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和宋词的区别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曲和宋词的区别_1.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元曲和宋词的区别篇1:元曲和宋词的区分 元曲和宋词的区分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从本质上说没区分。要说有区分,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应和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说白了,词就是便利演唱的诗。而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元曲也叫胡曲,元就是元朝的意思。 宋词与元曲的最大区分表现在以下几点: 元曲在正字之外可在句首或句中加衬字,更自由,更灵敏也更适合使用口语。 两者用韵不同。
2、元曲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是通押一韵不换韵。 元曲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偶句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 此外,元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 宋词 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元曲 原原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3、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接受北曲为演唱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悦耳;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荣,透出反抗的心情;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宋词对于字、句、韵都有的严格限制,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致、音调和谐。元曲用韵灵敏
4、,对句子和字数没有严格限制,多以方言俗语填写,通俗易懂,别有情趣;人物形象更加鲜亮。两者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都不同。 由于元代士人地位低下,所以元曲中往往寄予了作者的放荡出尘、讽刺时政思想,且加入了大量民间俚语,生动活泼。宋朝重文轻武,文人即使抒发的是一种抑郁之情,也并不激烈,反而文字高雅辞藻精致。 唐诗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留意结构和韵律。 晚唐消逝歌行体,结构较散漫,演化成词,开头以乐曲韵律为基础编辑字数。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 宋词和元曲的相同之处: 1、都
5、能够入乐演唱 2、都能够写比较通俗的题材 3、都能够运用口语 4、都有词牌或曲牌 5、都是有确定格律要求而长短不一的文体 6、都是由民间创作进展到文人创作的 7、都曾被视为诗以外的“小道” 8、都代表了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与元曲的最大区分表现在以下几点: 元曲在正字之外可在句首或句中加衬字,更自由,更灵敏也更适合使用口语。 两者用韵不同。元曲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是通押一韵不换韵。 元曲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偶句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 另外,元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 宋词和元曲小令的用韵差异 同为唱词类诗歌体裁,宋词和元曲小令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用韵方面
6、有较大的区分。 一。韵书不同 宋词接受【词林正韵】,而元曲接受【中原音韵】。 二。语言体系不同 宋词属中古音语系,二元四声三韵。即平声韵,仄声韵和入声韵。 元曲属近古音语系,分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入声被摊派(北曲)。 三。韵部搭配 宋词是允许不同韵部集中在同一首词中。如【虞美人】。 元曲是不允许的。 四。同韵部平仄混押 宋词只有极少数词,如【西江月】。 元曲是普遍状况。皆一韵毕竟,不许变韵部。 五。韵位疏密 宋词是有疏有密。 元曲大多是密韵化。 六。活韵 宋词基本上无活韵。 元曲的活韵较多。如平,上变化,平,上,去变化。 七。布韵 宋词不行以,只能按词谱规定。 元曲小令可以依据个人的配韵水平,
7、对句中的活韵作不同处理。 总体来说,元曲的用韵较宋词来说,是进步的。 篇2: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分 首先,他们形成的时代不同。唐宋元三个朝代不同,自不消说; 其次,他们的格式不同,唐诗讲究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韵。宋词,体式灵敏,又称“长短句”。元曲继承了唐诗和元曲的主要特点,只是更加灵敏一些。 再次,产生的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唐诗是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统和文化大富强的背景下诞生的。唐人总结了诗经和乐府等前人诗歌的成就基础上,将诗歌的格律进行系统化和格式化。使得唐诗的创作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式。为了区分于以前朝代的诗歌,史称“新体诗”。宋词是在唐诗以后形成于青楼乐坊,用来和着音乐进行
8、演唱的,由于有固定的曲式(又称“词牌”),所以将创作宋词称为“填词”。元朝以后,蒙古人统治中国,对汉族的学问分子实施打压政策,很多文人郁郁不得志,于是,转入到民间戏曲的创作中来。所以,促进了元曲的大富强。 篇3:宋词和元曲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气: 1、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明白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内容。 2、知道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育同学的历史理解力气和文学欣赏力气。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有
9、关的历史图片和戏剧作品,培育同学的观看力,同时增加对有关历史学问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怜悯人民疾苦的情结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宝,通过这种情感的迁移,启迪同学关怀国家命运,关注社会进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难点:元曲的特点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同学回答老师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
10、呈现空前富强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宋词和元曲。 二、学习新课: (一)意境悠远的宋词 指导同学阅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 老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 同学回答,老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富强的时期。 1、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进展而消逝的。唐中期以来,音乐进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由于音乐是灵敏多变的。为了便于唱歌,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消逝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
11、。它在唐朝消逝,五代得到进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 2、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1300多人,词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利用多媒体列表叙述三人成就及其特点。 A、(多媒体显示苏轼头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皆具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对词的进展有重大贡献。在他之前的词大多拘泥于个人情感,格调不高。苏轼拓展了词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情感、山水风景的,也有咏史、说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特点。 同学大声朗读,体会其风格。老
12、师制造意境,赐予指导:读这首词,犹如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巨浪轰响地拍打着山崖,你仰头直立,极目远眺,气定神闲地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水和那无尽的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同学自由回答,老师点拨:景象雄浑壮美,心情豪迈奔放,这就是苏词的风格特点。 B、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一番天地。 出示李清照头像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诞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动荡的两宋之交,生活不稳定,她的词风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爽、欢快,后期愁闷、多愁。我们来欣赏她的代表作如梦令。 同学低声吟读,体会其意境:这首词的含义
13、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风急,早晨醒来,余醉中寻问侍女,一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照旧,词人不满地驳道,应当是绿叶多而红花少。 同学回答自己的感受,老师点拨:与苏轼那种气概磅礴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给我们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清爽与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风格委婉,所以她被称为婉约派词人。 C、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在词方面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辛弃疾。 出示辛弃疾头像及其代表作破阵子:辛弃疾为南宋杰出词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时期,一生关怀抗金事业。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接受。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 同学朗读破阵子之后,老师解释其含义:这首词的含义是醉酒
14、时也不忘拨亮灯光来看心爱的宝剑,睡梦中也似乎听到雄壮的军号声,观看士兵正在吃肉,乐队正在演奏战歌,军队正在被检阅,骑着飞速的马,拉开强劲的弓,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赢得爱国的美名。只惋惜我已是年老无力了。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却已不再有这个机会与力气。表现了有志报国而不得伸的悲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扬,气概雄壮的豪迈风格。这与苏轼有相像之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词在宋朝的富强昌盛。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赐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曲。 (二)“感天动
15、地”的元杂剧 1、元曲的形成。 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同学阅读课本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唱歌、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宽阔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由于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 为什么元朝会消逝这种接近人民的艺术形式呢? 同学思考,老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进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进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供应了素材
16、,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2、成就。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消逝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人,杂剧有136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精彩。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剧作家,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生活,生疏民间语言,而且懂得舞台艺术,一生中创作大量剧本,保留至今的有15个,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怜悯人民疾苦,抨击压迫者的残酷。他最精彩的作品是窦娥冤。 谁知道窦娥冤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同学尝试介绍,老师补充:窦娥冤写了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
17、出讨债,遇见坏人,被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相救。后来这两人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非要娶她为妻,窦娥不愿。后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陷窦娥并逼她听从,窦娥不屈。张驴儿告到官府,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场的,窦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诉,并诅咒,假如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将消逝三件奇事:鲜血飞链,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真应验。在戏剧最终,窦娥的冤魂出场,让她的父亲为她报了仇。这个故事不行能是真实的,但它表达了作者的猛烈爱憎,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申冤报仇的愿望。 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
18、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 三、课堂小结: 意境悠远的宋词,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不仅仅让我们领悟了宋元文化的风采,也感受了前人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人格魅力,深刻理解了成功的艰辛。同时在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中,陶冶了情操,提纯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宝永久珍藏。最终让我们在苏轼的诗句中结束这节课: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篇4:春天的古诗,元曲,宋词 关于春天的古诗,元曲,宋词 春天来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大德歌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
19、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诗词君:此曲开头以子规鸟的啼叫引起少妇的思念,用的是比兴手法。中间写少妇的离别之苦,由表及里,层层深化。最终用双燕衔泥反衬少妇的孤独之苦。全篇紧紧围绕一个“春”字,从各个侧面描绘,突出了少妇的思念。行文上惜墨如金,不蔓不枝。 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清江引春思 张可久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诗词君:这首散曲写在清明季节,写的是思妇在春残雨细的时候,想到奇妙的青春随着时间消逝,而远方的游人却迟迟还未回来,因而借酒浇愁,
20、去打发那好天良夜的情景。 西湖杂咏春 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叩逋仙,访坡仙, 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醉太平寒食 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诗词君:一声声,小乌鸦不停地欢叫,硬是叫破了暗夜,迎来了春日光华。昨夜里微微春雨润湿了江堤软沙,阵阵香风溢满万家。把画楼的鸳鸯瓦洗得干干净净,还打湿了系着彩绳的秋千架。一觉醒来时红日已照着窗纱,听到街上有人在叫卖杏花。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
21、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诗词君:首两句写景。首句写墙头杏花。这里的杏花不仅有数支,而且像堆琼砌玉的红雪般,这就突出了花的繁茂。这里的杏花是是晴天的景物。次句写青山。由于青山在屋后较远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像一架屏风。“一春能得几晴明?”强调这晴的难得,这一问句流露出了作者满意的心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在赞美令人沉醉的阳春三月,显示了作者闲适得意的心态。 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
22、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水仙子和卢疏斋西湖 马致远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诗词君:写西湖之春的诗词曲可谓汗牛充栋,然此曲别是一番情调。前三句写西湖繁华,抓住了游人在春风暖日中徜徉之感受,突出一个“闹”字,管弦、莺歌,更有花团锦簇;“不知音”二句乃言西湖春景之“宜”,即所谓“宜晴宜雨”,“宜酒宜诗”等等一西湖无时不美,无处不美;最妙自然还在末三句,作者感受之微小与独到,是极饶制造性的。特别是末句,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春之西湖
23、与睡足了的西施醒来之比并,真可谓神来之笔,大可玩味。 汉式文化以松软的力气,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遇见传统文化中身心养护的才智 篇5:宋词和元曲的区分有哪些 一、曲字数上更自由。比如说一个词牌限定字数很少能再变化,即便变化也会在词牌上反映出来,比如添声,偷声,摊破,添字,减字。而元曲由于衬字要自由许多。比如“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凭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这曲本应14字,但现在增秤字后达到50多字。 二、曲音调上更自由。 词严格的平仄,而曲在衬字上是自由的不讲平仄。 三、韵不同。 词讲究雅致,可以隔行押韵,也可以换韵。依据
24、词牌的要求来。而曲要求一韵毕竟。 四、容量不同。 诗词曲的进展容量是越来越大的。词进展到早期就开头从小令转向长调,曲的容量就更大一些。 五、风格差异 词贵雅,曲贵俗。元朝是一个文化倒退的朝代.,社会冲突尖锐,百姓无心理睬所谓艺术,这与宋初“凡饮水处,即能歌柳词”的氛围是不一样的。元曲更写实,更口语,大量的俚语加入。贴近百姓生活 篇6:宋词和元曲的区分有哪些 从本质上说没区分。要说有区分,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应和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说白了,词就是便利演唱的诗。而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
25、元曲也叫胡曲,元就是元朝的意思。 宋词与元曲的最大区分表现在以下几点: 元曲在正字之外可在句首或句中加衬字,更自由,更灵敏也更适合使用口语。 两者用韵不同。元曲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是通押一韵不换韵。 元曲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偶句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 此外,元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 宋词 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元曲 原原来自所谓的“蕃曲
26、”、“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接受北曲为演唱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悦耳;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荣,透出反抗的心情;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
27、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宋词对于字、句、韵都有的严格限制,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致、音调和谐。元曲用韵灵敏,对句子和字数没有严格限制,多以方言俗语填写,通俗易懂,别有情趣;人物形象更加鲜亮。两者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都不同。 由于元代士人地位低下,所以元曲中往往寄予了作者的放荡出尘、讽刺时政思想,且加入了大量民间俚语,生动活泼。宋朝重文轻武,文人即使抒发的是一种抑郁之情,也并不激烈,反而文字高雅辞藻精致。 唐诗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留意结构和韵律。 晚唐消逝歌行体,结构较散漫,演化成词,开头以乐曲韵律为基础编辑字数。 元曲有严密的格
28、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 宋词和元曲的相同之处: 1、都能够入乐演唱 2、都能够写比较通俗的题材 3、都能够运用口语 4、都有词牌或曲牌 5、都是有确定格律要求而长短不一的文体 6、都是由民间创作进展到文人创作的 7、都曾被视为诗以外的“小道” 8、都代表了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与元曲的最大区分表现在以下几点: 元曲在正字之外可在句首或句中加衬字,更自由,更灵敏也更适合使用口语。 两者用韵不同。元曲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是通押一韵不换韵。 元曲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偶句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
29、对联珠对等。 另外,元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 宋词和元曲小令的用韵差异 宋词和元曲小令的用韵差异同为唱词类诗歌体裁,宋词和元曲小令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用韵方面有较大的区分。一。韵书不同宋词接受【词林正韵】,而元曲接受【中原音韵】。二。语言体系不同宋词属中古音语系,二元四声三韵。即平声韵,仄声韵和入声韵。元曲属近古音语系,分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入声被摊派(北曲)。三。韵部搭配宋词是允许不同韵部集中在同一首词中。如【虞美人】。元曲是不允许的。四。同韵部平仄混押宋词只有极少数词,如【西江月】。元曲是普遍状况。皆一韵毕竟,不许变韵部。五。韵位疏密宋词是有疏有密。元曲大多是密韵化。六。活韵宋
30、词基本上无活韵。元曲的活韵较多。如平,上变化,平,上,去变化。七。布韵宋词不行以,只能按词谱规定。元曲小令可以依据个人的配韵水平,对句中的活韵作不同处理。总体来说,元曲的用韵较宋词来说,是进步的。 篇7:唐诗与宋词的区分 唐诗与宋词的区分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进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协作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消遣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头流行。而协作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
31、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头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进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消逝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日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进展高峰则是
32、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词的初期极尽明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里的诗中这 “
33、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颜色。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制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颜色加以品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开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颜色的品尝,另一方面临时放置 “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诗词中有关颜色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一、两类颜色,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特别留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颜色,并在作品中把这些颜色生动地表现
34、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颜色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颜色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颜色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颜色的词。如:赤、红、橙、蓝、紫、黑、白等。这类词每一个都表现了明确而固定的色相。不论是单独消逝,还是同别的词组成其它语汇,这类词所表现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变的。无需依靠上下文义来推断。 例如: 1、“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2、“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5、“一行白鹭上青
35、天。”(杜甫绝句) 6、“霜黄碧梧白鹤。”(杜甫暮归) 7、“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颜色的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其色相不变。 其次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颜色的词。这类词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要依据上下文意来推断。如:青、绿、碧、苍、翠等词。 例如: 1、 “青”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的色相。“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其中青为蓝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青为灰蓝色;在“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中青为石绿色;在“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中青为灰绿色;
36、而在“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中青则为黑色。 2、“碧”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月不归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闲来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万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绘的色相各异。碧空描写蔚蓝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清亮的绿水;碧山指的是翠绿的山峦;碧草即是嫩绿的青草。碧字所描绘的具体颜色,只有品尝全诗方可领悟。 3、“翠”字在“翠掩重门燕子闲”(郑会题邸间壁)中为绿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
37、则为浓黑色。 4、 “苍”在色相的表现上更为宽泛。“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游园不值)“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高标跨苍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苍山远”(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仆人)“寒山转青翠”(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苍字所表现 的色相各不相同。 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颜色风格。第一类词表现 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颜色效果。精确、鲜亮、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猛烈的激情。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其次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
38、地。这类词像是寄予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颜色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制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颜色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颜色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洁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颜色的手法。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共性。依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猛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颜色对比。 “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绝句)中“红”对“绿”,“紫蝶黄蜂俱有情”
39、(李商隐二月二日)中“黄”对“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白”对“青”,这些不同色调的颜色都有形成了猛烈的对比。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莲叶和天色形成一个绿色的调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红色的调子,两种调子形成了猛烈的对比 。再如“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乡村四月)其中山野之绿和江水之白也形成了鲜亮的对比。“晚花红片落庭莎”“一霎好风生翠幕”(晏殊浣溪沙)其中的颜色对比也属此类。 此类对比,颜色反差猛烈,色调明快。表现的情感多为欢悦、活泼,意境通常是柳暗花明,生气盎然。 其次种类型:和谐衬托,即相同色调的颜色对比。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
40、熹春日)“客路青山外, 行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这些诗中的“紫”与“红”、“青”与“绿”等都是同一色调的颜色构成了和谐的衬托。 以上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许多状况下是同时存在相互衬托的。“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大面积的江水之碧和小面积的飞鸟之白相对比,江水愈绿就显得飞鸟愈白;大面积的山色之青和红得欲燃的山花相对比,山色愈青显得山花愈红。但水面和青山又是和谐地统一于青绿色的调子之中。这样使整个画面既有和谐的基调,又有鲜亮的对比,颜色丰富,清爽明快。又如“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白玉蟾
41、早春)其中“浓”与“淡”、 “深”与“浅”可说是鲜亮的对比,又形成了和谐的衬托。淡淡的烟雾和浓重的月色罩住初放的梅花,梅花的影子随着月亮的移动,或深深地投入水中,或浅浅地印在沙滩上。在浓淡、深浅的对比和变化之中形成了一幅色调丰富的画面。 第三种类型:点彩调合。在交替使用对比和衬托的过程中,抓住一对色相由猛烈对比向和谐衬托转化的一瞬间进行描绘就产生了这第三种类型。借用绘画的语言,这种手法是把不同色调颜色的猛烈对比分散缩小。如同“点彩派”的绘画,各种色调不在调色盘上调和,而是把原色用小点的形状排列在画幅上,依靠观者的视觉去“调合”,从而达到一种颜色斑斓飞动的艺术效果。 如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
42、红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园)诗中描写了梅花凋谢坠落、海棠花继梅花而盛开的情景。作者不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消逝了新颖的红色这一现象,制造了红绿相杂、红中点绿、绿中点红的画面颜色。两种猛烈对比的颜色,“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使静止不动的颜色在诗人笔下活起来,突精彩彩的变化,描绘颜色的动感,渲染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氛。 再如“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红霜有半红”(钱翊江行无题之四)“小径红稀,芳野绿遍”(晏殊暗莎行)“看尽鹅黄嫩绿”(姜夔淡黄柳)等,
43、都是这种类型的例句。 通过上述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以颜色对比衬托为基础。 篇8:经典元曲 10首经典元曲精选 1: 四块玉. 关汉卿 旧酒没,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开心。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受多。闲将往事思索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负责任背景关汉卿的四块玉闲适是一组小令,共四首,这是其中的其次、四首。中国古代士人的处世态度,总而言之就是入世、出世两种。但大凡有正义感的学问分子,不论入世也好,出世也好,总是要和现实产生冲突,和世俗发生齿龃龉,因此他们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常常需要一反流俗,孤标独立。关汉卿这组小令,可以说是
44、这种意识的代表。他向往那种闲适清静、无拘无束的散诞生活,而对那“官囚”、“利牢”的名利场、是非海,则感到厌倦、蔑视和憎恨。 注解 没:尽。 新醅:新酒。醅,没有过滤的酒。 泼:倾倒。 老瓦盆:粗陋的盛酒器。 和:吟诗唱和。 南亩:指农田。 东山卧:指隐居。用晋代谢安隐居东山典故。 译文老酒喝光了,新酒也心情地喝了,老瓦盆边几个良朋好友围坐一团,喜笑颜开,意气扬扬。和山野中的和尚、田叟一起饮酒赋诗,吟咏唱和。今日他拿来一对鸡,我带来一头鹅,大家在这里拘束消受一番,好不开心。 在南边地里耕种,在东边山上仰卧。经受的世态人情那么多,闲暇时把往事一点点再想一遍。聪慧的是他,愚蠢的是我,有什么可争的呢!
45、 2: 白鹤子. 关汉卿 鸟啼花影里,人立粉墙头。春意两丝牵,秋水双波溜。香焚金鸭鼎,闲傍小红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注解 春意两丝牵:春意即春情,指男女恋情。丝指情丝。两下里情丝相连。 金鸭鼎:铜制的鸭形焚香器具。鼎,三足两耳的香炉。 译文鸟儿在花影里啼叫,少年站在墙头观看。姑娘和他情意相连,清亮的眼波溜溜的转。金鸭鼎里焚上了香,姑娘闲适地倚在小楼旁。月儿挂在柳树枝头,二人约会在黄昏之后。 3: 大德歌. 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揽着钓鱼艖。 注解 华:光荣、光辉。 黄芦:枯黄的故事。 艖:小船。 译文大雪粉白光华,像飘舞的梨花,遮住了郊野三三两两的农家。雪花密密层层的漂洒堪描堪画。看那稀疏的树林上鸣叫着晚归的寒鸦。一条钓鱼的小船正斜揽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 4: 大德歌.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写作背景这首小令描写的少妇的苦恼,是由于“人未归”而引发的.。 注解 便做:就算,即使。 陈传: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名“希夷先生”,曾修道于华山,常一睡百天不醒。 扑簌簌:流泪的样子。 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