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直流电动机及其调速系统.pdf
《第二章直流电动机及其调速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直流电动机及其调速系统.pdf(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直流电机及其拖动系统 1第二章 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及单闭环调速系统内容提要:介绍了基本的电磁定律及支流电机工作原理、直流电机种类、结构和电机模型。重点介绍了它励直流电机的调速方法,对于调压调速系统,介绍了三种调压方式。分析了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模型和稳定性,给出了无静差调速系统的基本校正电路和公式。对于电压负反馈、电动势反馈和电流截止负反馈调速系统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针对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数学模型。2.1 直流电机发展过程电机发明至今,已有近200 年的历史。电机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电机工业也已成为近代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历史可简
2、述如下。2.1.1 直流电机的产生和形成工业革命以后,蒸汽动力得以普遍应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蒸汽动力输送和管理不便的缺点日益突出,迫使人们努力寻找新的动力源。19 世纪初期,人们已积累了有关电磁现象的丰富知识。在此基础上,法拉第(Faraday)于1821 年发现了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现象(即电动机的作用原理),并首次使用模型表演了这种把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过程。很快,原始型式的电动机就被制造出来了。但由于驱动源是蓄电池,当时极为昂贵,经济性远不能与蒸汽机相抗衡,因而也就不能被推广。为此,人们积极寻求能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法拉第本人亦坚持研究。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后,1831 年
3、,他又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在这一基本定律的指导下,第二年,皮克西(Pixii)利用磁铁和线圈的相对运动,再加上一个换向装置,制成了一台原始型旋转磁极式直流发电机。这就是现代直流发电机的雏形。虽然早在1833 年,楞次(Lenz)已经证明了电机的可逆原理,但在1870 年以前,直流发电机和电动机一直被看作两种不同的电机而独立发展着。电磁感应定律发现了,直流发电机也发明了,但经济性、可靠性、容量却未达到实用化要求即廉价直流电源的问题并没有很快得到解决,因而电动机的应用和发展依然缓慢。加之在 1860 年以前,人们还不善于从 F=Bli 的角度考察问题,几乎都将电磁铁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作为电动机结
4、构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更何况以蓄电池为主的昂贵的供电方式也确实起到了制约作用。需求产生动力。为解决廉价直流电源这一电动机应用中的瓶颈问题,直流发电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 18341870 年这段时间内,发电机研究领域产生了三项重大的发明和改进。在励磁方面,首先从永磁体转变到采用电流线圈,其后,1866 年,西门子兄弟(W&C W Siemens)又从蓄电池他励发展到发电机自励。在电枢方面,格拉姆(Gramme)于 1870 年提出采用环形绕组。虽然这种绕组早在电运动控制系统讲义 2动机模型中就已经提出过,但没有受到重视,直至在发电机中被采用之后,人们才将发电机和电动机中
5、的这两种结构进行了对比,并最终使电机的可逆原理被大家所接受,从此,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 展合二为一。18701890 年是直流电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1873 年,海夫纳阿尔泰涅克(HefnerAlteneck)发明了鼓形绕组,提高了导线的利用率。为加强绕组的机械强度,减少铜线内部的涡流损耗,绕组的有效部分被放入铁心槽中。1880 年爱迪生(Edison)提出采用叠片铁心,进一步减少了铁心损耗,降低了绕组温升。鼓形电枢绕组和有槽叠片铁心结构一直沿用至今。上述若干重大技术进步使直流电机的电磁负荷、单机容量和输出效率大为提高,但换向器上的火花问题随之上升为突出问题。于是,1884 年出现了换向极和
6、补偿绕组,1885 年开始用碳粉制作电刷。这些措施使火花问题暂告缓和,反过来又促进了电磁负荷和单机容量的进一步提高。在电机理论方面,1886 年霍普金森兄弟(J&E Hopkinson)确立了磁路欧姆定律,1891年阿诺尔特(Anoret)建立了直流电枢绕组理论。这就使直流电机的分析和设计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因此,到19 世纪90 年代,直流电机已经具备了现代直流电机的主要结构特点。1882 年是电机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台勃莱兹(Depratz)把米斯巴哈水电站发出的2kW 直流电,通过一条长 57km 的输电线送到了慕尼黑,从而为电能和电机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然而,随着直流
7、电的广泛应用,直流电机的固有缺点也很快暴露出来。首先,远距离输电时,要减少线路损耗,就必须升高电压,而制造高压直流发电机却有很多不可克服的困难。此外,单机容量不断增大,电机的换向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19 世纪80 年代以后,人们的注意力逐渐向交流电机方面转移。2.1.2 交流电机的形成和发展1832 年,人们就知道了单相交流发电机,而直流电机中的换向器也就是为了实现绕组中交变电流与端口直流电流之间的相互转换而设计的特定装置。不过,1870 年以前,由于生产上没有需要,加上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交流电的特点还不大了解。1876 年,亚勃罗契柯夫(Yaporochikov)首次采用交流电
8、机和开磁路式串联变压器给“电烛”供电。1884年,霍普金森兄弟发明了具有闭合磁路的变压器,同年,齐波诺斯基(Zipernowski)、德拉(Deri)和勃拉弟(Blathy)三人又提出了芯式和壳式结构。之后,单相变压器就逐渐在照明系统中得以应用,使远距离输电问题得到缓解,但又产生了新的矛盾。这就是,当时的单相交流电还不能用作电动机电源,换句话说,运用交流电驱动各类生产机械的问题仍未获得解决。交流感应电动机的发明,与产生旋转磁场这一研究工作紧密相连。1825 年,阿拉戈(Arago)利用金属圆环的旋转,使悬挂其中的磁针得到了偏转。实际上,这一现象展示的就是多相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1879 年,
9、贝利(Beiley)采用依次变动四个磁极上的励磁电流的办法,首次用电的方式获得了旋转磁场。1883 年,台勃莱兹进一步在理论上阐明,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各自相差1/4 周期的交变磁场,合成后可以得到一个旋转磁场。然而,真正用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并制造出实际可第二章 直流电机及其拖动系统 3用的交流电机的,还是从费拉里斯(Ferraris)和特斯拉(Tesla)两人的工作开始。1885 年,费拉里斯把用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和用铜盘产生感应电流这两种思想结合在一起,制成了第一台两相感应电动机。稍后,他又于 1888 年发表了“利用交流电产生电动旋转”的经典论文。同一时期,特斯拉亦独立地从事于旋转磁场的
10、研究,而且几乎与费拉里斯同时发明了感应电动机。在此基础上,1889 年,多利夫多布-罗夫斯基(Doliv-Dobrovsky)又进一步提出了采用三相制的建议,并设计和制造了三相感应电动机。与单相和两相系统相比,三相系统效率高,用铜省,电机的性能价格比、容量体积比和材料利用率有明显改进,其优越性在 1891 年建成的从劳芬到法兰克福的三相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充分显示。该系统的顺利运行表明,三相交流电不但便于输送和分配,而且更有利于电力驱动。三相电动机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很快得到了大量应用。因此,到20 世纪初,交流三相制在电力工业中就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随着交流电能需求的不断增加,交流发电站的建设迅
11、速发展,至19 世纪80 年代末期,研制能直接与发电机连接的高速原动机以替代蒸汽机的要求被提了出来。经过众多工程技术人员的苦心研究,不久就研制出了能高速运转的汽轮机。到90 年代初期,许多电站已经装有单机容量为 1000kW 的汽轮发电机组。此后,三相同步电机的结构逐渐划分为高速和低速两类,高速的以汽轮发电机为代表,低速的以水轮发电机为代表。同时,由于大容量和可靠性等明显原因,几乎所有的制造厂家都采用了励磁绕组旋转(磁极安装在转子上)、电枢绕组静止(线圈嵌放在定子槽中)的结构型式。随着电力系统的逐步扩大,频率亦趋于标准化,但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标准不一,如欧洲的标准为 50Hz,美国为 60Hz
12、,我国统一为 50Hz,等等。此外,由于工业应用和交通运输方面的需要,19 世纪 90 年代前后还发现了将交流变换为直流的旋转变流机,以及具有调速和调频等调节功能的交流换向器电机。在交流电机理论方面,1893 年左右,肯涅利(Kennelly)和斯泰因梅茨(Steinmetz)原译为“司坦麦茨”。开始用复数和相量来分析交流电路。1894 年,海兰(Heyland)提出的“多相感应电动机和变压器性能的图解确定法”,是感应电机理论研究的第一篇经典性论文。同年,费拉里斯已经采用将一个脉振磁场分解为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旋转磁场的方法来分析单相感应电动机。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双旋转磁场理论。1894
13、年前后,保梯(Potier)和乔治(Goege)又建立了交轴磁场理论。1899 年,布隆代尔(Blondel)原译为“勃朗德尔”。在研究同步电动机电枢反应过程中提出了双反应理论,这在后来被发展成为研究所有凸极电机的基础。总的说来,到19 世纪末,各种交、直流电机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大体上都已建立起来了。2.1.3 电机的现状20 世纪是电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工业的高速发展不断对电机提出各种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自动化方面的特殊需要则使控制电机和新型、特种电机的发展更为迅速。在这个时期内,由于对电机内部的电磁过程、发热过程及其它物理过程开展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加
14、上材料和冷却技术的不断改进,交、直流电机的单机容量、功率密度和材料利用率都有显著提高,性能也运动控制系统讲义 4有显著改进,并日趋完善。以汽轮发电机为例,1900 年,单机容量不超过5MVA,到 1920 年,转速为3000r/min 的汽轮发电机的容量已达25MVA,而转速为 1000r/min 的汽轮发电机的容量达到60MVA,至1937 年,用空气冷却的汽轮发电机的容量已达到100MW。1928 年氢气冷却方式首次被应用于同步补偿机,1937 年推广应用于汽轮发电机后,就使转速为 3000r/min 的汽轮发电机的容量上升到150MW。20 世纪下半叶,电机冷却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主要表
15、现形式就是能直接将气体或液体通入导体内部进行冷却。于是,电机的温升不再成为限制容量的主要因素,单机容量也就可能更大幅度地提高。1956 年,定子导体水内冷、转子导体氢内冷的汽轮发电机的容量达到了208MW,1960 年上升为 320MW。目前,汽轮发电机的冷却方式还有全水冷(定、转子都采用水内冷,简称双水内冷)、全氢冷以及在定、转子表面辅以氢冷等多种,单机容量已达1200MW 1500MW。水轮发电机和电力变压器的发展情况与此相类似。水轮发电机的单机容量从20 世纪初的不超过1000kW 增至目前的 1200MW,电力变压器的单台容量也完全能够与最大单机容量的汽轮发电机或水轮发电机匹配,电压等
16、级最高已经达到1200kV。电机功率密度和材料利用率的提高可以从下面一组关于电机重量减轻和尺寸减小的实例数据窥见一斑:小型异步电动机的重量19 世纪末为每千瓦大于60kg,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降至每千瓦20kg 左右,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则降到每千瓦10kg;与此同时,电机体积也减小了50%以上,技术进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促使电机重量减轻和尺寸减小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设计技术的进步和完善。这其中有电机理论研究成果的直接注入,也有设计手段和工具革新的积极影响,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应用,真正使多目标变参数全局最优化设计成为可能。其次是结构和工艺的不断改进。新工艺措
17、施包括线圈的绝缘和成型处理、硅钢片涂漆自动化、异步机转子铸铝等等,辅以专用设备、模夹具以及产线和装配线,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设计目标的完整实现。第三是新型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如铁磁材料采用冷轧硅钢片,永磁材料采用稀土磁体、钕铁硼磁体,绝缘材料采用聚酯薄膜、硅有机漆、粉云母等等。自动化技术的特殊需要推动了控制电机的发展。20 世纪 30 年代末期出现的各种型式的电磁式放大机,如交磁放大机和自激放大机等,就是生产过程自动化和遥控技术发展需要的产物。现今多种型式的伺服电动机、步进电动机、测速发电机、自整角机和旋转变压器等,更是各类自动控制系统和武器装备以及航天器中不可缺少的执行元件、检测元件或解算元件。
18、它们大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陆续出现,60 年代以后基本完善,但在功能、精度、可靠性、快速响应能力方面不断有所改进,年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普通电机。新型、特种电机是所有原理、结构、材料、运行方式有别于普通电机或控制电机,但基本功能又与普通电机或控制电机无本质差异的各类电机的总称。由于这类电机大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需求而专门研制的,具有普通电机或控制电机难以企及的某种特定性能,因而品种繁多,发展速度惊人,应用无所不及。有的以直线运动方式驱动磁悬浮高速列车;有的以500000r/min 超高速旋转;有的以蠕动方式爬行;有的还可以直接作二维或三维运动;有的用作大功率脉冲电源,主要以突然短路方式
19、运行,典型应用如环形加速器和电磁发射与推进;有的功率不到1W,采用印刷绕组,尺寸不足2mm,用于人体医学工程;有的甚至直接由压电陶瓷和形状记忆合金等功能材料制成,可实现纳米级精密定位第二章 直流电机及其拖动系统 5(压电超声波电机)和柔性伺服传动(形状记忆合金电机),性能卓越,但不再适用电磁理论,原理和运行控制方式也与电磁式电机截然不同。事实上,特种电机,尤其是微特电机一直是电机发展中最有活力、最富色彩、也最具挑战性的分支之一。综观 20 世纪电机制造技术的发展,由于设计、工艺和材料等方面的长足进步,各类电机的性能几近完善。不过,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不一,其实际状况是一个国家电工技术水平的客观反映
20、,据此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实力亦不为过。在电机理论方面,1918 年,福蒂斯丘(Fortescue)原译为“福提斯古”。提出了求解三相不对称问题的一般化方法 对称分量法。对于不对称的三相系统,无论是变压器、异步电机还是同步电机,总可以把三相电压和电流分解成正序、负序和零序三组对称分量。其中,正序电流在电机内部产生一个正向旋转磁场,负序电流产生反向旋转磁场,零序电流产生脉振磁场。这样,就使电机不对称运行时内部物理过程的描述得到简化,进而在线性假设条件下,应用叠加原理,即认为电机的总体行为是三组分量单独作用行为的叠加,就可以对电机不对称运行时的行为进行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各类交流电机(器)的分
21、析方法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统一。接下来,19261930 年间,道黑提(Dohadi)和尼古尔(Nigull)两人先后提出了五篇经典性论文,发展了布隆代尔的双反应理论,求出了同步电机的瞬态功角特性,以及三相和单相突然短路时的短路电流。1929 年,帕克(Park)原译为“派克”。又利用坐标变换和算子法,导出了同步电机瞬态运行时的电压方程和算子电抗。同时,许多学者又研究了同步电机内的磁场分布,得出了各种电抗的计算公式和测定方法。这些工作使得同步电机的理论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异步电机方面,19201940 年间,德雷福斯(Dreyfus)原译为“卓福斯”。庞加(Punga)、弗里茨(Fritz)、
22、马勒(Mller)原译为“穆勒”。海勒尔(Heiller)原译为“赫勒”。等人还对双笼和深槽电机的理论和计算方法、谐波磁场产生的寄生转矩、异步电机噪声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奠定了分析设计基础。为了寻求分析各种电机的统一方法,19351938 年间,克朗(Kron)首次引入张量概念来研究旋转电机。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一旦列出原型电机的运动方程,通过特定的张量转换,就可以求出其它各种电机的运动方程。线圈的连接、电刷或集电环的引入、对称分量和其它各种分量的应用等等,都相当于一定的坐标变换。张量方法的应用,不但揭示了电机及其各种分析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电机理论趋于统一,而且为许多复杂问题的求解提供了新
23、的、也更有效的途径。20 世纪 40 年代前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应地,各类控制电机和小型分马力电机的理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至50 年代,很多学者进一步利用物理模拟和模拟计算机,研究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的机电瞬态过程,亦使一些比较复杂的交流电机动态运行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旋转电机理论体系方面,从1959 年起,由怀特(White)和伍德森(Woodson)倡导,已逐步建立起了以统一的机电能量转换理论为基础的新体系。这种体系的特点是:把旋转电机作为广义机电系统中的一种,从电磁场理论出发导出电机的参数,从汉密尔顿(Hamilton)原理和拉格朗日麦克斯韦(Lag
24、rangeMaxwell)方程出发建立电机的运动方程,用统一的方法来研究各种电机的电动势、电磁转矩以及实现能量转换的条件和机理,还统一利用坐标变换、方块图和传递函数、状态方程等方法分析各种电机的稳态和动态性能以及电机与系统的联系,从而使运动控制系统讲义 6电机理论建立在更为严密的基础之上。不过,从教学角度看,这种新体系的理论起点较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与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不衔接,因此,我国高校在电机学的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体系。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电机的发展经历了并继续经历着一场持久的革命性的变化。大功率可控硅开关元件问世后,出现了便于控制、体积
25、小、噪音小,并且完全可以取代直流发电机的大容量直流电源,使直流电动机的良好调速性能得以更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高性能价格比的变频电源,使交流电机的经济、平滑、宽调速成为可能,既拓宽了交流电机的应用领域,也变更了交流电机的传统观念。在此基础上,1970 年,勃拉希克(Blaschke)原译为“布拉什克”。提出了异步电机磁场定向控制方法(通称矢量变换控制,简称矢量控制)。该方法采用坐标变换和解耦处理后,能分别控制电流的励磁分量和转矩分量,使交流电机可获得与直流电机相媲美的调速性能,由此带动了交流变速传动的高速发展。近30 年来,交流电机矢量控制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得以改进和完善,直接转矩控制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直流电动机 及其 调速 系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