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学 案学习目标1.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提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2.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培养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重点:1.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和方法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2.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3.文化遗产往往代表着一个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难点:1.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探学新知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1)文化遗产
2、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2)这些由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一直受到严重威胁。2、世界各国历史上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1)古代世界:在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2)古代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3、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1)世界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
3、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2)中国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以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继承。二、世界遗产公约1、制定原因: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2、
4、制定时间: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3、宗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4、内容(1)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2)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3)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5、发展完善(1)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2)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不仅完善
5、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6、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1)内容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意义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1、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1)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迹: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
6、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2)近代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2、中国的文化遗产(1)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2)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1372项。深化探究1.文化的创造、传承与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普遍相信,“天”不仅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空间与时间,还是人类理解和判断一切的基本依据,“天”和“人”
7、之间有一种神秘的互相依赖、互相模仿、互相感应的关系,人应当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以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理性因为这个“天”是“天经地义”的“天”,是“天理”的“天”,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着“道”和“自然”的东西。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材料二 为了防备蒙古贵族的袭扰,明朝在不同时期于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肃州嘉峪关一线修缮长城,设置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重镇,派驻重兵,进行防卫,称为“九边”。明代长城遗迹,至今还大量地保存着。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
8、你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观念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政府处理与蒙古族关系的政策措施。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分析其入选的主要原因,并用一句话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答案:(1)内涵: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认识: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2)政策措施:设长城、布置“九边”防卫;开放马市开展贸易;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管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511084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