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化(1911-1949)概要.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的国际化(1911-1949)概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国际化(1911-1949)概要.ppt(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的国际化(中国的国际化(19111949):):民国时代的中国外交民国时代的中国外交中国的国际化是指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不但有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及国际体系的动力及意愿,而且主动采取各种手段、方式及政策进一步推动中国成为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及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多层次接触及交流。中国的国际化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认同及对其国际地位严重关注而产生的理念。一.世纪之交的外交困境1.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扩大 根据历次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享受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特殊权利和特权的“有约国家”达19个之多。包括日本、美国、巴西、秘鲁、墨西哥和14个欧洲国家。丧失了多达17项的国家权益。一.世纪之交的外交困境2.国际体系中的
2、地位:边缘 中国进入世界之后,在现代国际体系中处于屈辱、从属和孤立无援的地位。由于中国连遭败绩,朝贡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被粉碎了。失去了传统的周边屏障,中国自身的地位也就变得岌岌可危了。在中国国际地位跌落的过程中,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的权势中心,而中国则从此跌入低谷。一.世纪之交的外交困境3.中国外交的混乱失措 从最初对西方列强的抵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自强、求福”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到1895年自上而下的戊戌变法运动,乃至最终盲目排外的义和团运动。这些政策最终都失败了。一.世纪之交的外交困境4.国民的心理:屈辱与抗争 中国刚踏入新的国际社会就一下子被抛到了底层,找不到
3、任何盟友,找不到任何足以自卫的手段。在两种国际体系的交错过程中,强烈的反差使中国人 失去了心里平衡。在外部环境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人被迫接受了现存的国际秩序,但在内心深处,却始终认为它是不公正、不合理的,总有一天要打破它、改造它。二.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外交从屈服到趋同(“北洋政府”一词带有贬义,并非严谨之学术用语。正式名称应是“北京政府”(1912 1928)。用“北洋外交”来称呼民初北京政府之外交表现涵义比较明确,本文因此使用“北洋”一词,但绝无贬义。)屈服是指在抵抗现代国际社会的扩展,抗拒西方强加的规范和不平等地位终告失败或无力进行抵抗的情况下,不发达国家会屈服,这意味着被迫接
4、受不平等、受压迫的地位,被迫服从西方规定的种种规范,但不顺从的情况仍会不时发生。二.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外交从屈服到趋同趋同是指接受并遵循现有国际社会的准则,试图以此促进本国的现代化,同时希望通过凭借这些“文明化”进展来争取西方同意改变它在国际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其特征是趋同于国际社会主流,追求在国际大现状之内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二.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外交从屈服到趋同1.民国时期政府的外交目标:消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摆脱外来控制,实现民族自主自强。2.民国时期政府的对外战略:在国家内部组织方式和对外行为方式上较主动的趋同于西方(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还包括局
5、部地西化了的日本),争取其认同,以便逐步取得在现有国际社会之内的、被西方允许的法律平等甚或实际平等地位,也就是说在采取在现有国际社会之内的改良的道路。二.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外交从屈服到趋同3.民国时期政府的外交观:改良主义(受威尔逊国际关系思想的影响)趋同或改良观念很大程度上来自英美的渐进政治思想。同时又与中国“以夷治夷”的传统密切相关。改良派认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受压迫被歧视的地位是不合理的,应当予以改变,但改变的唯一可行和可取的途径是渐进的和平变更急于求成和诉诸暴力只会适得其反,破坏国际社会内发生的中国和列强渐趋平等的演化过程。“以夷治夷”则不仅被当作一种外交策略,而且被自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国际化 1911 1949 概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