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分析15050.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分析1505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分析15050.pdf(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分析 一、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一)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到 2 以刀年,全市农村工农业总产值 3326 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 165.4 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0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人5764元,同比增长7.5%。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汇蔬菜、榨菜、蔺草、竹笋、茶叶、水果、花卉、名优水产养殖、生猪、禽蛋等 1o 大主导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全市目前已有四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 25 家。么刃 3 年我市新增市级龙
2、头企业 3O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已达到 149 家。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激发了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加工型龙头企业块状经济加速形成,慈溪、郭州、余姚、象山等农产品加工园区也正在规划建设中。3.行政区划有序调整,城镇规模趋于优化。(l)撤销郸县设立郸州区,使城区的发展布局有了一个很好的空间条件;(2)至入刃 3 年 8月底,我市已由 2(X 刃年前的 149 个乡镇和 16 个街道及 4 少协个行政村调整为 100 个乡镇和 47 个街道及 3843 个行政村。余姚、慈溪、奉化、象山及镇海等全部撤销城关镇,成立设街道的中心城区,宁海撤销城关镇改建街道的方案也正在报批中;(3)根据行政村人口过少、面
3、积过小的实际,进行了行政村撤并工作,同时中心城市逐步撤销“城中村”、“城中乡(镇)”,设立相应的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以适应城市建设、管理的要求。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和重点村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心城市一副中心城市一中心镇般镇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初步形成,城镇规模趋于优化,人口和产业集聚的条件进一步完善。4.中心镇改革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各中心镇立足自身的发展实际和功能定位,不断拓展改革领域,针对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加大攻坚克难的力度,取得明显成效:(l)通过加大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投人,完善城镇功能,拓宽发
4、展空间。据统计,仅2(X犯年各中心镇城建投人就达5 亿元,其中财政投人 3.19 亿元,占 63.8%。一些中心镇还尝试在上级部门授权或委托下实行综合执法,致力于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镇档次和承载能力不断提升。(2)通过政策引导乡镇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以刀 2 年,全市中心镇的工业园区面积达到 28.8 平方公里,落户企业 655 家,销售收人154 亿元。(3)各中心镇通过对城镇功能的重新定位,建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等已经逐步显现。在城镇功能定位明确后,产业特色也更为鲜明,工业品如周巷的小家电、洒门小路下的电线、梁弄的灯具等,农产品如泅门的榨菜、溪口的
5、雷笋和水蜜桃等。5.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促进农民转产就业。2(X 犯年,我市相继下发了宁波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关于促进市区被征地人员就业的若干意见,逐步建立、完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促进市区被征地人员实现就业。慈溪、余姚、镇海已列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目前,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已建立了集就业、救助、医疗等服务于一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站。在农民转岗就业方面,按照市委今年 4 号文件的精神,在原安排的培训经费基础上,从市和县级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 1%,重点用于对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补助。凡参加实用职业技能培训的,每人次补助21 叉)元;参加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人技术工种资
6、格培训的,2 以)元以内按实补助,超过部分补助 50%。对就读职校农业专业的学生,一般每人次补助 6汉)元。此外,为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我市正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6.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投人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九五”期间,市本级财政在以完善水利为主体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投人 89650 万元,2x 反年市本级财政投向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1 以 X万元,农田水利建设1.9 亿元,使我市农村道路、用电、用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千里
7、清水河道工程”、农村规模畜禽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及园林式村庄建设顺利,园林式村庄累积已达到印余个。“百千”工程开局良好,全市已有 74 个村开展示范村建设,302 个村开展村庄整治。全市通车行政村达 86.99%,通等级公路行政村已达 79.7%。(二)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尚存问题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市“三农”问题还在相当程度上长期存在。1.农民收人增长放慢,城乡居民收人差距趋于扩大。(l)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趋缓。1982一199
8、2年,农民人均纯收人增加了3.6倍,年均增长16,5%;1992一么X犯年,增加了2.5倍,递增135%;1997一 2(X 犯年,仅增加了 0.26 倍,递增 4.8%,比前 1o 年(1992 一2(X 犯)下降了 8.7 个百分点。(2)与城镇居民收人差距拉大。1982一 1992 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年均递增 18%,高于同期农村增幅 15 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人与农村之比从 1.44:1上升到 1.65:1,上升了 0.21 个单位;1992 一 2 仪口年城镇居民人均收人增长 17.1%,高于农村 36 个百分点,城乡人均收人之比从1.65:1 上升到 2.25:1,
9、上升了 0,6 个单位,远高于前 1o 年(1982一 1992)。2 以犯年我市城乡居民收人差距之比达到 225:1,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2.农业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农地保护难度加大。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有限的农业耕地资源趋于萎缩,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土地尤其是农用地的占用与日俱增。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 1995 年的 86%下降到 2 以犯年的 80.7%,减少 51436公顷。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 1995 年的 28.0%下降到 2 X2年的 25,65%,减少了 22779 公顷。而且由于我市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加大。特别是港口工业兴起,环杭州
10、湾产业带建设,城市建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农用地的保护难度将越来越大,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势头仍将持续。3.失地农民增多,农村劳动力转业困难。在现阶段我市农业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最多能容纳 5O 万左右劳动能力,这样就有 4O 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有别的就业出路。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张,城郊失地农民逐渐增加,使得农村就业矛盾显性化。据统计,我市“九五”期间年均征地 5 万亩,从 1996一 2001 年,需安置农业人口 21 万人。“十五”期间若仍按每年征用土地 5 万亩计算,每年将新增失地农民 6 万人。从城市劳动力需求来看,一方面城市下岗职工
11、和外来劳动力增多,农民进城寻找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乡镇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有限。从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来看,全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度放慢,就业数量从 1 卯 5 年的 143.4 万增加到 2001 年的 170.4 万,年均只增加3.86 万人。农民就业不足是影响我市近期农民收人增长放慢的重要原因。4.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在全市 1277 家年加工经营产值 100 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中,上亿元的只有 25 家,占总量的 2%以下,真正能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的企业为数不多。(2)农产品加工率低,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
12、加工率发达国家为 so%,我国为 45%,我市 2001 年为 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人会(社)农民占全市农民的比重不足 2%,低于全国 2.5%的水平。(3)农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农产品还没有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还有不少距离。(4)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步伐滞后于市场的发展要求,农业龙头企业开发研究力量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亚待加强。(5)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约束较大,税收负担较重。银行信贷部门对贷款企业有严格的抵押条件和审批手续,在利率上没有任何优惠。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负担过重,出口退税也影
13、响了部分企业的资金周转。5.农村工业发展与城市化相脱离,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离土不离乡”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使得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严重脱节,农民就业的变化没有带来身份的变化。总体上,农村城镇化进程依然缓慢:(l)工业园区建设趋于分散化。目前全市有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 127 个,面积 350 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 120 平方公里,开发率仅 36.4%。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投人不足,过多过散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业的聚集。(2)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脱离,园区产业的聚集没有带来人口的聚集。(3)农村工业和人口聚集的载体一中心镇建设滞后。中心镇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接受中心城区
14、的辐射,又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增长极。我市早已确定巧个中心镇,但没有足够的优惠政策支持,中心镇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6.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滞后于城市。(l)教育水平的差距。城市拥有良好的教育设施和软件条件,城市高中教育普及率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等要远高于农村。教育水平的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农村发展的后劲。(2)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我市农民个人对社保的意识不强,造成农民社会保障低水平;加上农村人口众多,不仅存在大量的需要社会救济的“三无”(无收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对象,而且仍有许多农村贫困人口,各级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险和大
15、病统筹等,使得农民的社保覆盖面不大,这些都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推广。此外,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也是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突出问题。(3)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方面的差距。目前全市范围内仍有 774 个行政村没有等级公路;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也不理想,镇区和部分村基本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但全市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几乎为零,自来水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仅为 82.3%,还低于 19 以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安全卫生水 85%普及率的要求,部分地区水质情况不容乐观;到 2X)2 年底,全市城乡用电同价覆盖率达料.72%,已完成农网改造的行政村数 2831 个,占总数的 74%,仍有 63
16、7 个行政村未进行农网改造。二、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按照市委九届/、次会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今后五年(2003一 2 之 X)7 年),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以产业集聚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为保障,提高农民收人,增加农业效益,用城市化和工业化联动农业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到 2X)7 年,我市农村基本建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
17、实基础。根据上述总体思路,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在经济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工业化;农村人口的比重大幅度降低;农民收人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就业比较充分;农户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政治和文化上,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秩序良好,农民安居乐业;农村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卫生、文化等设施比较完备,农民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和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整个农村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
18、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1,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达到 so%。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以 X 刃元以上,争取达到 10仪)元。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人差距不再进一步扩大。2.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村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大于 7O%,转移农业人口巧万人左右。城镇常住人口比重超过 55%。3.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顺畅、通讯便捷、水电供应充足,自来水普及率卯%,平原地区 100%。农村用电与城镇同网同价。村村通等级公路,达到“标准化”,大部分农村道路实现“硬化”,构建县、乡、村公路运输站场网络系统。在有线电视网进村到
19、户的基础上,公众信息互联网到村,电话普及率 55%以上。4.农村生态环境优美。继续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镇区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垃圾集中处理到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O%。5.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 85%。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高中以上学历比例超过35%。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达到高中阶段水平。农村劳动力人人享有职业教育机会。6.农村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全市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达到 so%以上。三、今后五年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构筑都市型农业框架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
20、收为出发点,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等特色效益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设创汇蔬菜、草食禽畜、名优水产和林特花卉四大区域化特色农业产业带,培植十大主导产业,形成水产、蔬菜、禽畜、茶叶、蔺草、榨菜、饲料和林特产品等八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创立一批农产品名优品牌。拓宽都市农业功能,强势打造绿色农业、创汇农业、海洋生态渔业、生态旅游农业等成长性的现代农业产业。1.绿色农业。顺应“绿色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重视农产品安全生产,加快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重点在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县(市)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经济社会 发展 问题 分析 1505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