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送别》语文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送别》语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送别》语文教学设计.docx(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送别语文教学设计篇1:五班级送别语文教学设计 五班级送别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唱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同学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熟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依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英雄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日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英雄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
2、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英雄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珍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宽阔群众特殊宠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关怀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熟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
3、乐的先驱者. 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公正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学问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乐观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 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接受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亮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
4、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留意歌曲的特点和心情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心情? 师:说的很正确, 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洁,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心情:哀痛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同学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同学
5、倾听一遍歌曲 5、同学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 、老师领唱 7、同学一起唱 三、主题延长、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同学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进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同学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模糊、哀婉之美。 四、扩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 李白写了很多离别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很出名: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
6、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课堂小结: 1、今日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爽、淡雅、漂亮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冲突,多一点宽容和关怀,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内、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圆满。 2、今日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所再见吧! 篇2:送别诗语文教学设计 送别诗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气: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同学对送别诗的鉴赏力气。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学问,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
7、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学问。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同学的诗歌鉴赏力气。 三、课时支配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齐唱或齐读送别歌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回顾学
8、问 总结归纳 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 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 (明确)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阳关、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早晨、秋天; 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 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云 (明确)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及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予对友人真诚的劝慰、劝勉和祝愿。 借送别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对自己将来的担忧
9、之情。 (三)、深化剖析 探寻方法 小组合作,沟通探讨: 1、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2、由上可知: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以“柳“与”流水“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抓意象-抓关键词-析情感 (四)、真题引航 明确考点 例一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江西卷)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哀痛。)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冲突?为什么? ( 不冲突。
10、由于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 例二 送魏二 王昌龄 (江苏卷)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橘柚香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
11、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诗的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加深远。 归纳-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形象(景物意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 (五)、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4分 答:要表达的情感是离愁。(1分)首先,借景抒情。(1分)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来抒写离愁别绪。(1分)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际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1分)
12、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 问题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 前三句选取了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意象(景1分),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迷漫着 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境2分)。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句作铺垫,衬托了离别时的孤寂惆怅之情(情2分)。 问题2: “*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两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答:用
13、了想象这一表现手法。(1分)*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 (基于何种缘由(或情境)产生的1分) ,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情感,1分)。 留意答题规范,增加得分意识 。 归纳送别诗鉴赏要点:第一眼:留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其次眼:留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或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 第三眼:留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或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六)课堂小结 总结送别诗特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字眼;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
14、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颜色: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劝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七)、课后练习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分) 2、诗中作者感情经受了哪几个阶段? (3分) 3、本诗最终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字好?为什么? 。(4分) 六、板书设计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抓意象-感意境
15、-析情感 篇3: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同学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 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课下解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例如:李
16、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 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其次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怀和担忧。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苦痛。 5、再读课文,争辩问题 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
17、什么感情,心理?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试加分析。 莺莺感情概括: A、苦痛(可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假如考中,可怕他喜心弃旧,一去不返。所以考中考不中,都意味着永久的分别,莺莺已看到这种严酷的现实。这不是临时的分别,意味着永久的失去。面对现实,希望何其渺茫!自然便痛彻肺腑。) B、无奈(自己是无法不让张生不去的,这是老夫人的旨意。另外,张生又没有想到私奔,
18、也不行能想到,毕竟他认为读书仕进是他们爱情的唯一出路,就是不为爱情,考取功名也是他们实现自我理想的唯一一条路。即使私奔又怎样?只有饿死。) C、愁闷(自己一腔话,怎对张生说?又有老夫人在场,没有尽诉衷肠的机会啊!) (引导同学分析:我提倡一种圆融的分析,揉到一块儿去。对于同学提出的句子,在修辞上,用典上,表情达意上等诸方面系统分析,最终目的是让同学感受到它语言的魅力,让同学知道经典好毕竟好在哪里?这里分析是关键,网上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接着,还可引导同学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最好由同学发言、然后归纳。)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高雅,以富于文
19、采为特色: (1)擅长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 (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擅长将古代诗词中高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 (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 (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 (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6、“我看崔莺莺爱情观”由同学争辩,但不能空口无凭,从文中找到例证!(这有些吵闹。) 7、分析完之后,确定要留时间让同学诵读,并背会某些精彩语句。 篇4:送别教学设计 一
20、、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同学一起解读与共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沟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 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同学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熟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力气。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
21、要内容。其次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熟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熟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 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送别 年级 语文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