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教案.pdf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教案.pdf(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单元语文教案(2008-2009 三年级下)教学内容:25、矛和盾的集合 26、科里亚地木匣 27、陶罐和铁罐 28*狮子和鹿教学目标: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要求写的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3、懂得课文要表达的道理。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3、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5、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教学重点: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教育
2、,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2、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课时安排:13 课时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目标1、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课
3、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2 个字):矛进攻盾自卫2、请学生在插图合适的位置上写一写“矛”和“盾”。3、校对。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
4、要点。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说明:课堂没有直接完整的呈现课题,而是借课文插图展开教学,逐步呈现课题,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矛”和“盾”这两个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这两个字的字形又一定难度,意思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通过看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语境中掌握“矛”和“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教师的板书示范,化解了字形的难点。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2、小组交流(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2)想办
5、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中(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说明:“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2、投影或小黑板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
6、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集合紧张固然 乌龟自卫 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 乱作一团长处胜利者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3、运用练习(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但最终(),败下阵来。当猎狗这个()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说明: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厚积才能薄发。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会变得生动、具体。对于新词,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学会灵活的运用。此外,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时间分配的特点,适时组织学生抢记词语能消除大脑疲劳,以便营造
7、更好的学习氛围。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写一写”,教学要求会写的生字。中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些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的紧凑。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说明: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仅字写得越多越好,而且要讲求写字的质量。课堂上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写字,要努力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读帖的习惯。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
8、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 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 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说明: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天地就有多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精读与略读在课内得到有机结合,使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提升,适时让学生感到课本之外还有精彩处,开卷有益。六、作业1、我会写 m o b n dn(1)敌人的()如雨点()向他的()刺来。ch sh n(2)她手()()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t n zh n gng tu(3)我方的()克冲上()场向敌军发动进(),很快打()了敌人。2、搜
9、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第二课时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说明】: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它的内涵和中心,把握全文。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
10、的一席之地。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1、出示听写的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进攻;盾矛。合二为一。2、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 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反馈(1)怎么集合?指名回答。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
11、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 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学生读课文、回答。提示:1916 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
12、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说明】:明理是一个过程。小悟得小道理,大悟得大道理,多悟多得,说不定哪天恍然大悟、大彻大悟,还真有什么大启发。因此,明理不可急功近利,教学是要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悟。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教师可适当提示
13、: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4、小结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说明】:教学不仅要举一反三,更要融十为一。紧扣教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训练的切入点,将阅读的理解、语言的感悟、明理的过程巧妙的糅合在一起。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2、记下自己或
14、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说明】: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板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26、科里亚的木匣教学目标1、会认 3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
15、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1、生字词卡片2、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小朋友,大家看看自己和小伙伴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了什么?生答,如: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师:是啊,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
16、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指导学习“匣”的音形义。【说明】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二、初读感知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问同学解决。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生字读音,教师巡视指导。2、利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齐读。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4、播放媒体资源中
17、的范读动画,纠正读音。5、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木匣讲了科利亚的哪些事?提示: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事。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6、小组讨论: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根据这三个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第一段:(13 自然段)第二段:(412自然段)第三段:(13 自然段)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 年后数了 5 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说明】这篇课文的自然段较多,但条理很清晰,进行分段的训练很有价值,也很有必要。三
18、、引导研读第一段1、师: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一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多读几遍。提示: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敌人发现。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生疏的词语。3、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连一连部分,帮助学生记忆科利亚埋木匣过程中重要的动词。4、教师分步引导学生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教师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学生自己练习想象读,并尝试背诵。5、让学生仿照写妈妈埋木箱的句子来概
19、括这一段的意思。教师板画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提示:这一段主要写了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说明】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想象,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意思。四、引导研读第二段1、师:从埋木匣到挖木匣经过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已经九岁了。法西斯被赶走了,他和妈妈一起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可是战前埋在地下的东西还在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可以画下来,然后讨论交流。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思考:(1)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2)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3)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学生认真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
20、2、反馈(1)师: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指名答。提示:“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2)师: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呢?指名答。提示:“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师:挖的结果怎样?学生回答。提示:“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找到。”(3)师: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指名答。提示:“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4)师
21、: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生齐读: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5)师板画科利亚挖木匣的示意图。师:看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示意图,你明白了什么?提示: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6)指导朗读。(7)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8)练习概括段意。指名回答。提示:这一段主要写了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说明】引导学生读中思考,相互交流,围绕问题,反复研读。教师的指导应严谨,教学生一步一步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五、作业1、填空
22、。(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谁能简单复述一下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学生简述。师:那么这件事给了科利亚什么启发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说明】温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二、引导研读第三段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想想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
23、获?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概括段意。提示: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2、师:经历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的周围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提示:(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
24、,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提示: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3、师:在这件事里,科利亚能有这么大的收获,是因为他有一个特别好的品质,是什么?提示:爱动脑,勤于思考。4、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化,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讨论、回答。5、师: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学生回答。师小结:世界上的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我们应象科利亚一样多动脑筋,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
25、事情做好。【说明】通过拓展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课文中讲的道理。三、总结全文(1)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提示: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2)师: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3)师:课文先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再写从中受到的启发,用了怎样的写法?提示:通过生活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三年级 语文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