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与灭菌精选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消毒与灭菌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毒与灭菌精选课件.ppt(1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消毒与灭菌第一页,本课件共有167页概 述l l一 消毒学的形成l1 人类与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有利,有害第二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2 消毒技术的形成与发展l19世纪中期以前为经验时期l(1)本草纲木 提到采用蒸汽熏蒸病人的衣服来防止疾病的传播l(2)1700多年前,华佗对手术器械采用火焰灭菌第三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3)2600年前国外学者提出用煮沸的水清洗创伤部位和医生的手,以防伤口腐烂。l(4)公元前322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向亚历山大大帝建议,让士兵饮用开水,掩埋粪便以防病。l(5)至1485年,威尼斯采用食醋熏蒸消毒信封。l(6)1804年,Appert发现
2、密封在容器中的食物,煮沸加热处理后就不再腐败,可以长期保存。第四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19世纪中期以后为应用时期l(1)1837年,Schwan证明,腐败作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加热可杀死这种微生物。l(2)1865,Lister将苯酚应用于外科手术。从而大大降低了复杂性骨折的病死率。Lister认为,创伤化脓的原因是由于侵入了“病芽”所致,他用2.5%石炭酸清洗伤口和医生洗手,用5%石炭酸溶液消毒器械,用5%石炭酸喷雾杀灭手术室空气中的浮游苗。Lister为外科防腐开辟了道路。l(3)Pasteur认为医院任何地方都有细菌存在,不仅手术器械和医生的手要消毒,而且还要警惕大气中的浮游病原体。第
3、五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4)Koch在其创伤感染原因的研究和病原微生物研究中,不仅阐述了各种细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而且也介绍了灭菌方法。所以,Koch和Pasture的功绩不仅在于他们奠定了近代细菌学的基础,而且也对消毒灭菌的方法和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l(5)在外科防腐上,Fred Kilmer(弗雷德)也作出了杰出贡献,1887年他发表了现代外科敷料论文,1888年出版现代外科抗菌伤口处理方法一书,不仅传播了Lister的思想,而且对外科抗菌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第六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6)1897年,Johnson出版了科学的灭菌一书,阐述了无菌技术的应用。化学消毒剂l20世纪
4、50年代,甲醛(低温蒸汽)、环氧乙烷气体和戊二醛的应用。臭氧、碘类、紫外线、微波等技术迅速发展,为成熟期。l但是一个学科的技术应用广泛并不能算作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有一部奠基专著;有一家专业杂志;有一批专业队伍。第七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1)1977年美国的Block 出版了Disinfection,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这部书详细介绍了消毒灭菌、防腐和保存的理论和技术,为国际消毒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l(2)在我国,1986年薛广波主编出版了我国消毒学的奠基专著实用消毒学。l(3)1984年,刘育京创办我国第一家
5、消毒学杂志消毒与灭菌(后改为中国消毒学杂志)第八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4)1985年,王有森等主持召开了北京国际消毒会议,此后在卫生部的领导下组织和发展了中国消毒学专业队伍。l(5)1987年,国家卫生部成立了消毒专家委员会,1988年,成立了消毒学会,并发布了第1版消毒技术规范。l我国消毒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8年我国学科分类上将消毒学列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属于预防医学。第九页,本课件共有167页二 消毒学研究的内容l1.研究消毒、灭菌、防腐、保藏的方法l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及影响因素以及使用程序和条件。l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2.研究消毒机制和消毒动
6、力学l消毒动力学研究,是研究微生物在物理或化学因子的作用下,微生物群体死亡的规律,并用数学式给以表达。这类研究将对物理及化学因素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合理应用消毒灭菌剂提供指导。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3 研究消毒剂和物理消毒法的毒理学l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亚急性毒性、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的研究。一种消毒、灭菌法只有在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是可靠的,而其毒性水平又是可接受的情况下,才可以在临床和人群中使用。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4 对消毒方法和措施进行费用效益分析l一种消毒剂在临床上或人群中使用之后,应注意研究其使用价值,即进行费用效益分析。l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
7、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购买消毒剂费用,医护人员或其他使用者花费的工时费和由于消毒方法的使用带来的物品损坏,人员伤害等,间接费用指由于使用这种消毒方法带来的其他费用的消耗。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效益包括直接效益由于这种消毒方法的采用而带来医院感染的减少及感染性疾病的减少,以及由于减少疾病而带来的诊疗费和人力物力的节省。l间接效益由于发病的减少带来的其他资源的消耗减少。病人免于生病而造成的工时增加,创造价值的增加等。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5 调查微生物的分布和生态学,研究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抗药性。l对外环境中微生物,尤其是致病性微生物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规律进行调查,是消毒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8、,通过这些调查,使我们知道什么地方应消毒,针对什么样的微生物进行消毒。l必须就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抗药性进行监测和研究。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167页三 消毒学的研究方法l(一)、实验室研究l1 去除残留消毒剂持续作用的试验l在消毒试验和灭菌试验中,往往需要观察消毒剂或灭菌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每次试验到预定时间后,必须停止消毒、灭菌剂的作用,以观察作用至此时间的杀灭率。这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去除残留消毒剂,消除其持续作用。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一般采用化学中和法,用什么样的中和剂?这种中和剂有无中和消毒剂的作用,中和剂和消毒剂发生反应后的中和产物有无杀菌或抑菌作用,需要用中和试验来评价。l除
9、采用化学中和剂之外,也可采用物理法去除残留消毒剂。常用的有吸附法、稀释法、离心法、过滤法等,这些方法去除残留消毒剂效果如何,也需要设计试验进行评价。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2 评价灭菌效果的试验l(1)定性载体试验l将一定量的指示菌芽孢(5105一5106片)污染在载体上(布片、玻片、塑料片等),将载体放于灭菌物品内,经过一个灭菌周期之后,取出,每个载体放于一管肉汤培养基内培养,观察有无试验菌生长。l (2)无菌试验 l检验灭菌后物品中是否仍带有活菌的试验。按规定随机抽取若干个样品,经处理后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接种于规定的培养基,培养后观察有无细菌生长。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3 评
10、价消毒效果的试验l(1)定性消毒试验l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将消毒剂倍比稀释之后,各管加入等量双倍肉汤,然后每管加0.1ml试验菌液,培养24h后,无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MIC。l在MIC试验中,培养24h后无菌生长的试管内加人中和剂,再培养24h,无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MBC值。只有通过MIC和MBC试验证明是有效的化合物,才有必要进行消毒试验和灭菌试验。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能量试验l是模拟浸泡消毒设计的。在实际应用中,常常是每过一段时间将一批污染物品放人消毒液内,不断增加消毒液的负担。能量试验是测定在这种情况下消毒液保持杀菌作用的能力。通过本试验可以确
11、定消毒液的应用稀释度。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2)定量消毒试验 这类试验是对一定量的试验微生物进行消毒,然后和对照组比较,计算出杀灭率。用杀灭率表示消毒效果。因为试验中进行微生物计数,所以称为定量试验。l定量悬浮试验:是将一定量的试验菌加入到消毒液中,作用一定时间后,采取菌药混合物样品,经中和处理去除残留消毒剂后,接种于固体培养基,培养后进行菌落计数,并与对照组相比较,计算杀灭率。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2)定量载体试验:l其设计原理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污染在载体上,然后将载体暴露于消毒剂(或物理消毒法),作用至规定时间后,将载体取出放于中和液内,并振荡洗菌,稀释后,接种固体
12、培养基,培养后作活菌计数,并与对照组相比较,计算杀灭率。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67页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的基本概念及要求l一、有关名词的含义l1.消毒:指将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清除或杀灭使其达无害化(不要求芽孢)的处理。l2.灭菌:指将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全部清除或杀灭(要求芽孢)的处理。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3.抗菌:指杀灭、抑制或阻止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处理。一般是对活性有机体(如皮肤、粘膜)上微生物的防治(与其他消毒或灭菌药物不同,除抗微生物外,还需有刺激性小,没有毒性)。l4.防腐:指防止、抑制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微生物生长繁殖,以防止其腐败的处理。一般是对无生命有机体(如食
13、品、药物)中微生物的防治。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5.杀灭:在消毒中指使微生物彻底死亡。l6.抑制:指使微生物停止生长和繁殖,一旦作用因素去除仍可复苏。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二 消毒与灭菌的合格标准l1 消毒l(1)实验室l在人工染菌试验中,当阳性对照组回收菌数为11085108cfu/ml(或cfu/片)时,重复试验3次。要求悬液定量杀灭试验中,对金黄、大肠、绿脓、白色、枯草,各次的杀灭对数值均5.00,对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白念、黑曲霉菌,KL3.00,对脊髓灰质炎病毒KL4.00,可判定为消毒合格。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载体定量杀灭试验,当试验菌量为11065
14、106cfu/片时,要求各次的杀灭对数值均3.00,可判定消毒合格。即对细菌的杀灭率应不低于99.90%。l(2)模拟现场试验,KL3.00,对照组微生物在规定范围内。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杀灭对数值(KL)对照组平均活菌浓度的对数值(No)试验组活菌浓度对数值(Nx)l(3)在现场试验 中,对于自然菌的杀灭率应不低于90.00%,同时,未检出病原微生物,并且残留的自然菌数不超过200cfu/m3;物体表面或医护人员手消毒后,残留菌量不超过5cfu/cm2。l(4)饮水消毒的标准是:大肠菌群3(MPN/L);菌落总数细菌芽孢抗酸杆菌病毒细菌繁殖体第七十九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3)
15、穿透性差,除石英玻璃可以穿透外,大多数物质不能透过,多用于空气、水和光滑表面的消毒。l(4)化学消毒剂与紫外线起协同杀菌作用l醇类化合物:75%乙醇,杀芽孢时间由60min缩短为30minl过氧化氢:3%过氧化氢联合紫外线,30min完全灭活HBsAg(单独60min不能破坏)第八十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2灭菌机制:l破坏核酸,使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而形成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致细菌死亡或变异。l破坏菌体蛋白(破坏氨基酸)l破坏菌体核糖,使核酸链断裂第八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3.紫外线消毒装置l(1)常用紫外线灯:普通直管热阴极低压汞灯,灯管采用石英玻璃。波长
16、253.7nm,功率30W灯,强度要求90uw/cm2。l(2)高强度紫外线灯:功率30W灯,强度要求180uw/cm2l(3)低臭氧紫外线灯:臭氧含量1mg/hl在石英玻璃中掺入氧化钛、氧化铝等物质阻挡184.9nm波长紫外线。第八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4.影响紫外线消毒灭菌的因素:l(1)照射剂量(照射强度与照射时间的乘积),消毒效果与照射剂量呈指数关系l N/N0=KItl(2)温度,20-40,若温度下降到4,紫外线强度下降到室温时的1/3l(3)相对湿度,不宜超过50%,湿度大于70%,可使微生物对紫外线抵抗力增强,超过80%,反而具有激活作用l(4)电源电压:当电压由220V
17、降到200V时,紫外线辐射强度降低20%。第八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5)有机物质的存在可明显影响紫外线消毒功效,如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l(6)照射距离:辐射强度随距离增大而降低,30W灯照射距离大于1m,对表面消毒达不到消毒效果。l(7)其他如灯管质量和清洁程度、空气灰尘含量、水中溶质等。第八十四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使用紫外线消毒注意事项:l注意眼睛、皮肤的保护,照射时嘱病人勿直视紫外线光源,可戴墨镜,或用纱布遮盖双眼。用被单遮盖肢体,以免引起眼炎或皮肤红斑。l紫外线灯管要保持清洁透亮。灯管要轻拿轻放。第八十五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定期监测消毒效果。紫外线的杀菌力取决于紫外线
18、输出量的大小,灯管的输出强度随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减弱。故日常消毒多采用紫外线强度计进行监测,新管(30W)不低于100Wcm2,使用中的旧管在50-70W cm2,则需延长消毒时间;低于50W cm2 者必须更换。定期进行空气细菌培养,以检查杀菌效果。第八十六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四 微波:用于消毒始于20世纪30年代,目前已发展为一成熟有效的物理消毒技术。微波是一种波长为1mm-1m(界于红外线与无线电波之间)、频率在300-3000MHz的电磁波。消毒灭菌用2个专用频率915MHz和2450MHz。l常用于食品、部分药品、医疗器械等的消毒。第八十七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1消毒作用特点l(
19、1)节能:穿透性强、瞬时可穿透到物质内部,无能量损失。l(2)作用快速,可在10-9s之内完成l(3)对生物体作用无选择性,杀菌谱广l(4)微波消毒后无毒性、无残留物、不污染环境l(5)对食品杀菌加工,不破坏其中的维生素第八十八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2 灭菌效果l对多数细菌繁殖体和真菌:1-2minl对多数细菌芽孢:2-5minl对多数病毒:3-5minl3 灭菌机制l无公认的理论l热效应作用l非热效应作用l综合作用第八十九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4 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l1 输出功率和照射时间(正向)l2 负载量(反向)l3包装方法:包装材料必须无阻留地透过微波,同时要防止热量扩散l4灭菌材
20、料的含水量l 30%-50%,过低或过高效果都不好第九十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五 脉动强光:用相当于地面日光20000倍强度的白色光线做短暂的脉冲式照射,达到消毒目的。l所用光线中含紫外线25%,可见光45%,红外线30%,每一脉冲持续时间200-300us,每秒闪烁照射1-20次。l可用于对包装外表面、空气、水的消毒。第九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六 等离子体:l1 概念:等离子体是电离的气体云,它是某些中性气体分子在强电场作用下电离而形成的正负离子和中性粒子的集合体。它是由电子,分子,激发态原子,自由基等粒子以及紫外线,射线,射线等组成的。因为其中的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在数值上相等,
21、所以称其为等离子体。第九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低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国际上根据等离子体中离子的温度与电子的温度是否达到热平衡,可把等离子体分为平衡态等离子体和非平衡态等离子体。在平衡态等离子体中,电子和离子温度几乎相等,其温度可达到107K至108K;在非平衡态等离子体中电子温度与离子温度相差很大,电子的温度可高达104105K,但离子温度只不过几百度乃至接近常温。通常把电子的温度很高而离子和原子之类重粒子温度较低的非平衡态等离子体称为低温等离子体。第九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2 等离子体灭菌技术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1987年获得专利,美国强生公司研制的Starrad100等
22、离子体灭菌器于1993年经FDA批准上市。l3 它与气体有本质上的区别。首先,它是一种导电流体,但客观上保持电中性;其次,中性分子间没有电磁力作用,而带电粒子间存在电磁力,因而导致群体运动。故等离子体被称为继固态、液态、气态以外的物质第四态。第九十四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4 优点:低温(继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等低温灭菌技术),快速,无毒性残留,可在有人场合进行持续动态消毒。l5杀菌效果l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真菌,病毒,原虫等。l6 灭菌设备l激光等离子体装置,微波等离子体装置,高频电磁场等离子体装置第九十五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7 灭菌机制l(1)温度l(2)紫外线l(3)高压电场l(
23、4)带电粒子(电子和离子)l(5)活性氧种:羟自由基(HO)、原子氧,亚稳态的氧分子、超氧阴离子(O2-)、臭氧(O3)、过氧化氢(H2O2)、一氧化氮(NO)等 第九十六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8 影响因素l(1)激发频率l(2)基础气体l(3)放电方式l(4)有机物l(5)吸收气体的物品:如亚麻制品、棉纤维制品、手术缝线第九十七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9 应用l(1)内窥镜、心血管及呼吸科怕热器材的灭菌l(2)各种金属器材、玻璃器材和陶瓷制品的灭菌l(2)食品工业l(3)生物战剂l(4)航天器及外空间标本的灭菌第九十八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5)用于改善医用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l医用生物
24、材料是指用于取代、修复活组织的天然或人造材料。只有当它在植入生物体后不会引起凝血、毒性、过敏、致癌、免疫反应等,并且与生物体协调且能够执行预期的功能,这样的材料才具有生物相容性。l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可以对材料表面进行镀膜、聚合、修饰、改性等处理,这样可以改善生物材料的亲水性、透气性、血溶性,以使人造血管、血液透析薄膜等生物医用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第九十九页,本课件共有167页l1)眼科材料l在外科手术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眼内晶状体的移植材料使用得非常普遍,但它和角膜上皮细胞的接触会导致角膜上皮细胞的永久损伤。l2)抗凝血材料l抗凝血材料是指它植入生命体内不会引起凝血、毒性、癌变和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毒 灭菌 精选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