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校本课程教案(20220223235102).pdf
《五年级下校本课程教案(2022022323510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校本课程教案(20220223235102).pdf(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下校本课程教案第一讲:重叠之美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中的重叠之美,数学中的重叠之妙教学目标:1、欣赏文学中的重叠美,探索数学中重叠的奥秘。2、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教学过程:一、欣赏文学中的重叠之美在重叠的地方往往就有美。为什么在新房门窗上贴着的红色“喜”字,不写“喜”而一定写成“囍”?中国民间风俗很讲究成双成对,文学里也有“双声”“叠韵”等说法。介绍:什么是“双声”?什么是“叠韵”?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就有这样两幅对联。其中之一是: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另一处则见于孤山中山公园的一座方亭,横匾题“西湖天下景”五个大字,亭柱上悬挂一副对联:水
2、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据说此联同近代名人康有为有密切关系。西湖的山山水水,处处明媚秀丽。这两幅对联写出了人们对杭州与西湖山水的共同感受,因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在你以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你是否也曾感受到重叠之美?学生举例。二、数学中的重叠之妙不过,联语的叠字毕竟有限,我们能否把重叠之美推向无限?这就必须借助数学的力量了。出发点是极其简单的:34=12接下去,可以写出第二式:3334=1122“重叠”之妙开始露头了,好比从“喜”字写成了“囍”字。明眼人当然会想到可能有第三式、第四式,指名学生试说。(333334=111222,33333334=11112222)计算验证
3、。经过计算,它们居然也是对的。于是,大胆的人又会猜测下面的无穷无尽的等式也是成立的:3333334=111222这个等式中的第一个乘数由n 个 3 组成,第二个乘数由(n-1)个 3与 1 个 4 组成,积由 n 个 1 和 n 个 2 组成。事情真是如此!可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并汇报。第二讲数对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中根据数对确定位置。3、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体验确定物体位置与生
4、活的联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方格纸、写有数对的纸条。教学过程:一、活动铺垫,认识数对1、师:上课了,老师站在了讲台中央,我这是描述了自己的什么?生:老师的位置。(师板书:位置)师:以刚才回答问题的这位同学为例,站在同学们的角度观察,谁能帮他介绍一下位置?生 1:从左数第 5 排,从前数第 4 个。生 2:从右数第 2 组,从后数第 3 个。师:同学们讲的“排”、“组”指的是什么?第4 个、第 3 个又是什么意思?生 1:竖着看为一排,横着看从前往后数是第4 个(学生边指边说)。生 2:这样竖着看是一组,横着看从后往前数第3 个。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把一竖排称作一列,把一横排称作一
5、行。(板书:列 行)师:这位同学的位置一定,却有不同的说法,一一解释很不方便,这就需要表示位置时有一个统一标准。通常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师板书:从左往右、从前往后)那么站在同学们的角度观察,我们的座次哪是一列?哪是一行?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现在请第 2 列的同学起立,再请第4 行的同学起立,哪个同学站了两次?这为什么?(因为他既站在第2 列,又站在第 4 行。)如果再请第 3列和第 2行的同学起立,谁又会站两次?为什么?(因为他既站在第3 列,又站在第 2 行。)师:按这样的列、行排列规则,第一位回答问题的同学的位置在哪儿呢?生:他坐在第 5 列第 4
6、 行。评析:由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位置,说法不一,感到不便,这时介绍行、列的规定,自然巧妙,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2、师出示情境图:师:去年暑假,我们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其中少年军校吸引了许多同学参加。瞧,他们正在进行队列训练呢!站在同学们的角度观察,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你是怎样确定的?生:从左数第一竖排是第一列,从前数第一横排是第一行。(学生上台边指边介绍)师:谁能说出小强的位置?小亮的呢?生 1:小强站在第 3 列第 2 行。(师板书)生 2:小刚站在第 2 列第 4 行。(师板书)抽象位置图,认识数对:1、师:如果用一个圆点代表一个小战士,刚才的队列图就可以用这样的点
7、子图来表示。你认为这样的表示方法有什么好处?生 1:这样表示更简单了。生 2:这样比刚才更清楚了,很容易的数出了几行几列。生 3:师: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小强的位置吗?小亮在第 4 列第 3 行,你能找到他吗?(生上台按要求分别指出各自的位置)同学们能说出其它几位同学的位置吗?谁愿意上台帮老师做一下记录?(学生说出其它几个同学的位置,一同学在黑板上做记录,很明显同学们说得快,他记录得慢,表现出着急无措的样子。)师:你在记录时有什么感受?生:这样表示同学们在队列中的位置太麻烦了,如果有种简便的表示方法就更好了!2、师:是啊!数学的一大优点是简练。我们能否把表示位置的的方法也变得简练些呢?请同学们在
8、小组内讨论:如何用简练的方法表示小强的位置?组长负责做好记录。(小组讨论后交流)生 1:可以用“第 3 列第 2 行”表示。生 2:也可以用“3 列 2 行”来表示。生 3:用“3L2H”表示,L 表示第几列,H表示第几行。姓名列数行数小强3 2 生 4:我用表格来表示。生 5:用 3 2 表示更简单。生 6:用 3 2 表示不行,别人会以为是32。生 7:那在 3 和 2 之间加个“、”。生 8:不行,别人会以为是3.2。生 9:可以在 3 和 2 之间画条竖线或画条横线,把“、”换成“,”也行。生 10:我同意这个同学的做法,用3,2 表示小强的位置很简练。师:小强的位置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
9、,3 和 2 之间用逗号隔开,并用括号括起来,写成(3,2),数学上把这一对数称为数对,其中第一个数表示的是第几列,第2 个数表示的是第几行。3、导出课题:师:小强的位置可以用2 个数,也就是数对表示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二、用数对表示位置1、师:怎样用数对表示小刚的位置?你还能用数对表示谁的位置?小明的位置用数对(5,5)表示,你能找到他吗?师:看来,我们用数对可以准确而简练的表示物体的位置。师:同学们自己的位置也能用数对表示出来吗?请你在练习纸上写上表示自己座次位置的数对,并在反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学生自己在练习纸上书写,师收
10、集起来,全班交流。)先读学生姓名,学生说出表示自己位置的数对,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先读数对,学生判断是哪位同学,并验证与书写的姓名是否相符。三、根据数对确定位置: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名字叫“找位置”。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一个写有数对的纸条,同学们先仔细想一想,这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在哪里?然后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老师说开始后,快速走到你的新位置上坐好,比一比,谁的动作最迅速!第三讲:短除式的介绍和初步运用短除法主要内容:短除式的介绍和初步运用短除法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短除法寻找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过程:一、新授求最大公因数的一种方法,也可用来求最小公倍数。求几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1、,开始时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即:先把每个数的因数找出来,然后再找出公因数,最后在公因数中找出最大公因数。例如:求 12 与 18 的最大公因数。12 的因数有:1、2、3、4、6、12。18 的因数有:1、2、3、6、9、18。12 与 18 的公因数有:1、2、3、6。12 与 18 的最大公因数是6。这种方法对求两个以上数的最大公因数,特别是数目较大的数,显然是不方便的。于是又采用了给每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的方法。122231823312 与 18 都可以分成几种形式不同的乘积,但分成质因数连乘积就只有以上一种,而且不能再分解了。所分出的质因数无疑都能整除原数,因此这些质因数也都是原数的约数。
12、从分解的结果看,12 与18 都有公因数 2 和 3,而它们的乘积 236,就是 12 与 18 的最大公因数。采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也是采用短除的形式,只不过是分别短除,然后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果把这两个数合在一起短除,则更容易。从短除中不难看出,12 与 18 都有公因数 2 和 3,它们的乘积 236 就是 12 与 18 的最大公因数。与前边分别分解质因数相比较,可以发现:不仅结果相同,而且短除法竖式左边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共质因数,而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共质因数的连乘积。实际应用中,是把需要计算的两个或多个数放置在一起,进行短除,师板书。学生尝试练习。在计算多个数的
13、最小公倍数时,对其中任意两个数存在的因数都要算出,其它无此因数的数则原样落下。最后把所有因数和最终剩下每两个都是互质关系(除 1 以外没有其他公因数)的数连乘即得到最小公倍数。师板书。二、学生尝试练习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第四讲:计算中的奥秘主要内容:探寻计算中的规律教学目标:经历探寻规律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魔术师的速算窍门(旧补P28)教师讲故事,学生思考原因。二、数学活动:最后是零(旧补P32)多次体验。寻找诀窍。三、数学活动:回到1(旧补 p33)多次操作,有所发现,思考原因。第五讲:测量主要内容:面积单位空间观念的培养,实地测量教学目标:帮
14、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什么是面积?怎样得到面积?面积单位有哪些?如何使用这些面积单位?二、估计面积1.请你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面积,表示出它的大小,可以画,也可以比划,但不可以使用任何度量工具。看谁的画的最精确?2.比眼力。出示各种大小不同的平面图形,学生估计面积的大小。评:你是怎样估计的?有没有什么方法?估计大家熟悉的 8 个场地的面积。评:你是怎样估计的?三、实地测量1.活动准备:提供学校内的8 处场地,供学生选择。分小组。组内讨论:怎样得到场地的面积?测量什么?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测量方法?组内分工如何?组际汇报,互相借鉴、提醒。2.
15、小组活动。3.活动汇报: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意料之外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你们的测量结果与估计结果相比怎样?通过此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四、拓展延伸1.介绍世界地图:七大洲、八大洋及面积(查找资料)2.介绍中国地图:国土面积、省份面积、湖泊面积、人均占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找资料)第六讲:怎样选择最合算主要内容:电费、车费、话费中的学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电费中的学问(找资料)1.家庭电费付费情况你知道你家电费是按照怎样的标准付费的吗?出示两种标准:峰谷电、非峰谷电。介绍其含义。按照自己家庭的用电情况,自主选择,并说明理由。在用电量
16、中有没有一条界限,超过这条界线是峰谷电合算,没超过是非峰谷电合算?学生讨论,寻找这条界线。2.电费的其他付费标准提供商用电、民用电的付费标准。为什么要这样制定?二、车费里的学问1.公交车的付费情况你知道几种乘公交车的付费情况?根据你的情况,你会选择哪一种付费方式?为什么?在怎样的情况下,购买月票是最合算的?2.出租车费的付费情况你知道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吗?如果我乘坐的里程是2 公里,应付费多少?3 公里、5 公里、8 公里呢?趣事介绍:换乘 2 辆出租车三、话费中的学问提供各种套餐标准:(找资料)老师平均每月的花费是30 元,该如何选择?为什么?一位老人平均每月的花费是20 元,该如何选择?为
17、什么?一位商人平均每月的花费是80 元,该如何选择?为什么?第七讲:货币兑换主要内容:认识各国货币,简单换算,人民币的地位教学目标:1、认识各个国家的货币,了解简单的货币换算。2、认识人民币的地位,激发爱国热情。教学过程:一、认识各国货币(制作ppt)1.我们中国的货币叫什么?用什么符号表示?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货币?用什么符号表示?你知道这些货币里的故事吗?2.介绍人民币认识货币图案3.介绍其它国家的货币选择有代表性的货币介绍其中的人物二、货币的换算1.你知道各国货币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吗?兑换的依据是什么?(汇率)你知道哪些汇率?它代表什么意思?2.举例让学生进行换算。三、各国货币在国际市场
18、中的地位你知道现在国际市场中地位最高的货币是什么吗?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发展情况介绍。第八讲:取胜策略主要内容:诸葛亮的故事,取胜的相关策略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策略教学过程:一、故事(旧补 P42):诸葛亮巧设迷魂阵提示: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会怎样处理,再听诸葛亮是如何处理的。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二、下棋中的取胜策略(旧补P46)提示:示范小范围内的取胜策略,发现规律后再推广至大范围。可让同桌学生玩一玩。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第九讲:巧拿火柴棒第一课主要内容:取胜策略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策略教学过程:一、一堆火柴棒1.一共有 50 根,每人一次只准拿1 根或
19、 2 根,不能不拿或多拿,两人轮流拿,不得不拿最后一根的人算输。提示:让不同的学生与老师玩,逐步发现取胜的秘密。2.一共有 50 根,每人一次只准拿1 根或 2 根或 3 根,不能不拿或多拿,两人轮流拿,不得不拿最后一根的人算输。提示:同桌两人直接玩,再选 2 人与老师玩,归纳出取胜的秘密。3.一共有 50 根,每人一次最少拿 1 根,最多拿 4 根,不能不拿或多拿,两人轮流拿,不得不拿最后一根的人算输。提示:让不同的学生与老师玩,发现原来的策略不能必胜了,寻找原因和对策。二、.归纳:在一堆火柴棒中玩游戏,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必胜?(两种情况,有余数与无余数)第二课主要内容:取胜策略教学目标:培养
20、学生良好的思维策略教学过程:一、两堆火柴棒1.一堆 9 根,另一堆 10 根:游戏双方轮流从其中的一堆拿走1 根或几根(当然可以把这堆火柴棒一次全拿走),但每次不准不拿,也不准从两堆中拿。谁能最后一次把火柴棒拿光,谁就获胜。提示:老师和不同的学生玩,逐步发现取胜秘密。同桌互相玩。2.一堆 20 根,另一堆 30 根提示:同桌互相玩,指名两生玩,说出自己的发现。3.两堆都是 10 根提示:老师和学生玩,发现秘密后,同桌玩。4.归纳:两堆火柴棒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分别应该怎样应对?二、三堆火柴棒1.任意放三堆火柴,游戏双方轮流拿,每次只能从一堆中拿1 根或几根(当然可以把这堆拿完)。但不能一次从这堆
21、拿几根,又从那堆拿几根,也不能一根也不拿。谁最后一次把火柴棒拿光,谁就赢。提示:从有一堆出现1 开始判断。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第十讲:数学与文学主要内容:有关数学方面的文学欣赏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与数学有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存在于文学中,各种学科知识之间是相通的。教学过程: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如把数字嵌入诗、联之中,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当你在读联吟诗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能得到美的享受。一数学入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2、。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诗,共20个字,把 10 个数字全用上了。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这是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这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写的一道麻雀诗。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员,饱食终日,贪污腐败,反对变法,故把他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这是清代纪晓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校本 课程 教案 2022022323510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