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7篇).docx





《五年级《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7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7篇)捅马蜂窝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3、 认识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 认识自然环境描写和对话描写的作用。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1、 如何理解课文题目? 2、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3、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大自然,学习课文后的启示。 研读与赏析 1、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2、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法指导 1、 紧紧抓住描绘“我”心理活动的句子。理解“我”心理
2、活动变化的过程,你会发现这条线能帮助你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2、 可以试着按“朗读复述思考讨论”的顺序与课文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你的思考会更深入。 3、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体会它们的作用。 4、 学习中要思考: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善待生命、善待大自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一谈。 体验反思 1、 受到马蜂的攻击后,“我”对马蜂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可信吗? 2、 “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一句中的“罪孽感”如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罪孽感”?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篇二 一、回顾课文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
3、进爷爷家的后院,感受当时捅马蜂窝的情景。在这之前,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谈感受 中心话题: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地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1、(17自然段) 通过爷爷、奶奶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心情激动,跃跃欲试地想把马蜂窝捅下来。并付住于行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涌出”“强烈渴望”等词体会作者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悄悄溜到”“脱下褂
4、子”“遮住脸”“接绑”等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形象地感受作者跃跃欲试想要捅马蜂窝的心情。 板书:好奇渴望 2、(8-9自然段) 抓住“径直”“凶猛”“扑”“拼死”“不顾一切”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捅马蜂窝的过程中“马蜂”是怎么想的?“我”又想了些什么?“我”的心情由好奇、渴望变成了什么?(惊呆) 教师指导朗读。 板书:惊呆害怕 3、(10-16自然段) 爷爷与“我”的对话: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这句话,使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小小的马蜂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从而使“我”的内心产生了罪孽感,心情沉重。并对勇于拼死、守护自己家园的
5、马蜂产生敬佩! 教师指导朗读对话,要读出爷爷的语重心长,和“我”的疑惑不解。 板书:赞叹、心情沉重 4、(17-21自然段) 这种对马蜂的敬佩和对自身的罪孽感,让“我”对马蜂有了深深的牵挂,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这种感情? 教师指导朗读。 板书:舒心 三、升华情感 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再到看到新马蜂窝筑成之后的开颜而笑中感悟到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自主阅读儿童智慧黄蜂筑巢并完成书后的练习。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捅马蜂窝似乎带着几分童年的苦涩,正是这份苦涩幻化为儿童成长的内驱力。作者冯骥才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
6、的回忆。出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这种罪孽感使“我”下定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教学目标: 1.“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话、朗读、合作能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的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4.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我”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捅过马蜂窝
7、?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景?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和著名作家冯骥才一同感受他小时侯捅马蜂窝的情景。 板书课题:捅马蜂窝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要求:认真听,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并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读了解一些词的意思,如:“乐园、冒险、痊愈、罪孽”等。 3、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和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忆。出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这种罪孽感使“我”下定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2、引导学
8、生画情节折线图,了解古诗情节的曲折变化。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品读、抓重点词句,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2、感悟文本,体会课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捅马蜂窝一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教师:同学们,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不紊地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结果;“我”对马蜂的再认识和“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那么作者是怎样环环相扣,将意图表达清楚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了解课文。 设计意图: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成功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对教材有着浓厚的探究意识。本环节让学生通过
9、对旧知的回顾,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增强对文本的探究意识。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比较精彩的部分,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品读感悟,美读升华。 (一)细读17段,了解捅马蜂窝的经过 (1)自由阅读课文,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集体交流反馈: 马蜂窝的位置、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我”捅蜂窝的准备及过程。 (3)相机重点引导: A、作者写捅马蜂窝,为什么还要写爷爷家的后院?对蜂窝的介绍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从这些内容,你了解了哪种写作方法?(环境烘托,为捅蜂窝埋下伏笔) B、从爷爷奶奶的对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这对我有什
10、么影响?(引导出:捅蜂窝的方法及“我”强烈捅蜂窝的。欲望) C、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验扣人心弦的捅窝过程(67段) 、找出具体描写“我”捅蜂窝的段落,读一读。 、指名反馈: 捅马蜂窝的经过真是_!(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紧张、恐惧、惊慌) 、教师小结:是啊,捅马蜂窝的情景紧张而扣人心弦,找出具体语句品读、体会。 、指名反馈句子,相机出示: A、“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自由读画出描写“我”捅蜂窝准备工作的动词,并谈谈读后感受。 (从动词中传神地透露出“我”准备得细致周密,同时也突出了“我|既想捅又害怕的心理,进而
11、体会捅窝的紧张和扣人心弦。) B、“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得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情景。指名谈感受。 (“嗵”写其声,“沉甸甸”写其沉重,“一团黄色的飞虫”用“团”来形容,只见黄色,看不见马蜂个体,写蜂群聚集之多,“腾空而起”“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蜂群受惊后猛然逃出可怕、紧张的情景。) 指导朗读,想像、感悟。 C、“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品读句子,找出关键词,体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指名反馈,重点引导:
12、“径直而凶猛”“扑来”写出了马蜂不顾一切的气势;又用一个比喻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写出了马蜂的拼死一搏。 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小组合作,再次感情朗读,体会捅窝的扣人心弦及马蜂誓死拼搏的精神。 4、教师小结:从捅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原因是什么呢?是的,靠的就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运用一些表示动作、行为、情态的动词,靠得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平时要留心观察,并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把阅读、理解、品味、感悟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启发
13、、点拨、引导、激励留给教师,让教师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本环节正是以质疑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悟感悟文本内涵、以合作交流加深内容理解来体现这种理念的。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二)研读811段,了解马蜂的特性。 (1)轻声读文,想想:从爷爷的话中,我对马蜂的特性有了哪些了解?画出相关语句。 (2)齐读课文第11段,思考: A、“我”对马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B、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为什么会有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罪孽感”表达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小组读文、思考、交流、讨论、汇报。 教师小结:“我”对马蜂的态度由厌恶转为敬佩。因为“我”伤害无辜的生命,破坏了它们的
14、家园而感到罪孽沉重。这种罪孽感更表达出了“我”的愧疚之情,要善待生命。 C、再次读文,更深度理解: “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引导学生明白:马蜂的这一特性,正是它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精神的具体体现,令人佩服。点明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抓重点句子研读感悟,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新课标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精读第12段,感悟文本内涵 (1)默读本段,思考:这一段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集体交流,教师引导: 作者运用设问句更表达出了“我”盼“无
15、家可归”的马蜂归来重建家园的急切心情。特别是最后一句,既突出了儿童的幼稚之举,又表达了盼归的急切,更是在呼吁我们要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感悟的习惯。 (四)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速读全文,从每一部分中感悟作者的内心感受。 引导学生明确:从捅窝的渴望到捅窝的受惊再到捅窝的忏悔,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把握文章基调,进而提高感情朗读水平。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2)从文本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或者学习完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做事冒失,不经调查研究,造成的后果有时是无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捅马蜂窝 年级 教学 设计 优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