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调查鉴定方法精选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蜱虫调查鉴定方法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蜱虫调查鉴定方法精选课件.ppt(1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蜱虫调查鉴定方法第一页,本课件共有112页一、概述v蜱俗称狗豆子、草瘪子、草爬子、壁虱等,各地叫法不一第二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蜱类具有以下蜱类具有以下3个特征,可和昆虫与螨类区别个特征,可和昆虫与螨类区别:v1.体背腹扁平,表皮革质,分为假头和躯体2部分,不像昆虫分头、胸、腹三部分。v2.幼蜱足3对,若蜱和成蜱足4对。v3.口下板有若干行倒生的逆齿。第三页,本课件共有112页特征蜱螨共性形态整个虫体分为颚体(又称假头)与躯体两部分。生活史属于不完全变态,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有足三对,若虫、成虫均有足四对。区别点形态体型大小较大,肉眼可见很小,多数肉眼不可见体表革质,无
2、或有短毛膜质,躯体有长毛口下板显露,有齿无或隐入,无齿生活史蜱类均营寄生生活,幼虫、若虫和成虫均吸血。螨类多营自生生活,仅少数为寄生性,除了永久性寄生的种类外,往往有多种食性。第四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蜱的种类繁多,目前全世界已知约1000种。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为硬蜱科,其次为软蜱科。v我国蜱类已记载有120余种,其中硬蜱科有9属100余种,软蜱科有6种。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为硬蜱科,其次为软蜱科,纳蜱科在我国没有分布。v(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第五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目前世界上已知蜱类895种,包括软蜱科Argasidae189种、硬蜱科Ixodidae705种、纳蜱科Nuttal
3、liellidae1种。(河北师范大学)第六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目前中国已知蜱类117种,包括软蜱科13种(锐缘蜱属Argas 7种、败蜱属Carios 4种、钝缘蜱属Ornithodoros 2种)、硬蜱科104种(硬蜱属Ixodes 24种、花蜱属Amblyomma 8种、血蜱属Haemaphysalis 44种、异扇蜱属Anomalohimalaya 2种、璃眼蜱属Hyalomma 6种、革蜱属Dermacentor 12种、扇头蜱v属Rhipicephalus 8种)。(河北师范大学)第七页,本课件共有112页二、蜱的危害第八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1.直接危害v在蜱寄生过程中,可
4、使动物感到不安、疼痛,并引起皮炎,大量寄生时常由于虫体吸食大量血液的同时分泌毒素,引起患畜贫血、消瘦、麻痹,幼畜发育受阻,产肉、毛、奶量大幅度下降,据报道,由蜱直接叮咬造成动物皮革经济价值可下降20%30%。在蜱类种群的严重感染期,动物由于过度失血或对其他疾病的敏感性提高而大量死亡。v同时蜱叮刺宿主皮肤时产生水肿、出血、胶原纤维溶解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急性炎症等反应。v某些种的雌蜱(如长角血蜱等)唾液腺可分泌一种神经毒素,抑制肌神经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活动,造成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急性上行性的肌萎缩性麻痹,称为“蜱瘫痪”。第九页,本课件共有112页一般反应v典型的症状:最初反应是伤口中心有
5、硬心,周围有红斑环,几天后这个症状有可能随着蜱的脱落而消失,也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长久的丘疹或瘤状突起,并发痒,痒感可持续数个星期。v蜱叮在皮肤上时一般无痒感:缓激肽抑制剂或组胺抑制剂,或其他的止痒机制。v水肿、出血、急性炎症等反应第十页,本课件共有112页其他反应v蜱唾液分泌物、口器断片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和/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v斑秃:个别种类的蜱可产生此症状,可能是由于摘除方法不当导致蜱的唾液或肠容物进入伤口。v过敏反应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12页其他反应v某些种的雌蜱唾液腺可分泌一种神经毒素,引起“蜱瘫痪”。蜱瘫痪如果不是直接作用在与呼吸有关的神经上,蜱摘除后症状会慢慢消失,如果作用于与
6、呼吸有关的神经上较长时间,使呼吸受到抑制,人会窒息而死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12页幼蜱叮咬引起的反应v一般吸食小型动物,偶尔吸食人血v集中产卵v大量幼蜱集中叮咬同一宿主,伤口较多,像湿疹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12页对蜱叮咬反应的影响因素v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这和人本身的身体状况、年龄及蜱叮咬的时间长短等有关,概况起来如下:v1.种类和龄期v2.对蜱分泌物的敏感性v3.蜱抗原在皮肤中存在的时间v4.是否有病原传播:莱姆病的游走性红斑v5.局部免疫抑制环境引发的继发感染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112页2.间接危害蜱是哺乳类、爬行类、鸟类和两栖类脊椎动物的体表专性寄生的吸血节肢动物,能贮存和传播许多
7、人、畜的病原生物。v蜱能传播:v病毒(如森林脑炎、出血热)v立克次体(如Q热、蜱媒斑疹热、无形体病)v原虫(如巴贝斯虫、泰勒虫)v螺旋体(如莱姆病)v细菌(如野兔热)v它们通过在蛇类、鸟类和野生哺乳动物之间频繁地更换宿主,将病原体在动物间、动物和人间相互传播。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类疾病的病原体在蜱体内不但能发育,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经卵、经变态期传代,甚至传递很多代。有的蜱还能在体内长期保存病原体,并能保持其感染能力。所以蜱类不仅是疾病传播媒介,而且它还能起到贮存宿主的作用。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因此,蜱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吸血
8、媒介中仅次于蚊类,排在第二位的极其重要的人类和动物疾病的传播媒介或贮藏宿主,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112页蜱体内检测到的病原体蜱体内检测到的病原体v经蜱传播的疾病较多,已知蜱是经蜱传播的疾病较多,已知蜱是83种病毒、种病毒、14种细菌、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种原虫以及钩端螺旋体、鸟疫衣原体、霉菌样支原体、巴尔通氏体、鼠丝虫、棘唇丝以及钩端螺旋体、鸟疫衣原体、霉菌样支原体、巴尔通氏体、鼠丝虫、棘唇丝虫的媒介或贮存宿主,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互通病(来虫的媒介或贮存宿主,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互通病(来自网络):
9、自网络):v病毒病病毒病:森林脑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科罗拉多蜱热、科萨努尔病毒病、蓝舌病、辛德毕斯病、西尼罗热(?)、东方马脑炎、伊塞克湖热v立克次体立克次体:北亚蜱媒斑点热、Q热、伊塞克湖热、落基山斑点热、地中海斑点热、其他斑点热立克次体群v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鼠疫、野兔热、布鲁氏菌病v螺旋体螺旋体:蜱媒回归热、莱姆病、v寄生虫寄生虫:巴贝西虫、赛托克原虫v无形体无形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v埃里克体埃里克体:人单核细胞埃里克体v巴尔通体巴尔通体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112页三、蜱的分类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112页分类系统v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v蛛形纲Arachnidav蜱螨亚纲
10、Acariv寄螨总目Parasitiformesv蜱目Ixodidav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112页Old TaxonomyNew Taxonomy蜱螨亚纲Acari蜱螨亚纲Acari寄螨目Parasitiformes寄螨总目Parasitiformes蜱亚目Ixodides蜱目Ixodida蜱总科Ixodoidea蜱总科Ixodoidea(新分类系统中使用较少)软蜱科软蜱科Argasidae 软蜱科软蜱科Argasidae锐缘蜱亚科锐缘蜱亚科Argasinae 锐缘蜱亚科锐缘蜱亚科Argasinae锐缘蜱属Argas 锐缘蜱属Argas 钝缘蜱亚科钝缘蜱亚科Ornithodorinae 钝缘蜱
11、亚科钝缘蜱亚科Ornithodorinae残喙蜱属Otobius 残喙蜱属Otobius钝缘蜱属Ornithodoros 钝缘蜱属Ornithodoros败蜱属Carios(含匙喙蜱属Antricola 和伪盾蜱属Nothoaspis 以及部分钝缘蜱属Ornithodoros 的种)伪盾蜱属Nothoaspis匙喙蜱属Antricola硬蜱科硬蜱科Ixodidae 硬蜱科硬蜱科Ixodidae硬蜱亚科硬蜱亚科Ixodinae 硬蜱亚科硬蜱亚科Ixodinae硬蜱属Ixodes 硬蜱属Ixodes 凹沟蜱亚科凹沟蜱亚科Bothriocrotoninae 凹沟蜱属Bothriocroton花蜱亚科
12、花蜱亚科Amblyomminae 花蜱亚科花蜱亚科Amblyomminae花蜱属Amblyomma 花蜱属Amblyomma(含部分盲花蜱属Aponomma)盲花蜱属Aponomma须角蜱属Cornupalpatum(尚不能确定与其他属的关系)革蜱属Dermacentor 血蜱亚科血蜱亚科Haemaphysalinae血蜱属Haemaphysalis 血蜱属Haemaphysalis 扇头蜱亚科扇头蜱亚科Rhipicephalinae 扇头蜱亚科扇头蜱亚科Rhipicephalinae璃眼蜱属Hyalomma 璃眼蜱属Hyalomma革蜱属Dermacentor(含暗眼蜱属Anocentor)
13、异扇蜱属Anomalohimalaya 异扇蜱属Anomalohimalaya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 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含牛蜱属Boophilus)牛蜱属Boophilus诺蜱属Nosomma 诺蜱属Nosomma斑蜱属Cosmiomma 斑蜱属Cosmiomma扇革蜱属Rhipicentor 扇革蜱属Rhipicentor巨足蜱属Margaropus 巨足蜱属Margaropus纳蜱科纳蜱科Nuttalliellidae 纳蜱科纳蜱科Nuttalliellidae纳蜱亚科纳蜱亚科Nuttalliellinae 纳蜱亚科纳蜱亚科Nuttalliellinae纳蜱属
14、Nuttalliella 纳蜱属Nuttalliella合计:3科6亚科20属合计:3科8亚科18属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12页我国蜱的分类老的分类系统老的分类系统新的分类系统新的分类系统锐缘蜱属锐缘蜱属钝缘蜱属钝缘蜱属败蜱属(钝缘蜱属的卡佩纳败蜱C.capensis 及原属于锐缘蜱属的短小败蜱C.pusillus、中华败蜱C.sinensis 和蝙蝠败蜱C.vespertilionis)牛蜱属扇头蜱属扇头蜱属(原牛蜱属并入)异扇蜱属异扇蜱属花蜱属花蜱属(原盲花蜱属并入)盲花蜱属血蜱属血蜱属革蜱属革蜱属璃眼蜱属璃眼蜱属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12页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硬蜱科的蜱种
15、通称为硬蜱(hardticks);v软蜱科的蜱种通称为软蜱(softticks)。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112页硬蜱科:体部背面有几丁质的盾板,覆盖背面全部或前面一部分;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软蜱科:背面无盾板,均为革质表皮;假头位于躯体腹面前方,从背面看不见。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112页硬蜱分类特征1.成虫体分假头和躯体两部分。2.躯体椭圆形,表皮革质。3.未吸血时背腹扁平,体长210mm,雌性硬蜱饱血后有的可达30mm。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112页硬蜱分类特征假头一个假头基、一对须肢、一对螯肢、一个口下板螯肢长杆状,外围螯肢鞘,其末端具齿状的定趾和动趾,用于切割宿主皮肤。口下板
16、较发达,其腹面有纵列的逆齿,有穿刺与附着作用。须肢可见4节,末节有感受器,当吸血时须肢起固定和支柱作用。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112页基突假头基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112页须肢须肢外侧缘突出形成侧突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112页须肢第一节内缘指状突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112页口下板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12页口下板齿式3-4|4-3、螯肢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12页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12页硬蜱分类特征躯体内距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112页足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112页哈氏器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112页缘凹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有112页躯体背面特征I.盾板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1
17、12页躯体背面特征II.眼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112页躯体背面特征III.背板纹饰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112页躯体背面特征IV.缘垛缘垛第四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12页躯体腹面特征I.肛沟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12页躯体腹面特征II.足基节内矩第四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12页躯体腹面特征III.气门板第四十四页,本课件共有112页躯体腹面特征IV.肛侧板、副肛侧板Anal shield第四十五页,本课件共有112页躯体腹面特征V.生殖孔第四十六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生殖帷:有些雌蜱具翼状突,也有些呈厣状覆盖物,称生殖帷或称盖叶。v盾窝:靠近中部有一对圆形的盾窝,是性信息素腺的通口v耳状突:假
18、头基腹面前部靠近侧缘或具l对角突,称耳状突:其形状和发达程度也因种而异,常作为分类的依据v尾突:也有些种类躯体末端突出,形成尾突第四十七页,本课件共有112页第一步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肛沟。如无肛沟又无缘垛则可鉴定为牛蜱属。如有肛沟则继续观察。第二步观察肛沟位置。如肛沟围绕肛门前方则为硬蜱属。如肛沟围绕肛门后方则继续观察。第三步观察假头基形状。如假头基呈六角形(扇形)且有缘垛则为扇头蜱属。如假头基呈四方形、梯形等则继续观察。第四步观察须肢的长短与形状。如须肢宽短,第二节外缘显著地向外突出形成角突;且无眼则为血蜱属。如须肢不呈上述形状则继续观察。第五步观察盾板是单色还是有花纹,眼是否明显。如盾板为单
19、色,眼大呈半球形镶嵌在眼眶内,且须肢窄长则为璃眼蜱属。如盾板有色斑则继续观察。第六步如见盾板有银白色珐琅斑,腹面基节至渐次增大,尤其雄蜱基节特别大,符合者为革蜱属。第七步如见盾板也有色斑(少数种类无);体形较宽,呈宽卵形或亚圆形;须肢窄长,尤其是第二节显著长,符合者为花蜱属。蜱的简易鉴定方法(来自网络)第四十八页,本课件共有112页我国硬蜱科分属检索表v1肛沟围绕肛门之前;雄蜱腹面几乎全被几丁质板(共7块)所覆盖硬蜱属(Ixodes)v肛沟围绕肛门之后,或很浅不明显;雄蜱腹面若有几丁质板,只覆盖后面一部分2v2假头基六角形3v假头基矩形或其他形状5v3无眼;须肢第一节内缘有趾状突异扇蜱属(An
20、omalohimaloya)v有眼;须肢第一节内缘无趾状突4v4肛沟明显;足基节I有2个发达的距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v肛沟很浅而不明显,足基节I有2个很短的距牛蜱属(Boophilus)v5体宽短,卵圆形或宽卵形;须肢直而显著窄长,尤其第二节最明显6v体较窄长,卵形或长卵形;须肢粗短或窄长7v6有眼花蜱属(Amblyomma)v无眼盲花蜱属(Aponomma)v7无眼;足基节I只有1个距,有时很短血蜱属(Haemaphysalis)v有眼;足基节I有2个发达的距8v8盾板有白色珐琅斑;须肢粗短革蜱属(Dermacentor)v盾板单色,无珐琅斑;须肢窄长璃眼蜱属(Hyalom
21、ma)第四十九页,本课件共有112页如何区分不同虫态的蜱v幼蜱:3对足,盾板仅覆盖背部的前部v若蜱:4对足,无生殖孔和孔区,盾板仅覆盖背部的前部v成蜱:4对足,有生殖孔和孔区第五十页,本课件共有112页如何区分雌雄硬蜱v雌蜱:盾板仅覆盖背部的前部v雄蜱:盾板覆盖背面全部第五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12页硬蜱扇头蜱牛蜱血蜱花蜱属盲花蜱属革蜱属璃眼蜱属第五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12页四、蜱的生物生态学习性第五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12页蜱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v1.生活史v发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期。v卵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0mm,淡黄色至褐色,常堆集成堆。在适宜条件下卵经24周孵出幼虫。
22、v幼虫饱食后经14周蜕变为若虫。v硬蜱若虫只1期,软蜱通常为34期,多者可达58期,因种类或生活条件而异。v若虫饱食后经14周蜕变为成虫。第五十四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在自然条件下,硬蜱完成生活史所需时间可为数月、1年、2年或3年,因蜱种而异。v当遇到不良环境产生滞育时,可使生活周期延长。如全沟硬蜱由3年延长至45年,v曾有报道,微小牛蜱成虫在试管内耐饥5年,幼蜱耐饥达9个月。v多数软蜱完成生活史需1个月至1年,在不适宜条件下延长至35年或更长。v硬蜱寿命为几个月至1年。吸血后寿命较短,雄蜱活月余,雌蜱产卵后12周内死亡。v软蜱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有些种类可活十几
23、年以至二十年以上。第五十五页,本课件共有112页第五十六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2.生态v幼蜱、若蜱、成蜱这三个活跃期都要在人畜及野兽(禽)身上吸血。幼虫和若虫常寄生在小野兽和禽类的体表,成虫多寄生在大动物身上。第五十七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1)宿主和更换宿主的类型宿主包括许多陆生哺乳动物和鸟类,少数爬行类和极少的两栖类。其中一些种类可侵袭人体。对宿主的专性程度因种类而异,有的仅限于1种宿主,有些种类限于某类群宿主,多数蜱种的宿主较广泛,如全沟硬蜱的宿主包括206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第五十八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根据硬蜱更换宿主次数和蜕皮场所可分为下述四种类型:v一宿主蜱:各活动期都寄生于
24、同一宿主,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宿主为大型哺乳动物,如微小牛蜱;v二宿主蜱:幼虫与若虫寄生于同一宿主,而成虫寄生另一宿主,有的蜱种各活动期都寄生在大型哺乳动物,如囊形扇头蜱;有的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动物,而幼虫和若虫多寄生于中小型哺乳动物,如残缘璃眼蜱;v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寄生于3个宿主。多数种类的成虫寄生于大、中型哺乳动物,而幼虫、若虫寄生于中小型哺乳动物,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和亚东璃眼蜱等。有的种类各活动期均寄生于大型哺乳动物,如血红扇头蜱;另一些种类的各活动期均寄生于中小型哺乳动物,如草原硬蜱。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v多宿主蜱:幼虫不更换宿主,各龄若虫及成虫需多次更换宿主。
25、宿主多为中小型哺乳动物,软蜱多为多宿主蜱。第五十九页,本课件共有112页(2)吸血习性v硬蜱各活动期仅吸血1次,但实验室观察发现,如遇吸血过程中宿主死亡,也可自死亡宿主体表自行脱落,继续寻找合适宿主吸血;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通常幼虫、若虫和雌虫吸血时间分别约需25、38和615天,饱食后增加体重分别为1020、20100和50250倍,而雄虫为1.52倍。第六十页,本课件共有112页v软蜱幼虫吸血1次、各龄若虫需多次吸血。有些种类的幼虫或1龄若虫不吸血,而成虫除少数蜱种不吸血外,需多次吸血。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所需时间,幼虫为数分钟或数天,因蜱种而异;若虫和成虫为数分钟至1小时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调查 鉴定 方法 精选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