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词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读懂诗词。对诗词的理解已具备了一定能力,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赏析能力,但部分同学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不浓,理解、赏析、迁移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二、 教材分析水调歌头选自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本课的
2、重点是训练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以及大胆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体会诗词蕴含的哲理和作者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豁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三、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二)过程与方法1、 反复诵读,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以及想象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直面人生中的不如意。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变化。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
3、艺术特色,以及想象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五、 方法与策略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赏析法、展示法策略:本节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培养语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赏析中提高审美,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资料链接】多媒体显示1. 有关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
4、乐府 等。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3.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2)初读感知,梳理文章(3)精读品味,欣赏佳句 (4)展示成果,提升素养4.联想与想象联想:由甲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乙事物,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想象:由甲事物创造出乙事物,甲事物
5、是存在的,而乙事物不存在。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同学们,伴随着王菲唯美悠扬的歌声,我们仿佛乘风归去,徜徉于月宫,又流连于人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苏轼在月下的无限感慨和真挚感情。(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调动学生的试听感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读一读:正确、流利、高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 问一问:开通“求助热线”。不会读的字词和读不顺的句子,向同学或老师求助。3、 听一听:听录音。听清句子停顿,把握朗读感情。4、 比一比:与同组的同学比读,读出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5、 背一背:组内比赛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