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设计33446.pdf
《中学化学设计3344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化学设计33446.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学化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介绍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重新认识清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够区分些常用的清澈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量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方式、观测、分析,介绍空气的共同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晓得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直观的预防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介绍空气污染给人类增添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培养高度关注环境、爱好自然的情感。【内容分析】本单元就
2、是学生自学的第一小类物质。空气就是人人都有赖于的物质,由于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只言其关键,却又不十分确切空气到底就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挑选
3、以空气为题,已经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就是合乎“从学生熟识的事物抓起,展开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尚无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精心安排既无法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科学知识重复,又应当以此为基础。本课题涵盖了三部分,即为“空气就是由什么共同组成的”、“空气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维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科学知识。小学自然课
4、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科学知识,学生存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从熟识的事物抓起”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兴趣。把“空气”做为较系统地自学和研究化学的已经开始,有助于鼓励学生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模式】调查与探讨,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恳请大家搞个深呼吸,你能够用一个直观的实验或实例去表明无色无味难于察觉到的空气的确存有吗?讨论发言:能表明空气的确存有的实验或实例。学生互相评价。唤起学生的自学兴趣,收紧心情,表明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激发
5、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仿效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去测量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 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谁能够讲出空气的成分存有哪些?建议学生按教材中图 23 相连接装置并实验,尽早指导学生观测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就是如何辨认出气体增加了 1/5 的?抢答有关问题。相连接装置,展开实验,观测现象并及时记录。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
6、积极性。晓得实验就是自学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顺利与失利。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见了什么现象?你能够分析原因吗?恳请把看见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1、实验顺利,叙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1、叙述实验现象;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3、找寻并分析失利的原因。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分析探讨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
7、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分组讨论、交流结果:1、水面上升不满 1/5 的原因有: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2、没对实验现象并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育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形成归纳总结概念: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共同组成。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鼓励学生对所赢得的事实与证据展开概括,得出结论。培育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观看课件 播出课件空气的成分测量 观
8、看思考 通过课件,增进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量的重新认识 收:分析探讨 合: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空气就是由多种成分共同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就是由一种物质共同组成的,它属清澈物。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使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准确地掌控概念。总结 回忆起概括总结本课题晓得了哪些科学知识?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使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2、介绍常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9、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自学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对以获取的信息展开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育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唤起自学化学的兴趣。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3、践行为社会进步而自学化学的志向。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难点 1、培育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结论有关结论的能力。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
10、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自学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存有 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著非常关键和广为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自学一些常用金属的性质、用途和炼钢方法等。二、新课教学 1、展现一些金属制品(例如订书绑、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例如火箭、坦克、轮船等)。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回答同学们晓得人类从什么时代已经开
11、始采用金属材料的吗?想要介绍金属材料的采用历史吗?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已经开始采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可以炼铁,战国时期可以炼钢,目前正大量采用的就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指出就是 21 世纪最存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 2 页的两幅图。铝的利用必须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就是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大和具备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少于了铜,坐落于铁之后,位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基准,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展开深入探讨。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更多的实验器材展开分组实验探究:请学生取三块
12、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1)观测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雕琢,再观测它们的颜色和光泽。(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推论它们的密度大小。(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够无法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与否相同。(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学生活动,教师巡查。思考、讨论、总结:(1)金属都存有颜色、存有光泽,清澈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13、3)金属相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存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后,例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同意了它们可以应用领域在哪些方面?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师:在生产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取铝过量,可能将引致大脑急躁,故餐具最出色太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就是人体所需的一种元素。(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6)金属具备延展性。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展现细铁丝、铜丝、铝箔等)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生
14、:延展性。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探讨 (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2)金属用砂纸雕琢前后,其颜色和光泽与否相同?说明了什么?(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4)炊具冷却时是不是熔融?表明炊具的熔点怎样?(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学生探讨并总结:(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2)表明有些金属在雕琢后可能将与某些物质反应而并使表面的金属光泽丧失。(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4)生产炊具的金属熔点通常较低。(5)钨的熔点
15、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师:恳请大家根据以上深入探讨结果,总结出来金属的物理性质,用意味深长的语言展开提问。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存有颜色和光泽,存有较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低,密度、硬度因金属的相同而相同。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生:物质的性质同意物质的用途。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就是由哪些性质同意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用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恳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所提供更多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 Feurs
16、 铁制而不必铅制?(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必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生探讨提问:(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2)电线用铜制而不必银制的理由: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银的密度小,难于架设。(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4)水龙头镀铬: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
17、形;难于锈蚀;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师:根据以上探讨结果并结合实际思索: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同意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指出还须要考量短萼?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投影 金属之最为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低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出色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低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小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够很快忘记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
18、看看谁就是冠军。板书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 1 金属材料 第 1 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存有颜色和光泽,存有较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低,密度、硬度随其金属的相同而相同。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同意。还须要考量的因素:价格、资源、与否美观、采用与否便捷、废物与否不易废旧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教学反思:本节开罚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化解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鼓励学生从故事化后的教学情境抓起,由学生明确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用交流、实验、设计、探讨等方式,得出结论如何区分常用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控得较好
19、。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介绍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认知清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可以推论典型的清澈物和混合物。能力目标:培育学生查询资料、观测及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探讨唤起学生的自学兴趣,培育学生团结一致协作精神。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分子和混合物和清澈物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
20、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教材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相信分子存有的客观性,展现了为读取隧道显微镜摄制的
21、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鼓励读者回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并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创建起至对分子的重新认识。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
22、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化学 设计 3344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