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秀10篇.docx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秀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秀10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秀10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一 面对泛滥不绝的洪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洪水,定九州,保民主;面对纣王惨无人道的暴政统治,武王拢民心,顺天意,英勇作战。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事迹,在尚书中有详细记载。如今,我们捧起尚书,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是文明力量的代代传递,更是中华精神的深入学习。读尚书,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任何一份文化的传承都来自于世代坚守,来之不易。 典籍经典的流传,源于它本身不朽的价值,无法复制的成就,以及难以超越的贡献。读史书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去向何方;读尚书,也让我们“知先贤治国之本,知朝代兴衰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
2、天下”,大的个体由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而本国的民众则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影子。尚书中的思想,与我们当今治国理政之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论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的民族团结,甚至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节俭节约,都能为我们当今国家建设所学习。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当我们于一轮皓月下品读典籍之雅韵,于一轮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内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价值,便不言而喻。 典籍经典的流传,依赖于从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视与守护。孔子删述六经,亲自亲自整理编纂尚书内容以便后世解读学习;伏生一生献于尚书,年逾九旬仍传书授学;孔子后人孔安国视尚书如命,用尽其力促使尚书的传播。几千
3、年的岁月,几千载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灾难突降,多少次的战火满天,穿越几轮年岁,攻克多少困难,多少人为此坚守付出,尚书这部典籍不减此前风韵,还能款款立于我们眼前。不论是精选书中精髓的孔子,还是舍命护尚书的伏生全家;不论是宣扬尚书价值使其广泛流传的孔安国,还是当今仍在研究尚书的史学专家们,他们懂瑰宝,敬文化,珍文明,他们视传承全人类的经典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华文化国库的一隅天空。 典籍经典的流传,更在于当今人们的学习与肯定。典籍里的中国中,当伏生看到,尚书在如今明亮的图书馆中展览,听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声音熟练的诵读“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惊、感动又无比欣慰的。如今浓厚
4、的文化氛围,让典籍于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与价值;如今高科技的产品,让典籍不在一书难求,尚书也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青石刻石,青史永存;文明薪火,筚路蓝缕,代代传承。我们学习文化元典,典籍经典,内化于心,实践于行,继续对此的传承与学习,继续构筑辉煌的华夏文明。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牧誓中这样描述武王伐纣前的立誓场面。新时代的我们,也应立下传承文化经典,传递文明薪火的誓言。毕竟,有典籍才有中国;毕竟,典籍经典辈辈读,文明薪火才能代代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二 历史长河未息,时间长流不止,中华文明伊始的文化宝藏却仍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就由中国古代典籍入手,以
5、跨时空对话的舞台剧形式,带领我们跨越上千年历史,溯源华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内核,体会其中绵续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讲述的是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的尚书。尚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被后世代代传诵,离不开一个人伏生。 图片 从小读书的他深知其中好处,秦起焚书之火,伏生家藏一本书。不久战乱,他携妻子带着满满一车书简逃难。路遇兵劫,爱子舍命护书被乱兵杀死;天寒地冻,妻子嚎哭哀求,宁愿受冻也不愿烧书取暖。几经辗转,来到家乡的伏生不得已将负载着妻儿性命的尚书藏于古宅壁中。颠沛二十年,再寻书时却已残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开始讲学传授,被晁错记录下来,才逐渐成为现在的尚书。 为什么尚书
6、值得伏生一辈子守护?为什么典籍值得我们传承?从尚书中,我们看到周武王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豪情壮志;也能体味民意即天意,顺民心者得天下这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我们汲取“满招损,谦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获“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样永不随时间流逝褪色的治国之理。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华夏儿女的自豪与骄傲,是我们能从中找到的连接着每一个人的文化纽带,牵动着每一颗心的民族认同。就如钱宗武所说,“读书,知先贤之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又如蒙曼老师所言:“什么是中国?中国不仅是孔子、伏生,还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 “典”
7、即规范、典范,传承这种规范才能照亮未来。余秋雨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终极目的。不是军事的国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现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它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激发蕴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脉。文化溯源。我们只从何而来;典籍研读,我们知未而来;投注当下,我们知去向何方。 古典是晦涩难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们必须要挑起承载中华文明的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传其书、明其义。除此之外,还要守正创新,守护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看穿历史的智慧和创新求变的勇气,让典籍的内核以现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进而传承。这也许就是典籍里的中国之意义所在。 让我们怀揣
8、着对先贤圣人的崇敬,对华夏文明的热爱,践行君子之道,携一缕古典芬芳驾文化之舟驶向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三 在大年初二晚上,无聊之余翻看手机网页时,看到头条上对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赞不绝口,虽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着网页上的图片,不觉便被吸引,认真阅读完才知道是央视新出的春节档大型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时兴起,便想看看演了什么,打开爱奇艺app搜素出来,点开看了几分钟,不觉就被节目开篇的精彩解说所吸引。 惟股先人,有册有典。典的古体字为:上边是“册”,下边是“几”即为几上放着书。这样的解说很明朗的说明了何为“典”,让人印象深刻! 开篇讲述了尚书传承至今的艰难不易,讲述了古代文人先资们爱书
9、、护书、传书的故事。尚书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节目通过古代读书人伏生与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古今对话,通过古代场伏生护书、讲书的事迹,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绎与现代图书馆孩子们背诵禺贡场景的相互切换,将护书讲书传书的故事有序的讲述出来,让人看懂故事的同时不免产生共情,同时也对曾经学习过得故事、看过的书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故事或者看过的只知其字不知其义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贤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还知道了他划定九州(黄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节目中古时护书人伏生所问:华夏为何是一体?现代读书人撒
10、贝宁所答:自古是一体。 让人泪目,是啊,华夏自古是一体。 只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不知商纣决战的牧野盟誓,通过演员们铿锡有力的宣誓,对那些简单的字句有了直观的认知,原来是这样的热血沸腾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资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以读典是多么重要啊,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读典、学典、还要传典,记得小时候,都是妈妈边干活边教我学习诗歌。从简单的锄禾日当午,汗滴未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复杂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再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等等,通过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妈妈有意无意的言传身教,
11、使我对这些诗歌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外,更对诗歌有了一种本能的喜欢,现在闲来无事时也会翻上一两篇。 我想小时候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应该是很重要的,所以现在偶尔会和家里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着背背诗歌,以激发他对诗歌的喜欢。我想这也是对于经典的一种传输吧! 所以我们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去传播,邀请他们中感兴趣的一起学习,从而有更多的人来读典、学典、传典,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节目中伏生随着现代读书人来到现代图书馆看着小孩子们在背诵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时泪目的那一幕,他应该是欣慰的吧,因为他及家人历经艰难保护的书,传承的书很好的流传了下来,并且为后人所学习。而且
12、是人人都可以在云端下载书来看了,人人都可以学书、传书了!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四 书可以干什么,是什么?我在期中考试中回答道:丰富自身学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或是造福国家社会。在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后,我明白:我对书乃至典籍的看法都太过肤浅幼稚,忽略了他们到底是怎么传承的。 典籍里的中国介绍的是“五经”中的尚书,通过伏生这个人物介绍了禹贡、牧誓这两篇文章。伏生护书动人不已,儿子舍命护一车书简,妻也在流亡中丧命。他自己一生都在读书、研究书。放在现在,或许再没有人愿为书丢命,古代的伏生做到了。 历史课老师讲文明的起源从哪里开始?国家的形成。尚书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如果丢失,那就是积蓄了中华民族
13、智慧的文明丢失了。所以尚书的流传是读书人对中华文化的守护,这也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举起手中的中国典籍,那些在你看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你能想到背后是有鲜活的故事和很有生气的人吗?你能想象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是由一个个伏生用命搏来,用血换来的吗?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未断绝,你以为是天意吗?我骄傲我自豪,因为这恰恰说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守护历史文明的真相。 最后伏生见到现代图书馆里珍藏的图书,见了手机上的尚书,见到口中诵读禹贡的孩童,他深感欣慰:因为书人人可读。他是安心了,尚书不会丢失了。 有时候当我们习惯了某种东西时,一定不要忘记它是怎么来的。科学如此,书亦如此。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五 今天很有幸观看
14、了典籍里的中国这套文化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典籍尚书。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了。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这种视书如生命,守书传书的故事在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读懂,感悟经典里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经典里只有短短几句话,里面蕴含着的智慧却是震撼的。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典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典籍 中国 观后感 优秀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