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思索14388.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乡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思索1438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思索14388.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乡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思索 1.农民收入问题 目前,农民收入不但绝对数量上相对较低,而月_增长速度近几年来也呈下降趋势。1995 一 2000 年 5 年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由1578元增加到2253 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4.7%。然而,这一阶段的收人增长,主要分布在 1997 年以前,之后便呈现连续趋缓特征。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按 1978 年不变价格计算,19%年农民人均纯收人比上年增长 9%,1997 年增速回落 4.4 个百分点,1998 年增速又下降。,3 个百分点,而 1999 年增速再下降 0.5 个百分点,回落到 3.6%,
2、2X 刃年增速进一步降到 1.9%。虽然 2001 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 4.3%初步扭转增长率连续下滑的局面,但是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依然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城镇居民收人增长率低得多,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继续扩大。农民收人水平偏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就农村本身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素质偏低,进城就业数量少等都是重要原因。中国有 9 亿多农民,其中农业劳动力 5 亿多,但根据劳动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我国目前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 1.%亿人。现在的情况是,这剩余的近 3 亿多农村劳动力中,约有 l 亿
3、左右被乡镇企业吸收了,还有 1 亿左右常年外出打工。这已经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矛盾,若非如此,农民收人问题会比现在严重得多。即使这样,有限的土地上还是有近 1 亿的隐蔽性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土地的承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仅靠在土里刨食,农民的收入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持续快速的增长。而且近几年来,尽管隔绝城乡的各种制度和政策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仍然有许多制度和政策不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如户籍制度及其后面跟着的多种具体的权益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在无形中更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从外部看,农民负担沉重,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恶化是重要因素。国家统
4、计局调查结果显示:19901994 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巧.5%,同期负担年均增长巧.4%,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增长;1995-1999 年间,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长 11.1%(未扣除价格因素),同期负担的年均增长 6.4%,负担增幅低于收人 4.7 个百分点,负担呈相对减轻趋势,连续多年的扩张势头得到初步抑制,但若按农民负担管理条例规定的口径计算,2001 年农民人均税后负担仍有 91.2 元,这对年平均收人 2。厌)元不到的农民来说仍然不是个小数目。而与此同时,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也在逐步恶化。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在贸易交往中越来越陷于弱势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初级产品与城市高附
5、加值产品相比,本身具有的一种贸易上的先天劣势,另一方面也有随着加人 WTO 我国对农产品的保护越来越少的原因。综合来讲,解决农民收人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帮助农民“轻装”上阵。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要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杜绝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同时逐步降低以至取消所有的农业税费。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等少数的几个国家还在对农业征税,而所有的发达国家对农业实行都是大力补贴的政策。加入场,0 后,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如果不把农民的负担彻底减轻,中国农业的发展会更加危险,中国农民的境遇也会更加糟糕;二是要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减低乡村行政费用,实行“小政府大服
6、务”的管理体制。如果把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大大压缩,不仅便于工作,而且能够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其次,要加大“反哺”力度。长期以来,为加快工业的原始积累,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政策使农业长期处于“贫血”又要“献血”极度贫乏状况。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在逐步加大对农业的帮扶力度,但相比“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的弱势地位”的目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当持续地把增加农民收人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财政、货币、行政等手段为农民“翰血”、帮农民“造血”。第三,要通过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民非农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思路,合理规划,有效引导,通过城市化和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农业向非农业的
7、过渡和转变。这里既需要制订鼓励农民人城、放宽限制条件的政策,同时更需要深远谋划进城农民做什么、如何保障农民利益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城市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第四,公正执法,尊重农民的人格尊严,充分发挥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性,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2.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 增加农村生产性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合理投资,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可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贸易条件,增加农民就业;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生态环境;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谋生、发展、自我保
8、护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总之,通过投资,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人,提高其文明程度,并反过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调查,2002 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8011 亿元,其中,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 4888 亿元,占 61.01%;农户投资 3123 亿元,占38.99%。其中生产性投资为 3987 亿元,占总投资的 49.7%。目前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面临如下问题:第一,资金来源不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仍然以自筹为主,银行贷款较少,农户的投资依赖自有资金程度高。以 2002 年为例,在全部 3123 亿元的农户固定资产总投资中,2300
9、 亿是农户的自有资金。农村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融资困难的现状。原因是:(l)农民收人水平低,储蓄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中国三十一个省(区、市)六点八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2 年农民人均纯收人为 2476 元,且有 60%的农户人均收人在平均线以下,远低于城市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低收人的结果必然是低储蓄;(2)邮政储蓄吸走一部分农村资金。近年来,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水平过高,为 4.131%,高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 1.89%的存款利率,且无任何风险,储蓄规模迅速增加,到 2002 年 12 月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 7369 亿元,其中 65%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乡镇及所辖
10、农村占34%,而这部分资金大部分流出了农村;(3)受盈利动机驱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存款,相当一部分投放到城市。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机构网点大幅减少,留下来的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不仅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回流到城市,农村信用社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的重要渠道。1978 一 2002 年期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净流出 4519.2 亿元。农村信用社净流出资金中有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的形式流向中央银行,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资金被农村信用社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大量转移。第二,在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过程中,存在一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经济发展 制约 因素 思索 14388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