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7篇_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7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7篇_1.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7篇学校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3;练一练;作业本第31页。 教学目标: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把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基本方法与依据。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怎样检查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二、新授: 1、先请同学心里想好一个比例(数目简洁些),如2:3=4:6,只告知其他同学其中的三项,让大家猜一猜还有一个数字是什么? 2、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例2解比例: 3012=
2、45 解:30=1245依据是什么? =不先求积,先约分比较简便。 =18 5、例3解比例= 请同学独立尝试; 留意格式; 反馈练习。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解比例:(练一练第1题第一竖行) 2、练一练第2题 3、补充:0.831.2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31页。 学校六班级数学教案用比例学问解答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同学能够正确推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同学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娴熟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育同学的分析力气、综合力气以及推断推理力气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同学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
3、正确、娴熟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同学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娴熟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确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确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伴侣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确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日运用正反比例的学问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学问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大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同学读题,独立解答 2同学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
4、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依据留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留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输一批救灾物品,原方案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假如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假如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假如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
5、变化,女工应当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假如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其次个圆柱高的其次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校六班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分,把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同学能正确推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分 教学难点 能正确推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推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确定,数量和总价
6、 2路程确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确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老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推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校六班级数学教案比、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l一3题,练习九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分。, 2,使同学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推断的理解和把握,培育同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气。 3加深对比例尺的熟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预备:投影仪、投影片
7、、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老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学问,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分? 随着同学的回答,老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同学完成。 (1)六班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班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洁的整数比是( )。 (2)六班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3)六班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
8、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依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 : l :x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同学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假如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同学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同学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分? 同学回答,老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老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同学依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推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
9、由。 使同学明确:要推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确定,假如积确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假如商确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其次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确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确定,因而高也确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 例。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13题。 1第1题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订正第(4)小题时,可以先让同学说说12的约数有哪?然后说出自己用选出的四个约数组成的比例是什么。老师把同学说出的比慎写出来。订正第(6)小题时,要留意检查同学是否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续一了。 2,第2题,除第(2)
10、、(7)小题老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同学自己推断,第(2)行驶的路程 小题,老师可以先说明 周长,再让同学推断。第(7)小题,可以先让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体重和身高,老师把数据登记来,再让同学推断。使同学知道:人的体重和身高有确定的关系,一般人的体重是随着身高而增加的,但体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关系。 3第3题,老师向同学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学校六班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分,把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同学能正确推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分 教学难点 能正确推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
11、、复习预备 推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确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确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确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老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推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学校六班级数学教案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同学把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同学把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2、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推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争辩:假如已知任何三项,可不行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同学沟通 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假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
13、外一个未知项 3老师明确: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假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争辩: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同学沟通并明确 (1)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依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同学独立解答 2同学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
14、关键是什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依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学校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同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2.激发同学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爱好,培育同学的分析、观看和概括力气,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
15、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幻灯片。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启发同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微机演示) 2.微机显示一个圆,再把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的面积)出示课题。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思考。 评: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起同学从旧学问探究新学问的爱好,并准备思想方向,有利于同学想象力气的培育。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亮塑料片,直接度量圆面积, (如图)观看
16、后得出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好象又比3 个小正方形大一些。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r2的3倍多 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方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生疏的图形,今日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评:这一探究性地设问,使同学产生悬念,引入深思。它与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融为一体。使同学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特别鲜亮的表象,而且有助于避开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2r)产生混淆。 2.同学操作。 (1)同学分别把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微机
17、显示)老师提问: 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由于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分?(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假如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 你能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吗? 评:指导同学自己动手,并通过微机演示,把一个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
18、样,可以培育同学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也可以渗透以直代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c/4=r/2),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r/22r=r2 (见图一) (3)把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 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r/4r=r2 (4)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r2r=r2 (见图三)。 3.小结:无论我们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验证
19、了原来猜想的正确。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4.比较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出联系和区分,加强记忆。两个公式都与有关,但圆周长等于直径长度的倍,而圆面积等于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即r2等的倍。 5.自学例1。留意书写格书和运算挨次。 评:引导同学通过多次不同的试验,接受转化的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关怀同学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三、看书质疑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圆的面积。 2.依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6厘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小学 数学教案 范文 _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