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ppt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ppt(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址和场址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通过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工程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区域的地震活动环境评价、地震地质环境评价、断裂活动性鉴定、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作,技术复杂、科技要求高、综合性强,从事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2、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在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必须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循相应的技术准则。本标准严格地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技术方法,包括:收集、整理、分析相关学科资料的范围、资料的内容、资料的精度、图件比例尺的规定;工程场地所在区域的范围、近场区范围的限定;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勘察、场地工程地震条件勘测、年代样品采集与测试等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量及工作深度等的要求;室内分析计算和综合研究的方法步骤、模型建立、评价结果表述等工作的具体规定,这些都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必须遵循的技术准则。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
3、点 四十二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贯穿工程的选址、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第一个环节是选址,选择潜在地震危险小的地区、选择场地地震反应较小的地段、选择工程结构地震反应较小的地段、选择地震地质灾害较小的地段是建设工程选址抗震设防的一般原则;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第二个环节是抗震设计,确定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严格的抗震设计,才能保证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这也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关键环节。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化已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国土利用规划为基础,不仅要考虑城市布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
4、和辐射作用,也要考虑城市应处于地震相对安全之处。因此,开展区域性地震区划或地震小区划工作,对城市、大型厂矿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范围内的地震安全环境进行地域的划分,展示不同地段间潜在地震危险的差异,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防震减灾规划、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由此可见,各类建设工程选址与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防震减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工作中都应考虑地震问题,都涉及到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对应开展工程场地地震安全评价的具体建设工程或项目,国家、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
5、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2001年11月15日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对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的范围进行了规定:(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或者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三)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四)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对本行政区域
6、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建设工程。”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不同重要性的建设工程,遭遇地震破坏后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严重性等后果差别很大,因此对不同重要性的建设工程,必须有不同的抗震设防要求,开展技术方法、内容、基础资料精度及研究程度不同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如核电站和极其重要的特大型水库等,一旦遭遇地震破坏后将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可能会引发极其严重的次生灾害、造成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这类工程的抗震设计有严格的要求,国际上也有相关的规则,要采用极低的地震风险水平来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根据抗震设防要求
7、进行科学、认真、严格的抗震设计,因此必须进行最为详细、最为深入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工作。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对全国面广量大的一般建设工程,由于破坏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虽然小地震发生的频率高、发生的地域广,但小地震的影响范围有限;破坏性地震发生的频率较低、发生的地域有限;在某些特定的地区遭受大地震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对于数量巨大的一般建设工程,无须对每个工程都进行仔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对其中某些建设工程需要进行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主要是复核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有重大影响的重大建
8、设工程,遭遇地震破坏后会造成国民经济的较大损失、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如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和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要尽快恢复的重要生命线建设工程等。对这类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虽然不如核电站等工程的设防要求高,但应该采用比一般建设工程高的抗震设防标准。因此,这类建设工程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就要有一定的详细程度和工作深度的要求。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划分为以下四级:a)I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和确定性分析、能动断层鉴定、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
9、地质灾害评价。适用于核电厂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b)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适用于除I级以外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c)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区域性地震区划和地震小区划。适用于城镇、大型厂矿企业、经济建设开发区、重要生命线工程等。d)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适用于GB 183062001中4.3条b)、c)规定的一般建设工程。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核电厂建设项目中的主要工程涉及到核辐射外泄安全的部分,国际上都认为是最重要的建设工程,在各级设计阶段中,都
10、要采取最安全的抗震措施;特大型水库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高坝,一旦遭遇地震破坏后将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会引发极其严重的次生灾害、造成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核电厂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要按I级要求进行,工作内容包括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和确定性分析、能动断层鉴定、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I级工作要求和其他级别工作要求的主要区别在于:a)对基础资料要求详细程度不同;b)断裂活动性评价和场地条件勘查的工作深度不同;c)地震危险性分析评定方法不同;d)提供的设计地震参数的详细程度不同;e)
11、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的内容及深度不同。核电厂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应采用较低的地震风险水平来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如,核电厂的极限安全地震的年超越概率为0.0001,即重现周期为10 000年;三峡水电工程中水工建筑的设防地震年超越概率为0.0002,即重现周期为5 000年。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除I级以外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主要是指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在震后需要尽快恢复的重要的生命线建设工程等。如:超高层建筑、博物馆、会展中心、影剧院等重要的公共建筑
12、,大型水电工程,跨大江大河的大跨度特大桥梁,重大的交通工程,海洋石油平台,甲类电视塔等。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对需要进行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重大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较高,应采用较低的地震风险水平来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如甲类电视塔设防地震的年超越概率水准为0.0005,即重现周期为2000年;特大型桥梁设防地震的年超越概率水准为0.0003,即重现周期约为3000年;大型水利工程中的雍水建筑设防地震的年超越概率水准为0.001,即重现周期为1000年;北京市高层建筑(高度80m以上)抗震设防地震的风险水平为100年超越概率3(变形验算)。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13、 四十二分。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区域性地震区划主要是指长距离的交通、输油、输气、送水、输电等长距离线状工程,以及大城市、城市群等区域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防灾规划制定等工作中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小区划主要是指在城镇、大型厂矿企业、经济建设开发区等建设范围内为土地利用和规划、防震减灾规划制定、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计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适用于GB 183062001中4.3条b)、c)规定的一般建设工程。因此,级工作中工程设防地震的概率水准应与中国地震动
14、参数区划图一致,为50年超越概率10,由于是针对具体的工程场地或工程项目开展的工作,所以级工作比全国地震动区划图提供的资料要更详细、精度更高,实际工作中经常采用的图件比例尺为:区域范围的主要图件比例尺为1:1 000 000、近场区的主要图件比例尺为1:250 000。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考虑远源与近源地震对场地影响的差异性特点,依据工作内容、详细程度和技术要求的不同,根据到场地距离的远近,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范围分为区域、近场区和工程场地。区域为工程场地外延不小于150 km的范围,近场区为工程场地外延不小于25
15、 km的范围,工程场地为工程建设规划的范围。地震安全性评价需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开展工作。分析地震活动水平与地震发生的条件需要在足够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评价地震对场地的影响也需要在足够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区域工作的重点是,在对区域范围内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和未来地震活动趋势,评价区域范围内地震发生的条件,判识区域范围内对场地地震危险性有影响的发震构造,综合评价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水平,为地震区带和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地震构造区划分与弥散地震确定等提供依据。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以收集、分析现有资料
16、为主,辅以必要的现场地震与地质调查工作。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区域范围和图件比例尺 区域范围取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150 km。震害资料和工程经验表明,场地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于150 km范围内的地震影响,一般情况下,区域工作范围取工程场地外延150 km可以满足评价要求。在弱地震活动区,当工程场地外延150 km附近外围区域地震活动水平较高或存在强震的发震构造时,为了更合理分析地震活动水平和评价地震的发生条件,区域范围宜适当扩大。当区域范围取工程场地外延大于150 km时,区域范围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不对称。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
17、三点 四十二分。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应采用1:1 000 000,其他图件比例尺应不小于1:2 500 000。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应采用l:1 000 000,编图所依据的基础资料精度和地理底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 000。该比例尺反映了对基础资料和图件的内容、精度和详细程度的要求。对于、级工作,其他区域性成果图件,如区域新构造图、区域地震震中分布图等,比例尺应不小于1:2 500 000。对于I级工作,区域地质构造图、区域地震构造图、区域新构造及其分区图、区域历史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小震震中分布图、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区域航磁异常图和区域地壳结构图等主要成果图件,均宜采用1:1
18、 000 000比例尺。对有些内容不多,精度要求不很高的区域性分析图件,如大地构造分区图,地震区、带划分图,地震构造区划分图等,可采用较小比例尺。所有区域性图件均应标明工程场地的位置,以便直观地显示工程场地所处的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环境。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地震资料收集与目录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a)根据地震部门正式公布的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收集相关的地震资料;b)历史地震资料应包括区域内自有地震记载以来的全部破坏性地震事件;c)区域性地震台网地震资料应包括区域内自有区域性地震台网观测以来可定震中参数的全部地震事件;d)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包括发震时间、地点、震级、震
19、源深度及定位精度等。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完整可靠的地震目录是研究区域地震活动性的最基础资料。相关的地震资料,包括历史记载的破坏性地震资料和现代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两部分。历史地震主要依据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年至1990年Ms4.7)的资料截止到1990年,1990年以后的地震资料宜以地震观测报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震详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为主,并参考中国地震局每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年鉴和各省、市、自治区地震局的相关地震速报目录续补。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区域性地震台网,70年代建设具有小震监测功能的区域性地震台网,现已积累了丰富的
20、仪器测定的地震资料。地震目录应依据这些地震台网地震资料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是指区域范围内有历史文献记载的震级M4的破坏性地震事件和区域地震台网资料中的震级M4.7的破坏性地震事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收集整理的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地震目录应包括发震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及定位精度等。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震中分布图的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a)分别编制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性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震中分布图;b)注明资料起止年代;c)注明主要地震的震级和发震日期;d)区分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区域地震震中分布图编制的目的是为
21、了分析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实际编图时,区域范围和比例尺都要满足要求,内容准确,图面清晰。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应以震级分档形式标示区域范围内所有震级M4.7的地震事件。对工程场地评价有重要意义的地震,应在震中符号旁标明该地震的发震时间和震级。区域性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震中分布图应以震级分档形式标示区域范围内有地震台网观测以来震级M4.7的地震事件。在有中源、深源地震活动的地区,震中分布图中应明显标示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为潜源划分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选取提供依据。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的分析应包括:a)不同时段各级地震的可靠性与相对完整性;b)地震的空间分布特
22、征;c)震源深度分布特征;d)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e)未来地震活动水平。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地震构造 地震构造是指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区域地震构造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区新构造活动特征、区域活动构造特征等资料收集和分析,结合区域震活动特点,归纳区域范围内强震发生的条件,判定区域发震构造及其特征,为划分地震区、带,判定潜在震源区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I级工作,应有下列工作内容:a)收集区域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资料,分析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b)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地质构
23、造图和新构造图;c)编制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和地壳结构图;d)建立区域地球动力学模型。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鉴于I级工作的重要性,它对区域地震构造的基础资料和图件的内容和工作深度有更高的要求。应在充分收集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主要断裂活动性及其分段、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等资料基础上,编制区域相关图件。为分析判别区域范围内发震构造,建立区域地震构造模型提供依据。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是了解本区构造发展演化和划分地震区、带的基础资料,因此需要进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给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简述大地构造发育简史。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收集区域范围
24、内的地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质构造资料,编制区域地质构造图(1:1 000 000),简述区域地质构造分布与发育特征。区域地质构造图中应反映地层、岩浆岩、褶皱、断裂及其性质、新生代以来的盆地等。收集新构造运动方面的资料,包括新生代地层、火山和岩浆岩分布,晚第三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盆地和隆起,以及地震活动和现今形变特征等。编制区域新构造图(1:1 000 000),图中应标示4级以上的地震。在此基础上论述区域新构造分区特征,阐述区域新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收集重力、航磁和其他地球物理场资料,结合地壳结构及其他深部构造资料,编制区域布格重力异常
25、、航磁异常、地壳厚度图,比例尺1:1 000 000,并说明区域范围地壳结构特征。综合分析区域范围内地震分布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建立现代地球动力学模型,应根据区域或更大范围内的地震、地质、现今地壳形变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区域现代地球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进行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特征。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四十二分。、级工作,应收集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分析区域内地震发生的大地构造和新构造背景。、级工作应收集区域地质构造与地貌资料,分析区域地貌特征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区域新构造运动演化特征、主要新构造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新构造运动分区等,重点分析新构造运动的类型、活动特征、活动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 场地 地震 安全性 评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