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6.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语文6.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6.pptx(10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单元洞明世事前言2 世世事事洞洞明明皆皆学学问问人人情情练练达达即即文文章章前言3“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是学识,也是修养。作为学识的一部分,我们先要读懂这个世界,读懂社会与他人的需求,读懂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作为修养,则需要我们在具体的为人处世中,把握好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因时、因事、因人制宜,既能适应社会,又不随波逐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种:自身和谐与人际和谐。目录页4 山木(节选)说难钱益者三友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还我自由自在身5 钱梁实秋第一部分6 学习目标 and 学法建议1文章集文人散文与学者之文特点于一体,引经据典、幽默雅谑,有“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2、”的艺术境界。2分组讨论应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理解:文章广征博引、智慧幽默、简洁雅致的风格。2领会:了解梁实秋的“雅舍”系列散文,体会其风格特点,以及与其他现代散文作家的不同。3应用:思考梁实秋对金钱的认识、观念、态度的现实意义。7 品读鉴赏钱选自雅舍小品第四集。这类小品文要分析它是如何设计如何结构的,似乎是多余,它恐怕先前往往没有一个构思,只是兴之所至,想到哪说到哪,正如鲁迅所说的,“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这篇小品文的主线就是“钱”,如果一定要说还有什么主题,那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再就是不能贪,要适可而止。并无大的深意。这类小品文的价值,其实主要也就是里面包含的各种知识以及轻松幽默的语言。8 钱之雅与俗钱这个东西,不可说,不可说。一说起阿堵物,就显着俗。其实钱本身是有用的东西,无所谓俗。或形如契刀,或外圆而孔方,样子都不难看。若是带有斑斑绿锈,就更古朴可爱。稍晚的“交子”、“钞引”以至于近代的纸币,也无不力求精美雅观,何俗之有?钱财的进出取舍之间诚然大有道理,不过贪者自贪,廉者自廉,关键在于人,与钱本身无涉。像和峤4那样爱钱如命,只可说是钱癖,不能斥之曰俗;像石崇那样的挥金似土,只可说是奢汰,不能算得上雅。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为,钱无雅俗可辨。9 爱财、重财、积财乃人
4、之常情但是古今中外几乎人人都喜欢收集的却是通货。钱不嫌多,愈多愈好。庄子曰:“钱财不积,则贪者忧。”岂止贪者忧?不贪的人也一样的想积财。人在小的时候都玩过扑满,这玩意儿历史悠久虽然里面容不下多少钱,可是孩子们从小就明白储蓄的道理了。外国也有近似扑满的东西,不过通常不是颠扑得碎的,是用钥匙可以打开的,多半作猪形,名之为“猪银行”。不晓得为什么选择猪形,也许是取其大肚能容吧?10 中国人的储蓄和节俭美德我们的平民大部分是穷苦的,靠天吃饭,就怕干旱水涝,所以养成一种饥荒心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储蓄的美德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我从前认识一位小学教员,别看她月薪只有三十余元,她省吃俭用
5、,省俭到午餐常是一碗清汤挂面洒上几滴香油,二十年下来,她拥有两栋小房。(谁忍心说她是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我也知道一位人力车夫,劳其筋骨,为人作马牛,苦熬了半辈子,携带一笔小小的资财,回籍买田娶妻生子作了一个自耕的小地主。这些可敬人,他们的钱是一文一文积攒起来的。而且他们常是量入为储,每有收入,不拘多寡,先扣一成两成作为储蓄,然后再安排支出。这样,他们爬上了社会的阶梯。11 钱多也有烦恼?钱多了就有麻烦,不知放在哪里好。枕头底下没有多少空间,破鞋窠里面也塞不进多少。眼看着财源滚滚,求田问舍怕招物议,多财善贾又怕风波,无可奈何,只好送进银行。从前好像还没有近代恶性通货膨胀的怪事,然而如何维护既得
6、的资财,也已经是颇费心机了。如今有些大户把钱弄到外国去,因为那里的银行有政府担保,没有倒闭之虞,而且还为存户保密,真是服务周到极了。12 1.钱无所谓俗雅,俗雅在人 2.爱财、重财、积财并不是错事,是人之常情。3.蔑视钱财的实际用途和价值;对钱财挥霍无度都是错误和偏激的。4.中国人有储蓄和节俭的美德,不能丢掉。5.钱财聚散无定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不要梦想发横财。6.钱多会造成心理负担。(此处举例语言幽默)7.爱财、重财,但应取之有道,不能贪财,更不能发不义之财。作者的观点结论:对钱的正确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成为钱的主人,不能沦为钱的奴隶。13 山木节选庄子第二部分14 学习目标1理
7、解:山木中的“三言”手法。2领会:山木的主旨及其社会意义。3应用:通过山木认识和了解庄子的处事哲学。15 学法建议1领会本文的主旨,把握艺术手法(“寓言”、“重言”、“卮言”)。2结合第一部分“材与不材”的故事,讨论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与生命自由的问题。3探讨文章所涉及的处世命题:山木与雁、丰狐文豹材与不材之间;“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进与退之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利合与天属问题;腾猿处势时势之变与处世之变;异鹊之叹眼前与日后;逆旅二妾贤与自贤之间等。并探讨这些命题的现实意义。16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
8、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山木(节
9、选)之一17 文章大意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原文大意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砍伐它。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这棵树没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够享尽自然的寿命啊!”山木(节选)之一18 文章大意夫子1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2。竖子请3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原文注释大意1 夫子:庄子。2 竖子:童仆。雁:鹅。烹:读作“享”,进献,款待。按,古“亨”、“享”、“烹”三字同,往往混用。3
10、 请:问。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很高兴,叫童仆杀只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鹅会叫,另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山木(节选)之一19 文章大意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原文大意第二天,学生问庄子:“昨天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享尽自然的寿命,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请问先生你将怎样自处呢?”山木(节选)之一20 文章大意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4则不然。无誉无訾5,一龙一蛇6,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
11、,以和为量7,浮游乎万物之祖8。原文注释4 乘:因循。道德:自然之道。浮游:指游于虚无之中。5 訾(z):诋毁。6 龙、蛇:言其屈伸不定,随时变化。7 和:和顺。量:度,则。8 万物之祖:未始有物之先。山木(节选)之一大意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妥当的位置,其实不然,这样还是不能免于累患。弱视顺其自然而处世,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赞誉也没有毁辱,时而像龙一样显现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隐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不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应自然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21 文章大意物物而不物于物9,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
12、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10,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11则挫,尊则议12,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13之,其唯道德之乡乎!”原文注释9 物物:主宰万物。前一“物”字作动词用。不物于物:不役使于外物。10 伦:类。传:习俗,习惯。11 廉:指锋利。12 议:非议。13 志:记。山木(节选)之一22 文章大意大意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怎么会受到外物的累患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若是万物的私情,人间伦理的传习,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也就有分离,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非议,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
13、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偏执于某一方面呢!可叹啊!弟子们记住了,一切大概只能顺应自然吧!”山木(节选)之一结论: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和雁不能鸣因而被杀,说明很难找到一条万全的路,最好的办法也只能是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于“万物之祖”和“道德之乡”。23 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14、。其生可乐,其死可葬。人能虚己以游,其孰能害之!山木(节选)之二24 文章大意夫丰狐文豹14,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15也;虽饥渴隐约16,犹且胥疏17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18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19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原文注释14 丰狐:大狐。文豹:皮上有美丽花纹的豹。15 戒:戒备,警惕。16 隐约:潜藏。17 胥:互相。疏:疏远。胥疏于江湖之上:互相远离于无人之处。18 定:安定。这里有守本分不与人争的意思。19 罗:捕鸟的网。机辟:捕捉鸟兽的器具。山木(节选)之二大意皮毛丰厚的大狐和斑斑花纹的豹子,栖息于深山老林,潜伏于岩穴山洞,这是静心;夜里行动,白
15、天居息,这是警惕;即使饥渴也隐形潜踪,还要远离各种足迹到江湖上觅求食物,这又是稳定;然而还是不能免于罗网和机关的灾祸。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罪过呢?是它们自身的皮毛给它们带来灾祸。25 文章大意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20,乃蹈乎大方21。其生可乐,其死可葬。人能虚己以游,其孰能害之!原文注释20 与:施与。将:行。猖狂妄行:猖狂,随心所欲,无所束缚。妄行,随便行动。21 大方:大道,常道。山木(节选)之二26 文章大意山木(节选)之二大意如今的鲁国
16、不就是为你鲁君带来灾祸的皮毛吗?我希望你能剖空身形舍弃皮毛,荡涤心智摈除欲念,进而逍遥于没有人迹的原野。遥远的南方有个城邑,名字叫做建德之国。那里的人民纯厚而又质朴,很少有私欲;知道耕作而不知道储备,给与别人什么从不希图酬报;不明白义的归宿,不懂得礼的去向;随心所欲任意而为,竟能各自行于大道;他们生时自得而乐,他们死时安然而葬。一个人倘能听任外物、处世无心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谁能够伤害他!结论:指出贪图权位必然引起争端,必然带来祸患,唯有“虚己”才能除患避祸。27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
17、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远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山木(节选)之三28 文章大意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18、22。大公任往吊23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原文注释22 火食:举火煮饭。23 吊:慰问。山木(节选)之三大意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问:“你讨厌死吗?”孔子回答:“是的。”29 文章大意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24,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25;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26。是故其行列不斥27,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
19、也。原文注释24 翂翂翐翐(fn fn zhzh):飞行缓慢迟钝的样子。25 迫胁:局促;困厄。不敢独栖,迫胁在众鸟中,才足容身而宿。26 绪:余。27 行列不斥:为众鸟所容。山木(节选)之三30 文章大意山木(节选)之三大意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为一种鸟啊,飞得很慢,好像不能飞行似的;它们总是要有其他鸟引领而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患。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遭枯竭
20、。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31 文章大意“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28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远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29,乃比于狂30;削迹捐势31,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原文注释28 伐:夸。29 纯纯常常:心思纯一,行为平常。30 乃比于狂:无心而动,不矜饰,类于狂人。31 削迹捐势:削除圣迹,捐弃权势。山木(节选)之三32 文章大意山木(节选)之三大意“从前我听圣德宏博的老子说过: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
21、功业;功业成就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隐晦的必定会遭到损伤。谁能够摈弃功名而还原跟普通人一样!大道广为流传而个人则韬光隐居,道德盛行于世而个人则藏誉匿耀不处其名;纯朴而又平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样;削除形迹捐弃权势,不求取功名。因此不会去谴责他人,别人也不会责备自己。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33 文章大意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原文山木(节选)之三大意孔子说:“说得实在好啊!”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实
22、;进入兽群兽不乱群,进入鸟群鸟不乱行。鸟兽都不讨厌他,何况是人呢!结论:写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围,说明世途多艰,“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才是处世之道。34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
23、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山木(节选)之四35 文章大意孔子问子桑雽32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33,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原文注释32 桑雽(h):隐者。33 伐树削迹:比喻正人君子不为世所容。山木(节选)之四大意孔子问桑雽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我遭逢这么多的灾祸,亲朋故交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36 文章大意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34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35而趋。或曰:为其布36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
24、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原文注释34 假:国名。35 赤子:婴儿。36 布:财帛。山木(节选)之四大意桑雽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37 文章大意“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
25、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原文山木(节选)之四大意“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孔子说:“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结论:通过孔子和桑雽的对话,进一步提出缘形、率情的主张,即顺应自然去行动,遵从本性去纵情。38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语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