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5篇.docx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5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5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鉴赏音乐描写,实现与诗中人物的情感沟通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的方法应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从创作的角度说,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诗歌中的感情,按照先“知人”而后“察情”的线索,先让学生了解人物经历,进入某种情境,再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完成读者和诗中人物感情的“对接”
2、后,注重启发学生抒发个人感受。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到位。我采用重点段落进行突破,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能更集中地进行“诗中之情”的研读,我将对内容的梳理布置为课前预习作业,堂上检查。将文学常识、语言分析等放在第二个课时。 课前预习题: 1 读“序”,然后请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2 读第四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诗人“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3 读第一段,了解诗人此时的心情。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4 读第三段,请用几个四
3、字成语分别概括琵琶女“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5 读第二段,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一下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 这是为一位诗人写的悼词,请问这位诗人是谁?他的名作有哪些?流传范围如何? 二、 点明学习目标体味诗中之情 1 全班朗读“序” 2 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
4、琵琶行? 琵琶女因情而弹曲,诗人听曲而动情,又因情而写诗。一切皆因“情”而起。 三、 知人(该环节的前两个内容共四个点,分别交给四个小组讨论完成,同步进行) 要“察情”,得先“知人”。情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对人生的体会。只有了解了诗中人物的经历之后,我们对他们的“情”的认识才能更深刻。 (一) 了解诗人 1根据第四段,概括诗人的经历。 以前:高居朝堂 兼济天下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 现在:谪居僻壤 独善其身 有酒无乐,不闻丝竹 “序”中点明内心的句子: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根据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时的心情 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二) 了解琵琶女 1 根据第三
5、段,概括琵琶女的经历 以前:色艺双绝 众星捧月 现在:年老色衰 独守空闺 2 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 (三) 两人此刻境遇的共同点 同是天涯沦落人。 四、 体验曲中之情(第二段) (一) 整体感知 播放孙道临配乐朗诵的琵琶行片断(描写琵琶曲的部分) (二) 把握节奏变化,梳理情感脉络 请大家根据乐曲的起伏变化,对它进行相应的划分。 调弦校音珠落玉盘幽咽冷涩凝绝暂歇银瓶乍破曲终裂帛 琵琶女是带着满腔幽怨在弹奏的,诗人是带着失意的耳朵来听的,这音乐的曲折回环,其实也是琵琶女和诗
6、人内心感情的跌宕起伏。 (三) 体验曲中之情 请大家根据人物的经历,乐曲的变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测一下乐曲背后琵琶女复杂的感情变化。可任选一句自己有感触的来分析。 (四) 根据刚才的感情分析,重新朗诵。注意情感酝酿,体现其变化、起伏。 (先单个学生读,老师指导,再全班集体朗诵) 五、 情的升华高超的结尾艺术 1 全班朗诵最后一段。 2 如果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诗的结尾似乎太仓促,是否应该修改或在添加一些什么?若不,请说明原因。 六、 深化感受,全班再次朗诵全文 琵琶行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
7、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 (二)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
8、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
9、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2、请学生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 本诗的序文交代了写作原因,内容上与正文前后照应。例如:序文的第二句与诗的第一段呼应;第三四五句与诗的第二三段呼应;第六七句与诗的第四段呼应。 四。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女总共有三次演奏,重点欣赏第二次
10、演奏)。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段落(学生能够很快找出第二段)。 2、请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感情无甚变化)。 教师点拨:乐曲是有节奏感的,是起伏变化的,大家刚才没有读出乐曲的起伏变化,可能是大家还没有体会到乐曲的情感变化,接下来我们仔细地来品读这段琵琶曲的描写。课前我们探讨过,音乐是无形的抽象的,用文字来表达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发现白居易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使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顿时领悟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
11、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粗重繁密”、“细幽柔宛”“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也体味到人物情感的变化。 4、师生合作探究: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
12、”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 5、学生通过琵琶女身世情感的变化再次朗读,感情有了起伏变化。 6、教师播放名家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 7、学生探讨: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说说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
13、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从序中可读出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8、学生再次朗读,并尝试背诵,结束全课。 【附】诵读指导:“大弦”以下四句应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业布置: (1)延伸阅读韩愈听
14、颖师弹琴(多媒体显示)。 (2)让学生课后试着去找一些琵琶曲来听,加深体会乐曲节奏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 复习音乐描写艺术 2、 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二) 过程设计 1、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听过的琵琶曲,当然很少学生会熟悉,教师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给学生听,并结合课文的乐曲部分一齐感受。 2、请学生根据乐曲节奏变化填图(多媒体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让学生自己绘制出来。 3、请学生评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4、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15、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大多数可以找出这些句子,此时教师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位学生把它丰富为:“秋风瑟瑟,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无语凝噎,木然注视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沉重的心绪如枫叶荻花飘转在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情感)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诗中写景的句子还很多
16、,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悄无言,秋月白”等关键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当然以我校学生的素质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学描绘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景物相结合就相当不错了。 5、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1)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还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琵琶女形象的语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名句,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
17、如“千、万、始、半遮面”来揣摩,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态及复杂沉重的心理。 学生还会通过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乐曲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 诗人在“序”里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
18、,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 6、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此时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7、课文总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文章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8、作业布置: (1)听一首你喜欢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2)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1、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
19、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本设计由鉴赏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乐描写技巧的同时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现。 2、教学上能针对学情,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形象再创造,调动想象与情感的审美方法的运用;美文诵读技巧的学习获得审美体验。 3、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合作探究,个体表现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合作的愉快。 4、教学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重难点突出,通过图表形象再现抽象的音乐感受,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有利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琵琶行 教学 设计 优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