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农村贫困与农村扶贫.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九章--1农村贫困与农村扶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1农村贫困与农村扶贫.ppt(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节农村贫困与扶贫n一、农村贫困n1、贫困的概念n首先被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贫困是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状态。因而,有人把贫困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也有人把贫困界定为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达到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标准那种状况。总体而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贫困是因为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状况。nnn世界银行在其年度报告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n在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
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给贫困所下的定义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该报告同时指出,衡量生活水准不仅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和人均支出,还要考虑那些属于社会福利的内容,比如医疗卫生、预期寿命、识字能力以及公共货物或共同财产资源的获得情况。它用营养、预期寿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入学率等指标,作为以消费为基础对贫困进行衡量的补充。n1989年欧共体给贫困下的定义是:“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资源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至于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处的国家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nn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中指出:“
3、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英国学者奥本海姆在贫困的真相一书中,给贫困所下的定义是:“贫困指物质上、社会上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少于平均水平。贫困夺去了人们建立未来大厦你的生存机会的工具。它悄悄地夺去了人们享受生命不受侵害、有体面的教育、有安全的住宅和长时间的退休生活的机会。”n.一位英国学者汤森德也认为,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n贫困实际上包括两层意思。n第一,贫困是由于资源的匮乏,从而使其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这里讲的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
4、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n第二,从根本上讲,贫困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机会。因此,要克服贫困,就要给贫困者以扶持,换言之,社会不应该仅仅被动地保障贫困者的最低生活水准,而应该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铲除人们陷入贫困的根源,主动地保障贫困者拥有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nn所以,贫困指的是由于缺乏物质的、文化所以,贫困指的是由于缺乏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以及由于缺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以及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而不能摆脱这乏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而不能摆脱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n2
5、、贫困的类型n首先,根据贫困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的贫困和狭义的贫困。n其次,根据贫困的成因,可以分为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n再次,贫困既是一个绝对概念,又是一个相对概念,因而可以把贫困区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从收入、生理等角度出发,其问题在于没有把穷人当成一个“社会人”。相对贫困:n 穷人是参照社会其他人来确认的。n贫困是社会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引起的。n 相对贫困是动态的,随着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而不断修正。n 贫困是依据价值判断决定的。n3、贫困的测度n(1)贫困线: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n(2)贫困人口调查指数n(3)社会经济地位量表n4、农村贫
6、困理论n(1)要素短缺论n(2)智力低下论。n(3)贫困文化论n(4)环境成因论n(5)素质贫困论n(6)功能贫困论n(7)社会排斥论n(8)能力贫困论n4、农村贫困理论n(1)要素短缺论。美国著名学者戴维S兰德斯在国富国穷一书中提出,贫困的原因在于要素的短缺。他所说的要素主要是指脱贫致富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如资本、资源、科学技术等。并由此派生出资本短缺论,资源短缺论、科技落后论等等观点。n(2)智力低下论。1973年,理查德赫伦斯坦曾提出,穷人的智商要低于不贫困的人,而他们又常常同智力较低的人结婚,因此生育出低智力的孩子。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因为智力的原因。在1994年钟形曲线一书中,赫伦斯坦和
7、查尔斯莫雷重申了这种遗传学观点,将低智商和贫困、福利依赖、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n(3)贫困文化论。根据奥斯卡刘易斯以及爱德华班菲尔德等人的观点,认为穷人已经形成了一种贫困文化。贫困现象的持续加强和循环发生是因为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引起贫困的价值观和态度。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信仰和行为方式,包括冷漠、屈从和宿命论的态度,对学校教育的不重视,倾向即刻的满足而不是节俭,早期性体验和导致的意外怀孕,不稳定的家庭生活,以及对权威无论是警察、学校、政府或社会机构等任何形式的不信任。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消极倾向使他们难以进入社会的主流。n(4)环境成因论。认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是贫困的根源
8、。将持续性贫困归因于贫困者与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失败,要么以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前提认为贫困人口过多,要么以一定的人口数量为前提认为现有自然资源贫乏。n(5)素质贫困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贫困的真正原因不是资源的匮乏,不是产值的高低,也不是发展速度的快慢和收入的多少,而是“人的素质差”即人们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能力差。n(6)功能贫困论。功能贫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著名哲学家斯宾塞的影响,但与斯宾塞的思想又不完全相同。斯宾塞认为,富人之所以富裕,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比别人更强,更优秀;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没有适应自己生存环境的能力,是生存竞争自然淘汰的结果。n(7)社会
9、排斥论。英国学者PeterTownsend在1979年提出了“相对剥夺”(relativedeprivation)的概念,认为当个人、家庭和社会集团缺乏必要的资源,不易获取食物、参加活动、拥有公认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并且被排除在一般的居住条件、社会习惯和活动之外时,即为贫困。与“社会剥夺”(socialdeprivation)相联系,“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主要是指一个社会成员被排斥在一般社会大众所应享受的各种社会经济待遇之外。n(8)能力贫困论。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Sen.Amartyak)在其代表作贫困与饥荒和以自由看待发展两书中深刻分析了隐藏在贫困背后的生产方
10、式的作用,以及贫困的实质。他认为:“要理解普遍存在的贫困,频繁出现的饥饿或饥荒,我们不仅要关注所有权模式和交换权利,还要关注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生产方式、经济等级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缺乏。一个人避免饥饿的能力依赖于他的所有权(所有权是权利关系之一),以及他所面临的交换权利映射(exchangeentitlementmapping),而饥饿的直接原因是个人交换权利的下降。一个人所具有的交换权利就其本质而言,取决于“他在社会经济等级结构中的地位,以及经济中的生产方式”,但同时也依赖于“市场交换”以及“国家所提供的社会保障”。n二、中国农村贫
11、困的状况及原因n1、中国农村贫困的标准n二 划分贫困的方法n(1)方法的指导思想 生生物物学学方方法法:一个家庭处于贫困是指其总收入不足以维持体能所需的最低数量的生活必须品。不平等方法不平等方法:贫困就是不平等,关心的只是底层与其他阶层差别的缩小。相相对对贫贫困困:强调贫困状况与贫困感的(feeling of deprivation)差别贫困贫困是一种价值判断。贫困贫困是公共政策的定义。n(2)贫困线的划定n主要有三种方式:n一是国际贫困标准法,这是一种收入比例法n二是生活需求法,又叫“市场菜篮法”n三是恩格尔系数法,缘自于“恩格尔定律”2000年以来全国农村贫困标准、人口年以来全国农村贫困标
12、准、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人均年收入)规模和人口比重(人均年收入)年度绝对贫困低收入标准(元)人口规模 (万人)人口比重(%)标准(元)人口规模(万人)人口比重(%)200062532093.5 86562136.7 200163029273.2 87261026.6 200262728203.0 86958256.2 200363729003.1 88256176.0 200720097861196149710672841n(3)贫困县的划定n1986年和1994年,国家两次确定了国家级贫困县331个和592个。n广西广西的贫困县的贫困县南宁市(4):马山县、天等县、隆安县、龙州县n桂林市(1
13、):龙胜县n柳州市(4):忻城县、融水县、三江县、金秀县百色市(10):凌云县、乐业县、平果县、德保县、田林县、西林县、田东县、靖西县、那坡县、隆林县河池市(9):天峨县、凤山县、南丹县、东兰县、环江县、罗城县、巴马县、都安县、大化县n2、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n(1)贫困人口的数量仍然庞大19782004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n(2)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仍很深n(3)区域贫困现象明显。n(4)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n3、贫困的原因n(1)环境因素n主要指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因素等方面。“走进沙尘源走进沙尘源”:阿拉善盟阿拉善盟n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
14、的阿拉善盟,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境内大部分是沙漠和戈壁、荒漠,被称为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春风刚刚吹到地处戈壁深处的阿拉善右旗,这里的群众就开始清理冬季被风沙掩埋的树坑,为去年栽种的树苗浇水,为今年春季植树做准备。在阿拉善盟各地每年各族群众都要克服干旱和风沙,植树造林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图为饥饿的羊群在沙漠寻找可以食用的每一根草。落后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n(2)制度因素n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户籍制度,土地承包制度,农村税费制度等等。n(3)观念因素四、我国农村户扶贫的实践和经验n1、我国农村扶贫战略的演进n(1)救济型扶贫n指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网络,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
15、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的扶贫方式。n(2)开发型扶贫n指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扶贫方式。n(3)文化型扶贫n直接以贫困主体“人”为对象,由“扶物”向“扶人”转变,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科技的注入与辐射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重构贫困地区社会经济良性运行的新机制。n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反贫困历程:n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n主要是通过全面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主要是通过全面改革农村经济体制,解放生解放生产力产力,实现全面的经济增长来缓解贫困。实现全面的经济增长来缓解贫困。n
16、从1978年至1985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至125亿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n反贫困的具体措施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救济式扶贫,在这一阶段,国家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扶贫机构,也没有系统的扶贫管理机制。n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86-1993):主要是通过有计划的、有主要是通过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政策与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针对性的扶贫开发政策与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来缓解贫困。结合的方式来缓解贫困。n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贫困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性特征开始彰显。n国家开始提出明确
17、的扶贫战略。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将“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单列一章。至此,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长期发展目标消除贫困的的行动正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n1986年,中国政府成立了扶贫专门机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监督、检查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工作。自此,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n在这一阶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度的措施,包括把扶贫工作的重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 农村 贫困 扶贫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