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公司销售和顾客服务质量管理_范文.docx
《拉链公司销售和顾客服务质量管理_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拉链公司销售和顾客服务质量管理_范文.docx(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拉链公司拉链公司销售和顾客服务质量管理销售和顾客服务质量管理目录目录一、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2二、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内容.7三、质量管理之理论观.11四、质量管理发展阶段.22五、顾客服务的质量管理.33六、产品销售的质量职能.37七、产业环境分析.38八、必要性分析.40九、项目基本情况.41十、SWOT 分析说明.46法人治理结构.53(一)股东权利及义务.531、公司股东享有下列权利:.53(1)依照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获得股利和其他形式的利益分配;.53一、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指从材料进厂到形成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其质量职能是,根据设计和
2、工艺文件的规定,以及制造质量控制计划的要求,对各种影响制造质量的因素具体实施控制的活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控制过程并排除该阶段中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以此来确保产品质量。1、明确质量责任,组织文明生产明确有关职能部门对生产过程的质量责任和权限。明确生产现场和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与权限;明确部门之间和各类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相关质量业务的处理方法和程序。文明生产指的是合理组织产品生产,建立生产计划管理制度,保证生产的节奏性和均衡性;有严明的工艺纪律、劳动纪律;遵守工艺规程;毛坯、在制品、成品堆放整齐,工器具齐备、零部件存放有序,机器设备运转良好、排列整齐;投料加工、在制品流转凭证齐全、手续
3、完备、记录准确;工艺文件齐备、完整等等。2、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加强协调(1)提供设备保障。设备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设备维护保养、设备检查和设备修理。设备维护保养的内容是保持设备清洁、整齐、润滑良好、安全运行,包括及时紧固松动的紧固件,调整活动部分的间隙等。简言之,即“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十字作业法。日常保养是基础。保养的类别和内容,要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加以规定,不仅要考虑到设备的生产工艺、结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等具体情况和特点,同时要考虑到不同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维修习惯。设备检查是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或腐蚀程度进行测量和校验。通过检查全面掌握机器设备的技术状况和磨损情
4、况,及时查明和消除设备的隐患,有目的地做好修理前的准备工作,以提高修理质量,缩短修理时间。按时间间隔,可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按技术功能,可分为机能检查和精度检查。设备修理是指修复由于日常的或不正常的原因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和精度劣化,通过修理更换磨损、老化、腐蚀的零部件,可以使设备性能得到恢复。设备的修理和维护保养是设备维修的不同方面,二者由于工作内容与作用的区别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应把二者同时做好,以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严格执行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保证设备符合产品质量要求。要求操作者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实行文明操作和维护保养。要求设备操作人员、设备维护保养人员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保养工作
5、,并适时对设备进行改善性维修。(2)提供工装保障。严格执行工装、夹具、模具和工位器具管理制度,要求操作者按制度和工艺要求正确地借用工装并及时归还工装,管理部门做好工装的发放、保管、保养和检定、调整、维修、更换工作。(3)提供计量保障。严格执行计量管理制度,要求操作者按照制度和加工零件的质量要求正确地使用保养计量器具;要求计量部门按规定加强计量仪器和器具的校准、维修和更换工作。(4)做好物资供应。按期、按量、按质为生产车间适时提供原材料、零部件、部件等生产必需物资。做好物资的标识、领发、搬运、储存工作尤其是在生产现场的转运、清点、保管工作,防止遗失、锈蚀、变形和磕碰划伤。3、做好质量检验工作生产
6、制造过程中质量检验工作要把好以下“三关”。(1)材料关,即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外协件、半成品的质量关。(2)工艺关,即产品生产过程的工艺质量。(3)成品关,即生产出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满足顾客期望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质量检验工作要做到以下“四不”。(1)不合格的材料不投产。(2)不合格的在制品不转序。(3)不合格的零部件(或元器件)不入库。(4)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4、严肃工艺纪律,建立健全工序质量控制点工艺是生产的法规,管理、技术、制造部门都应该严格遵守。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分层次地进行工艺纪律检查。特别是生产现场的各级负责人,应重视督促操作者严格按图纸、按标准、按工艺进行生产,对工艺纪律进
7、行考核,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所有工艺更改均应执行审批程序,重要工艺更改还应组织工艺验证,并按工艺文件控制程序实施更改。建立健全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关键、特殊工序实行重点控制,严格按质量控制文件要求做好原始记录或控制图表,定期测定工序能力,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纠正措施。5、工序质量控制工序的过程就是指操作者、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测量和环境(5MIE)六大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工序质量是指工序过程的质量。(1)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和任务。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把工序质量的波动限制在要求界限内所进行的质量控制活动。工序质量控制的任务就是要维持正常波动的适度水平。(2)工序质量体
8、制的对象。工序控制的对象从直观上来说是控制工序形成的质量特性值,而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受工序因素 5MIE 的影响,所以说工序质量控制的实质对象是工序因素 5MIE,尤其是其中的主导因素。(3)工序质量控制的策划。工序质量控制的策划是指对工序质量控制的全部活动进行预防性的统筹安排。主要是针对关键工序提出的。工序质量控制策划按以下步骤来制定。根据设计部门所提供的产品质量特性重要性分级,明确要控制的质量特性值。对明确要控制的质量特性值,确定其质量形成过程,绘制必要的工艺流程图。按照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原则,确定工序质量控制点,并编制必要的明细表。对确定的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工序能力的调查。在工序能力调
9、查的基础上,对工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其主导因素。在工序质量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工序质量分析表,并以此表为核心来编制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各种文件。二、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内容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内容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生产技术准备阶段和生产制造阶段。1、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生产技术准备阶段是指企业为了保证日常生产的正常进行,为顺利实现生产作业计划所从事的各项准备工作。(1)工艺准备。工艺是生产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制成品的方法与过程。工艺准备是根据产品设计要求和企业生产规模,把材料、设备、工装、能源,测量技术、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与生产设施
10、等资源系统、合理地组织起来,进行过程策划,规定工艺方法和程序,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产,正常进行,使产品质量稳定地符合设计要求和控制标准的全部活动。工艺准备是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核心,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工艺准备的技术文件包括:工艺规程、产品图、工艺流程图、工艺卡片、工装图;以及检验指导书、试验规程、校检规程、操作规程、各类作业指导书等。(2)设备、工装卡具、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设备通常是一批中大型机具器材的集合体,皆无法拿在手上操作而必须有固定的台座,使用电源之类动力运作而非人力。如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
11、的过程。自动化设备即实现这一过程的设备。包装设备如啤酒行业,从啤酒的罐装机,到自动压盖机,到贴标纸机,到装箱机,都属于包装设备。简单来说,就是用来包装产品的机器。设备的管理包括设备检修与校准。在生产与检验中使用的设备与工具,必须得到适当的维修与校准,失修的机器可能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而未得到校正的检验设备提供的是不正确的系统信息。这些都导致了产品的质量问题。工装卡具包括各种外购的标准工具和自制的非标准工具等,例如各种刃具、量具、模具、夹具等。对于量具,企业应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量具的验收、保管、发放、鉴定、校正和修理工作。对于模具和夹具,由仓库统一管理,要建立工具卡片。对于大量消耗的刃具,要采取集
12、中制造加工的办法,以保证刃具的质量。贵重的、使用时间长的复杂刃具,更要重视采取上述工具管理办法,以保证其质量。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计量器具要进行调整、校准及搬运、维护、储存的防护和失准时的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3)原材料、零部件的供给。原材料、零部件的供给是指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与接收。质量合格的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及保证及时交付,对企业来说是相当关键的。采购部门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质量职责。选择可靠的供应商;确保采购合同符合设计开发部门确定的原材料质量要求;与供应商建立基于信任的长期关系,并保持密切沟通以应对各种设计与生产
13、的变化;向供应商提供持续质量改进培训,高质量的原材料采购还可以减少对接受检验的需求。而原材料的接收则要求确保接收材料是合格的。特别是对于现今快速多变的生产系统,许多企业减少了库存,对原材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工序能力分析与验证、工序能力是体现过程质量保证能力的重要参数,是指工序能稳定地生产出合格产品的能力,也即工序处于受控状态下的实际生产能力。工序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基本环节。因此,在工艺准备中应对工序具备生产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进行验证。2、生产制造过程生产制造过程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作为设计与工艺部门的下一流程,一旦进入生产环节,任何缺陷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事后的
14、检验和纠正措施都是要花费成本的。如果出现问题,就要通过检验来发现并消除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了保证生产系统的稳定性,精密的检验仪器、设备与熟练掌握检验技术工具的员工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每一个生产环节,无论是操作人员还是专门的检验人员都要尽力收集和分析生产系统的信息,以便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1)工序管理。生产系统必须能够持续生产出符合规格的产品来,而工序就是将材料、部件转变成为零件或成品的直接生产过程。工序管理的质量职能是根据产品设计和工艺文件的规定对各种影响制造质量的因素实施控制。(2)质量保证与检验。检验可以获得生产系统的信息,去发现和消除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还可以避免不合格品进入下一道工序和
15、市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检验都应被视作是一种收集有助于质量改进信息的手段,它的目的不仅仅只是检出不合格品,还具有把关、预防等质量职能。(3)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消除系统性的问题,对现有的质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质量改进是一个过程,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否则会影响改进的成效,甚至会徒劳无功。由于时代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为立足于时代,质量改进也必然是“永无止境”的。有关质量改进的相关内容见本书第 6章的质量改进与质量改进工具。显而易见,产品经过设计开发后,能不能保证达到设计质量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生产工艺质量、产品生产设备质量和生产工装质量、外购品质
16、量及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三、质量管理之理论观质量管理之理论观在现代质量管理的实践活动中,质量管理专家中的核心人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些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如戴明、朱兰、石川馨等,使人们对质量及质量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质量管理专家们的观点及其理论对质量管理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1、统计质量控制(SQC)之父:休哈特1891 年休哈特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新坎顿,1917 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菜分校的物理学博士学位。1924 年 5 月,世界上第一张控制图由他提出。他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的控制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提前到事前控制
17、。休哈特重要的著作是产品生产的质量经济控制,1931 年出版后被公认为质量基本原理的起源。本书对质量管理作出重大贡献。休哈特宣称“变异”存在于生产过程的每个方面,但是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统计工具如抽样和概率分析来了解变异,他的很多著作在贝尔实验室内部发行。1939 年休哈特完成质量控制中的统计方法一书,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大量文章。休哈特的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的观点被戴明和其他人广泛应用,进行质量改进项目的管理。此循环包括计划你想要做的事、执行计划、研究结果、进行纠正,然后再开始新的循环。2、现代质量改进之父:戴明戴明 1900 年出生于美国衣阿华州。1928 年获耶鲁大学数学物理学博士。1950
18、 年,戴明前往日本工业界担任讲师和顾问,对于日本的质量管理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1980 年,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名为“日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节目播出后,戴明便成为美国在质量方面的著名人物。戴明最早总结了旨在加强组织管理的戴明 14 条。14条建立在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之上。这个体系包括四个部分:系统方法、了解统计变异、知识的本质和范围、了解人类行为的心理学。1987 年 8 月在美国召开的戴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戴明博士以“迎接挑战,摆脱危机”为题,对著名的 14 条质量管理要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1)要使产品具有竞争力并
19、占领市场,应该把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长期目标。(2)提倡新的质量观念(新的哲学)不能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3)消除依赖大量检查来保证质量检验的滞后性,理解检验的目的在于改进流程并降低成本。(4)采购、交易不应该只注重价格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5)持续不断地改善生产和服务系统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维修、销售、财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都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6)实行更全面、更好地在职教育和培训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在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之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者知道
20、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者必须采取行动。(8)排除恐惧,让每个人都能有效工作所有员工必须有胆量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消除恐惧,建立信任,营造创新的氛围。(9)拆除部门壁垒每一部门都不应该只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同时可以激发小组、团队和员工之间的努力。(10)不搞流于形式的质量运动取消主观的计量化目标。(11)取消工作标准和数量化的定额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而非质量上。(12)排除人们为其工作成果而自豪的障碍任何导致员工失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消除障碍,使员工找回以工作为自豪的权力。(13)鼓励自我改进,实施有力的继续教育
21、和培训计划由于质量和生产力的改善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数目的改变,因此所有员工都要不断接受训练及再培训。一切训练都应该包括统计技巧的运用,并且教育员工学会自我提高。(14)采取积极的行动推动组织的变革一创造一个能推动以上13 项的管理结构。3、质量领域的首席建筑师:朱兰朱兰 1904 年 12 月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布勒伊拉。朱兰质量管理强调平衡使用管理、统计和技术概念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质量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形成了质量管理理论体系。朱兰质量管理理论体系对整个世界质量管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朱兰质量管理理论体系中,有许多理论至今看来仍称得上是“不朽”的真理或真知灼见。他提出了质量管理过程的
22、三部曲: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并用一个质量螺旋模型阐述了产品质量从产生、形成到实现的过程。管理突破及质量计划两本书是他的经典之著。他在 1951出版的质量控制手册,到 1998 年已发行到第五版,改名为朱兰质量手册,被称为当今世界质量控制科学的名著。为奠定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79 年建立了朱兰学院,该学院如今已成为世界上领先的质量管理咨询公司。朱兰是一个明确地把质量与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质量管理大师,他认为质量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包括以下内容。(1)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必须强制性地接受有关质量的培训。(2)持续的质量改进不是一个相关的
23、计划而应形成一种企业文化。(3)所有的技术人员都要接受使用统计工具的培训。(4)通过质量管理循环(QCC)并以可维护的方式使员工系统地投入到质量管理活动中。(5)质量改进目标应该融入企业绩效目标,并能够通过质量战略规划实现。朱兰认为高层管理者对质量的责任是无法授权他人代理的,实施质量革命,任何首席执行官都必须按照以下 7 个步骤进行。(1)首席执行官们必须建立监督委员会或质量委员会,并且要亲自担任主席一职。(2)首席执行官们必须意识到质量管理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在企业的计划中必须包括明确的质量目标。(3)他们应该鼓励全组织的质量教育和培训,这样才能使人们相信质量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
24、的活动。(4)首席执行官不能仅仅关注财务指标,还应该开发质量测量方法。(5)必须连续地估量质量改进的成果,务必使之超过公司的既定目标。(6)在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解决问题、创新与革新的重要性。(7)奖励机制要符合顾客的最优质量标准,而不是生产力标准和“努力工作”。顾客的最优质量标准会经常性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要勇于革新。朱兰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只有通过一系列不断累积的贡献和顾客供应商价值链的创造才能够提高质量。他认为每个员工既是供应商也是顾客,认为任何活动都是与顾客和供应商相关的过程。4、全面质量控制之父:阿曼德,菲根堡姆阿曼德菲根堡姆 1920 年出生于纽约市,19
25、51 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工程博士学位。菲根堡姆是全面质量控制的创始人。他主张用系统或者全面的方法管理质量,在质量控制过程中要求所有职能部门参与,而不局限于生产部门,强调对组织内部所有职能部门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的概念。1961 年,菲根堡姆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全面质量控制”概念(TQC),并被世界广泛接受和运用。认为全面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与其他概念的基本差别在于,它强调为了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管理必须始于识别顾客的质量要求,终于顾客对他手中的产品感到满意。全面质量控制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指导人、机器、信息的协调活动。1998 年菲根堡姆在第三届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上发表了“未来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拉链 公司 销售 顾客 服务质量 管理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