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10篇).docx
《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10篇).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虎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八年级生物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信息交流,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进而明确什么是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学情分析:学生对昆虫比较熟悉,但对它们是怎样生殖和发育的缺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观察和饲养
2、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重的作用。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2、其他昆虫的发育 像家蚕、蜜蜂、蝇、蚊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像蝗虫、蟋蟀、螳螂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
3、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创设情景:世界真奇妙!毛毛虫怎么能变成美丽的蝴蝶? 质疑:你们听说过丝绸之路的故事吗?悠悠文明史,慢慢丝绸路。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你养过家蚕吗?你知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吗? 组织学生看书观察与思考 点拨指导 质疑:蜜蜂、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和蝴蝶一样吗? 组织学生看书 指导帮助 质疑:饲养过家蚕么?有兴趣的话,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饲养、观察。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了望角 进一步探究 布置作业 课后记: 本节课在于明确变态,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的含义。学生掌握情况很好。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依
4、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胳结构名称。 2解释人的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模型、挂图等各种直观教具的观察,及观察后的演讲,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习惯和表达能力。 2通过归纳人的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自觉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和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3小组观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人体主要的骨的名称,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讲述骨骼时,首先让学生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
5、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关于骨胳的组成,从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建议采用自学的方法:先让学生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对知识的识记的效果。 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6、也是难点。在学生对人体骨骼有了清楚的认识后,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的模型,并提出观察问题: (1)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观察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 (3)足有什么特点?这些对于人体直立行走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了解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和下肢比上肢粗壮及形成足弓这些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讲述它们的生理意义。如联系脊柱弯曲异常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育、体力和体态,说明脊柱四个生理弯曲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最后,教师可视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小结。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利用骨骼挂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导入新课:利用
7、骨骼挂图使学生认识骨的几种类型:长骨、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通过提问骨与骨骼有什么区别引出新课。 板书:第二节骨骼 根据上述提问,举例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出示骨骼挂图,引入骨骼组成。) 板书:一、骨骼的组成 教师指图说明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由于各部位功能的不同,骨骼的差别也很大,下面就来观察各部分的骨骼特点。先让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
8、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二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躯干骨中的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学生观察上肢骨和下肢骨区别时,引导学生:下肢骨为什么比上肢骨粗壮呢?这是因为下肢骨与长期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的结果。下肢功能与人直立行走有关,那么骨骼有哪些特点与直立行走相适应呢?
9、板书:二、人体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模型,先观察脊柱的正面,然后慢慢把模型侧放,问: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侧面有弯曲,教师进一步提出脊柱的弯曲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生理功能?教师指出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弯曲分别称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这些弯曲可保持人体重心位置,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弹性,可以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故称为生理性弯曲,是与人直立行走相适应的。 板书: 1、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分别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可缓冲震荡,维持平衡。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如果脊柱弯曲发生异常会是什么样呢?脊柱为什么会变形呢?脊
10、柱变形后会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等。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讨论,最后得出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要注意正确姿势,以免发生脊柱变形,不但姿势形体不美,还会压迫内脏,影响发育。 由于人的直立,全身重量都要由下肢承受,特别是足,下面观察足骨。骨骼模型上足弓是明显的,教师可明确足弓的概念,然后提出:人的足形成弓状结构有哪些生理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可概括出足弓的作用。然后讲述扁平足的功能缺陷。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究人体身高的早晚的变化 问题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吗? 假设 如果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那么,用身高测量计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测得的数值会不一样。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用身高测量计
11、或软尺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比较数值。 材料用品:立式身高计或固定于墙壁上的立尺或软尺。 方法步骤 1、受检查者脱去鞋袜和衣帽,仅穿背心和短裤立于身高测量计的平台上(或靠墙壁的地面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微回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臀部和两肩胛骨三点同时靠着(接触)立柱,头部保持立直位置。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三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
12、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
13、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
14、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
15、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
16、,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
17、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 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实验用具选择: 水槽选择(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鱼体大小选择;710cm(最好由学校提供) 剪刀、纱布 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 12组,探究胸鳍的作用 34组,探究腹鳍的作用 57组,探究背鳍的作用 8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 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 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
18、行实验 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5.得出结论: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讨论和交流: 一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 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模拟实验的制作。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播放投影,检查所学知识。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种的鱼,身体的背面和腹面颜色是否一致?这有什么作用? 2鱼的身体两侧有一排鳞片上有小孔,这些小孔连起来构成
19、一条侧线,它有什么作用? 3鱼的身体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吗? 4鱼体内有个白长囊状结构叫做鳔,想想看,鳔的作用是什么? 推进新课 继续探究,鱼除了用鳍游泳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特征。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鱼放在小组水槽中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分组观察。 观察鱼的呼吸时,先观察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鱼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鳃上布满毛细血管,所以人们买鱼时可以从鳃的鲜艳程度判断鱼是否新鲜。鳃丝在水中呈舒展状态扩大了与水接触面,离开水鳃丝互相粘结、破坏了气体交换的功能。鱼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是通过鳃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鱼儿不是离不开水”而是离不开水中的氧气,所以养鱼缸要经常换水,养
20、鱼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间要打冰眼(结合书中实践活动)因此,若水域污染对鱼及其它水生动物十分不利(渗透环保意识)。 得出结论:鱼的呼吸靠鳃来进行,鳃的结构包括鳃弓和鳃丝,这些结构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交换氧气。 本章还开设了新的实验内容“模拟实验”,详见书第四页,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学生动手去模仿着做。训练学生的悟性。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四 一、教材简析: 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
21、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三方面:1、通过比较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思考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
22、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能列举和辨别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生物 教案 优秀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