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数的世界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即教学因数和倍数。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用乘法算式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 由于这是节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比如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认识了各类数之后,我创设有效了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
2、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通过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了学生的智能内化。在理解因数和倍数中,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第一就是因数和倍数的范围(非零自然数),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一组算式让学生说谁的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学生越说越顺口,越说越有劲,我突然抛出了1.56=9这个算式,结果有同学陷入
3、了沉思(我认为这些同学感觉到了与刚刚的哪些算式有点不一样),但也有同学还是举手这样答道: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话一说完,就见那些沉思的同学有几个高高举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说:我们说研究因数和倍数是在非零的自然数范围里,可这里的1.5不是自然数,所以不可以说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我就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统一了认识,真正认识到了因数和倍数的范围,从而为理解概念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而第二个关键性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我采取了几个递进的环节进行处理:一开始我就直接告知,让学生鹦鹉学舌。如通过学生写的34=12 这个算式,
4、我就说,这时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通过一些类似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试着说,很快学生就有了第一感性认识;接着我用一个游戏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我举了三个数字卡片,分别是3、6和12,让学生很快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 12 的因数,6也是12 的因数;6和12都是3的倍数。我追问:那我说,6是因数,12是倍数可以吗?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认识到6相对于12是因数,而相对于3却是倍数;而12 相对于6才是倍数,它相对于其他的数就说不定了,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义,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内涵;最后我让同坐两人一组,一人说任意
5、一个自然数,另一个同学则找出它是谁的因数,谁的倍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由于答案不,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本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我想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
6、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 导入新课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小红和小明进行登山比赛,从山下到山顶,小红用了0.8小时,小明用了3/4小时,哪位同学登得快?”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比较。 生2: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要想比较两个人的速度,需要把这两个数统一成一类数,要么都是小数,要么都是分数,这样才能便于比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小数互化的一般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
7、究 学习新知 1、自主探究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1)出示例1:把一条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 师:谁来列出算式? 生:310=0.3米 310= 3/10米 师:还是这根绳子,如果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多少米? 生:35=0.6米 35=3/5米 师:观察一下上面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0.3= 3/10 0.6=3/5 师:两种不同形式结果是相等的,说明小数和分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把一个小数直接化成分数呢? 怎样能较快地把小数化成分数? 0.3 0.6 问题:请你自己试着把 0.3 和 0.6 转化成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课件演示。 问题:1.说说
8、你的想法。 2.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3.把小数化成分数要注意什么? 生:能,因为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就行了。 (2)师:试一试,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尝试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07= 0.24= 0.123= (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请学生到黑板板演,并讲解自己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师生小结如下: 把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做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做分子。 师:小数化成分数,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需要化简的分数,要化简成最简分数,还要看清楚原来的小数是几位
9、小数。 2、自主探究把分数化成小数的一般方法: 怎样能较快地把分数化成小数? 把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有效小数)。 师: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做。 问题:1.说说你的想法。 2.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3.把分数化成小数要注意什么? 要求: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作汇报。 (2)交流反馈: 请小组派代表板书,并讲解本组比较的过程及方法。其他同学质疑。(课件出示)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的? 生:我认为把分数化成小数比较更简便,因为不需要通分了。 生:分数化成小数的一般方法是:分子分母(除不尽时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 用分子除以分
10、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特殊方法:分母是10、100、1000.。.时,直接写成小数;分母是10、100、1000.。.的因数时,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试一试: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 1、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让我们再次回到开始时提到的问题,你能解决了吗?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吧! 2、李阿姨和王叔叔谁打字快些? 问题: 1、 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2、 你想把小数转化成分数还是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强调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教
11、师及时作出评价。 1、把0.7 、9/10 、0.25 、43/100 、7/25 、13/47 这6个数按从小到大的 顺序排列起来。 拓展提高: 你知道吗? 下面这些分数中哪些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四、畅谈收获 知识小结 谁来说一说你今天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巩固知识 作业:第78页练习十九, 第3题、第8题、第10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
12、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
13、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14、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
15、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课后小记: 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是热烈的,但在作业中,发现似是而非的错误较多。特别是在温度计上找零下几度,不是正好的刻度时,容易找错区间,需要加强指导。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
16、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
17、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 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
18、(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
19、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
20、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
21、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
22、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
23、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X+2x=147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
24、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
25、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
26、+4 2x=24 2x2=242 x=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 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
27、出示) 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
28、km 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
29、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
30、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3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
32、,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
33、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考查目标2 3.巩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
34、、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课时作业 1.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2)正方体棱长的和是48厘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答案: (1)32分米、64平方分米 (2)16厘米、16平方厘米 解析:通过对正方体面、棱特征的考察,加深理解,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2.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回答问题: 它的前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它的右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它的上面是()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答案:略。 解析:通过“线”想
35、“体”,再从“体”中找“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感受每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为表面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
36、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3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 . 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
38、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 23 26 29 28
39、32 34 35 41 33 31 25 27 31 36 37 24 31 29 26 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
40、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1、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
42、)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 (3)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5)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 (6)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三部分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
43、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3)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会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5)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6)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带分数加、减法及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关键: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课时安排: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一106的内容及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加减法有含义,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数分数加、减法。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测评反思 1、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填一填 (1)3/4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个1/8是5/8,7/12里有()个1/12。 (3)3个1/5是(),4/7是4个()。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