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制度解析与训练.docx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制度解析与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制度解析与训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制度解析与训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制度、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司,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1.三司九卿【三司】三司又叫“三公”共同负责军政事务。周时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司。秦、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司,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
2、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司徒】、【丞相】、【大司徒】主管行政。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有时称相国,简称“相”,常与宰相通称。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称秉承君主旨意、主宰全国政务、权高势重的人为“宰相”。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丞相是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而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执政者为宰相。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元代至明初以
3、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设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明永乐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洪武十二年以后废除,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清雍正年之后,军机大臣是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司马】、【太尉】、【大司马】主管军政。战国时司马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秦至宋均有设置太尉,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汉代称大司马,掌管军事。隋唐时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太尉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元代以后废除这个
4、名称。【司空】、【御史大夫】、【大司空】负责管监察和秘书工作。远古尧时期司空是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补,元代则虚存其名,明、清两代废去这个名称。【九卿】指的是光禄寺、太仆寺、太常寺、宗正寺、大理寺、卫尉寺、鸿胪寺、少府寺、太府(大司农)寺九个寺。寺即官署,
5、最高长官称“卿”。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略有变动,直到清末才废止。【光禄寺卿】光禄寺最高长官,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太仆寺卿】、【冏卿】太仆寺最高长官,别称冏卿。掌管皇帝的车马、牲畜之事,北齐始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太常寺卿】太常寺最高长官,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未废。【宗正寺卿】宗正寺最高长官,唐置,主管皇族事务。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大理寺卿】、【廷尉寺卿】大理寺最高长官,最高司法。执掌法律、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等。相当最高法院院长。秦汉为廷尉寺,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
6、清为大理院。【卫尉寺卿】卫尉寺最高长官。掌门卫屯兵,负责宫门警卫。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鸿胪寺卿】、【大行令】鸿胪寺最高长官,又叫大行令,是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至北齐曰鸿胪寺,唐以后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仪。相当外交部部长。明清两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清未废。【少府寺卿】少府寺最高长官,掌山海池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太府寺卿】、【大司农寺卿】、【治粟内史】、【大农令】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掌管钱谷、租税、赋
7、役、财政、金帛、货币等。太府寺即大司农寺,又称大司农寺卿,别称治粟内史、大农令。【光禄寺少卿】光禄寺副长官。【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宗正寺少卿】宗正寺副长官。【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副长官。相当最高法院副院长。【卫尉寺少卿】卫尉寺副长官。【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副长官。相当外交部副部长。【少府寺少卿】少府寺副长官。【太府寺少卿】太府寺副长官。2.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宋代中书省职权扩
8、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属尚书省管辖,分管政务。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中书令】中
9、书省长官,即内史,是最高辅政官,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魏晋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侍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中书监】魏曹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中书侍郎】中书省副职。【中书舍人】地位比中书侍郎低,掌管起草皇帝诏书。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
10、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因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足轻重之官。【侍中】、【侍中郎】门下省长官,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门下侍郎】门下省副职。【给事中】门下省具体办事的官员,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职位次于门下侍郎。【尚书令】尚书省长官,总管六部的最高官职。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国务院总理。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唐、宋
11、两代尚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尚书左、右仆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官员,职位次于尚书令。其中尚书右仆射全面负责行政事务。【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尚书】六部中各部正官。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为六部长官的副职。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吏部尚书】、【吏部侍郎】主管
12、人事的最高正、副政务长官,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相当于组织部正、副部长。【户部尚书】、【户部侍郎】主管财政的最高正、副政务长官,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民政事务等,是户部的最高长官。【礼部尚书】、【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最高正、副行政长官,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兵部尚书】、【兵部侍郎】全国最高军事政务的正、副主管长官,统管全国军事政务。相当于国防部正、副部长。【刑部尚书】、【刑部侍郎】刑部最高正、副长官,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相当于司法部正、副部长。【工部尚书】、【工部侍郎】工部最高正、副长官,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是掌管全国水土工程
13、的大臣。【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俸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郎中】、【员外郎】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正、副官员,分掌各司事务。战国时郎中为宫廷侍卫。【虞部郎中】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主事】六部中郎中、员外郎以下主管事务的官员。3.专职京官【后稷】远古尧时期掌管农业的官员。【工师】远古尧时期掌管制作器物的官员。【虞】远古尧时期掌管山泽的官员。【典乐】远古尧时期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公”
14、是“王”以下最高爵号。汉代始封王。唐代封郡王,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别。宋封国公、伯。明代仅封侯、伯。清代封亲王、侯、伯。【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国公】唐、宋、元、明时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级,以古国名称国公,如“郇国公”等。【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左
15、尹】、【右尹】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管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太史令】秦汉以后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郎中令】秦时掌管宫殿门户。【督道仓吏】秦时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太师】、【少师】西周置太师,原为官职,又名太宰,是辅弼国君之臣。周时与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副职为少师。【太傅】、【少傅】三公之一。太傅职位很高。副职为少傅。【太保】、【少保】三公之一。太保位次太傅。副职为少保。【三公】、【三孤】历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或死后所赠,表示恩宠而无实际职权。称
16、辅佐三公的副职少傅、少保、少师为三孤,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太子太师】、【太子少师】辅导太子之官,副职为太子少师。负责传授太子知识的老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辅导太子之官,副职为太子少傅。负责监督太子行动的老师。【太子太保】、【太子少保】辅导太子之官,副职为太子少保。负责照管太子身体的老师。【东宫三师】、【东宫三少】古代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都是太子的老师。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老师。隋唐以
17、后,太子的老师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御史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同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唐代观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职务。明代以后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称。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称巡抚为中丞。【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
18、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秘书令】三国魏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兰台令史】汉、三国时期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的官员。【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
19、掌管机密文件。【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官员。【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清为文臣最高的官阶。【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
20、三品。【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朝散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元代为从四品。【朝请大夫】、【朝议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资政大夫】、【资善大夫】、【资德大夫】、【正奉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嘉议大夫】元、明两代正三品官。【中散大夫】、【中议大夫】、【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朝列大夫】元、明两代从四品文官。【奉直大夫】、【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
21、正四品文官。【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汉、三国时为大将军的秘书。【常侍】汉、三国时期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武骑常侍】汉、三国时期皇帝的侍从。【左散骑常侍】唐时为议政官之一。【大长秋】汉、三国时期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左神武大将军】唐时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金吾大将军】唐时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骠骑大将军】唐、宋两代从
22、一品武官。【镇国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二品武官。【辅国大将军】唐、宋两代正二品武官,明、清两代在镇国将军之下设辅国将军。【前、后、左、右将军】汉、三国时职位仅次于上卿。【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轻车将军】汉、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右卫将军】唐时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昭武将军】、【昭勇将军】、【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怀运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宣威将军】、【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宣武将军】、【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武节将军】、【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武略将军】、【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
23、官。【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镇国将军】明、清两代从二品武官。【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武官。【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汉、三国时为协助主帅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代为一团的军事长官,有兵三百,唐以后地位渐低。【典军校尉】汉、三国时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品武官。【中郎将】汉、三国时期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大农丞】汉、三国时期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典属国】汉、三国时期掌管少数民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