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优秀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优秀4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柳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优秀4篇】柳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一 柳枝词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古诗简介 柳枝词是北宋郑文宝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说此诗为北宋张耒所作,题目为绝句。)该诗写离恨,用了反衬手法寄寓了作者离别时的不舍。该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被选入宋诗三百首。 翻译/译文 那高高的画船,系在春水边,一动不动。它在等谁?哦,是外出的游子,喝着别离的酒,情意正浓。游子惜别,画船可不管;无论是烟波浩荡,无论是风吹雨打,它总是带着满船离愁别恨,驶向江南。 解释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画舸(g):即画船。 半酣:半醉。 赏析/鉴赏 北宋开宝八年(
2、975)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为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该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
3、图。 次句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现心理的反差,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这两句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
4、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末句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鉴。好的比喻,好的意境
5、,是不怕重复的。 该诗全篇构思精巧,把无形的别情写得具体、有形。作者用到如下几种手法: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这一形象化的说法,后来常被诗人所仿效;二是移情于物。似乎是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三是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柳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二 杨柳枝词 唐代: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6、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译文及解释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枝头嫩芽一片鹅黄,飘荡的柳枝比丝缕还要柔软。 千万枝:一作“万万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没有一人光顾,这美好的柳枝又能属于谁呢? 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阿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 译文 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枝头嫩芽一片鹅黄,飘荡的柳枝比丝缕还要柔软。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没有一人光顾,这美好的柳枝又能属于谁呢? 解释 千万枝:一作“万万枝”。 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 阿()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
7、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白居易于公元842年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公元846年卒;卢贞公元844年七月为河南尹。白诗写成到传至京都,须一段时间,然后有诏旨下达洛阳,卢贞始作和诗。据此推知,白氏此诗约作于公元843-845年(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寓意诗,前两句写景,极写柳树的美态,诗人所抓的着眼点是柳条,写出了动态、形态和色泽显出它的材质之美。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柳树遭遇及自己的评价,因为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寓意怀才不遇而鸣不平,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相关政府官员。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
8、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
9、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10、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柳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三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翻译 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淮南小山为楚辞招隐士作词。 请你不要再吹奏前朝的曲子,来听听
11、新创作的杨柳枝。 解释 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 桂树:指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作的招隐士,其首句为“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翻:改编;一说演奏。 创作背景 杨柳乃北方风物,诗中明言长安及洛阳金谷园、铜驼陌、炀帝行宫等,可推知是晚年在东西二京时期所作。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组诗杨柳枝词八首,刘禹锡的杨柳枝组诗九首,就是与白居易唱和之作。本诗即是其中的第一首。 赏析 刘禹锡的乐府小章杨柳枝词,一共有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可说是这组诗的序曲,鲜明地表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革新精神。 首句“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种),其曲调流行后世,南朝以
12、至唐代文人鲍照、吴均、徐陵、卢照邻、沈佺期等都有梅花落歌词,内容都与梅花有关。(见乐府诗集卷二四)这句意思说,起源于塞北的梅花落是用笛子吹奏的乐曲。 次句讲的是楚辞中的招隐士篇。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小山之徒作招隐士篇来表现对屈原的哀悼。招隐士首句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下文又两处有“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所以刘禹锡诗中以桂树指代招隐士篇。招隐士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辞悱恻动人,为后代所传诵。篇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尤为后世文人所赏爱,乐府杂曲歌辞有王孙游曲,南齐谢朓与王融、唐崔国辅均有歌词,即从此两句衍化出来。(见乐府诗集卷七四)次句意思是说,招隐士是淮南小山的歌词。梅花落曲原
13、出塞北,歌咏梅花,招隐士出自淮南王门下,屡屡咏及桂树,它们与杨柳枝词(咏柳)都以树木为歌咏对象,在内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刘禹锡拿它们来与杨柳枝词相比。 梅花落、招隐士虽是产生于西汉的作品,但长久流传后世,到唐朝仍为人们所吟唱传诵。唐代文士不但写梅花落、王孙游乐府古题诗,而且在其他篇什中也常咏及这两个作品。如李白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落梅花”即指奏梅花落曲。王维诗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即化用招隐士句意。这都可以说明这两个作品在唐代的影响。 刘禹锡固然也重视这两个作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影响,但他本着文学必须创新的原则,向时人提出:
1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指出:梅花落、招隐士这两个作品毕竟是前朝之曲,不要再奏了,现在还是听他改旧翻新的杨柳枝词吧。折杨柳原来也是乐府旧曲。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枝词,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其歌辞大抵是汉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体来抒写。唐代不少文人所作杨柳枝词,从白居易、刘禹锡以至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薛能等的许多作品,却都用七言近体的七绝形式来写作,虽然内容仍咏杨柳或与杨柳有关的事物,在形式上确是翻新了。唐人常用绝句配乐演唱,七绝尤多。乐府诗集都编入近代曲辞,表明它们是隋唐时代的新曲调。 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酬答,
15、白居易有 1mi.n et杨柳枝组诗八首,其第一首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的杨柳枝组诗九首,就是与白居易唱和之作,因此首篇“塞北梅花”一章,在构思、造语上都非常接近。比较起来,刘的“请君莫奏”二句比白的“古歌旧曲”二句,语言更为精警动人,因而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这两句诗,不仅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精神,而且那些致力于推陈出新的人们,也都可以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因此可说含蕴丰富,饶有启发意义。 此篇上下两联都接近对偶,每联意思都对称,词语则是大部分对称,于大体整齐匀称中显出流动自然之美。 柳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四 柳枝词 宋朝 郑文宝 亭亭
16、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柳枝词译文 高高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离去。 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 柳枝词解释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画舸(g):即画船。 半酣:半醉。 柳枝词赏析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该句中没有
17、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现心理的反差,离
18、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这两句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最后一句“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
19、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鉴。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复的。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诗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杨柳。其实此诗中心不在咏柳,而在咏别。 如何把无形的别情直观可感地写出来,这首诗的构思有三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二是移情于物。清人吴乔说此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三是“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柳枝词创作背景 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为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