝明主的 期盼;后
12、者认为是写男女爱情的,或说是作者自己真挚爱情的抒 发,或说是约束爱情以求归于正的。但北京大学周先慎先生说 “前一种说法没有根据,未免求深而失于穿凿。后一种说法教符 合文本的实际。” P周先生总结说:“因此无论从作者主观感情的 抒发来看,还是从作品实际的客观艺术效果看,与其将它看作是 一篇讽谏之作,不如看作是一篇颂情之作。” 3本 文采纳这一观 点,将其看作歌咏爱情的作品。赋中抒写对一位品貌出众的美人 的爱慕之情,表明作者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 情。诗人为了表达他强烈的感情,以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比作不同 物象来表达自己的亲近、不愿有片刻分离的心情。 本赋结构新颖,想象丰富,灵活运用比
13、兴手法。全赋共一百 二十二句。小序后的前二十六句可谓之“引”,言佳人的姿容德 操和心绪,明动情之因。紧接着以九十二句的篇幅写“余”由动 情而溺于情,最终困于情。作者在这个部分充分展示了赋铺陈排 比的文体特征,回环往复地表白了溺于情后患得和患失的 心绪, 极为真实。赋的最后四句是为情作结,求从情中解脱,但读来却 似了未了,留有余味。赋中充分运用了赋所有的铺排、夸张、骈 偶、辞藻华丽的特点,细致人微的刻出诗人的心里。特别是篇中 的“十愿”和“十惧”:“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 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 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綴音。”将爱情的真挚、深沉,追求的 热
14、烈、执著,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 风格上,辞赋一反诗文平淡朴素的格调,写得绮丽华艳,富于文 米 三、陶渊明辞赋中的出世与入世情结分 析 陶渊明曾因家贫而出仕,自 29 岁初仕到乙已年十一月归隐, 十三年的仕途坎坷,使他饱尝了仕途的痛苦,而且也看透了官场 的腐朽,所以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之后,他最 终还是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此不再出仕。归去来兮辞无 异于陶公终身不仕的宣言。归隐田园后,陶公之心情并非总是平 静,在感士不遇赋中,陶公满腹牢骚,表达了生不逢时、 “有志不获聘”之憾;而在闲情赋中,我们则可窥见陶公具 有与常人一样的复杂和炽热的感情世界,他不但关心时
15、事和现 实,同时也有热烈的爱情追求。 1、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终身不仕的宣言 首先,陶渊明曾经为生计而出仕。在辞序中,陶渊明曾陈述 自己身处“余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鉼无储粟,生 生所资,未见其术。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 用于小邑。”这里他出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家贫,为家口的生计 所迫。并非是为了富贵功名,而且本无心出仕,这可在后文“富 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诗中可得到证实。 其次,陶渊明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而决意归隐。他 的归田是因为做官违背了自己爱好自然的本性,俗务之烦不仅令 他感到憎恶,而且还会损害他的身心健康,这比之饥冻 之苦,后 果更为严重。因此诗人决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陶渊明 辞赋 中的 出世 入世 永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