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生物药剂学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ppt
《2016年生物药剂学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生物药剂学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ppt(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目的与要求目的与要求掌握:注射给药、口腔黏膜给药、鼻黏膜给药、掌握:注射给药、口腔黏膜给药、鼻黏膜给药、肺部给药、皮肤给药、直肠黏膜给药、眼部给肺部给药、皮肤给药、直肠黏膜给药、眼部给药的吸收特点、吸收途径。药的吸收特点、吸收途径。熟悉:影响非口服给药吸收的因素。熟悉:影响非口服给药吸收的因素。了解:肌肉、口腔、鼻腔、肺部、皮肤、眼部了解:肌肉、口腔、鼻腔、肺部、皮肤、眼部黏膜的结构和生理特征。黏膜的结构和生理特征。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注射给药的药物
2、吸收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 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眼部给药眼部给药眼部给药眼部给药口腔给药口腔给药鼻腔给药鼻腔给药肺部给药肺部给药阴道给药阴道给药直肠给药直肠给药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给药途径与吸收速度给药途径与吸收速度直肠直肠舌下舌下腹腔腹腔吸入吸入临床上起效最快的是静脉注射,常用于急救;临床上起效最快的是静脉注射,常用于急救;最简便、安全和常用的是口服给药,常用于门诊患者。最简便、安全和常用的是口服给药,常用于门诊患者。皮肤皮肤口服口服皮下皮下肌内肌内第三章第三
3、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案例案例3-1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相继问世,它们组成强有力的“四联”治疗方案,使控制结核病流行成为可能。1944年发明的链霉素(streptomycin,SM)是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细胞外的结核菌有快速杀灭作用,单用SM治疗肺结核23个月就可使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改善,是WHO建议的标准短程治疗结核病方案中的适用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为:治疗强化期成人每日肌内注射0.75 g,巩固期采用间歇疗法,每周3次,每次肌内注射0.7
4、5 g。问题:问题:1.应用链霉素治疗结核病时能否用口服给药方式?2.链霉素能否静脉推注?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pp使用不便使用不便pp注射疼痛注射疼痛pp剂量不当时难以纠正或弥补剂量不当时难以纠正或弥补优点优点优点优点缺点缺点缺点缺点药效迅速作用可靠,无首过效应,易于控制适于不宜口服、口服不吸收或在胃肠道不稳定的药物适于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局部作用、全身作用、长效作用、诊断疾病上腔静脉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下腔静脉 心心 肺肺(肺首过效应肺首过效应)全身作用部位全身作用部位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iv)肌内注射(in
5、tramuscular injection,im)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sc)皮内注射(intracutaneous injection,ic或id)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1.1.静脉注射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不存在吸收过程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为100%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高注射容量大腿外侧肌臀大肌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药物 油溶媒注射液药物促进吸收因素:按摩,热敷,运动减慢吸收因素:结扎、冷敷、与肾上腺素合用1.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
6、2.2.药物理化性质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小的药物由血管转运,分子量大的通过淋巴途径吸收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半径3nm,允许800的药物分子通过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率时,成为限速过程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3.3.剂型因素剂型因素 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各种注射剂中的药物释放速率有以下顺序:水溶液水溶液水混悬液水混悬液油溶液油溶液O/WO/W乳剂乳剂W/OW/O乳剂乳剂油混油混悬液悬液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1 1)溶液型注射剂)溶液型注射剂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吸收迅速难溶性药
7、物使用非水溶剂,稀释后析出沉淀,吸收缓慢,不规则或不完全严重偏离生理pH的溶媒:在组织液的pH下可析出沉淀低渗时药物扩散速度增大;高渗时药物扩散速度减小以油为溶媒的注射剂缓释高分子附加剂使黏度增加可调节吸收速率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2 2)混悬型注射剂)混悬型注射剂注射后药物微粒沉积在注射部位药物被吸收前需经过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药物在组织的溶出是限速过程助悬剂影响药物吸收Iv、ia或ip注射含粒径为0.10.2m固体微粒的水混悬液后,微粒被动靶向,在肝、脾等器官富集油混悬液一般采用im注射,药物的吸收可长达数星期至数月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3 3)乳剂型注射剂)乳剂型
8、注射剂O/W型乳剂(静脉乳)的乳滴粒径大小为1m左右,iv注射后可被动靶向乳剂型注射剂im注射后,药物多通过淋巴系统转运,适用于淋巴造影和淋巴转移的恶性肿瘤治疗长效作用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4 4)微粒型注射剂)微粒型注射剂 主要是微球、脂质体和纳米粒等,这些微粒皮下或肌内注射后,通常具有缓释、长效的作用。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相继问世,它们组成强有力的“四联”治疗方案,使控制结核病流行成为可能。1944年发明的链霉素(streptomycin,SM)是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
9、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细胞外的结核菌有快速杀灭作用,单用SM治疗肺结核23个月就可使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改善,是WHO建议的标准短程治疗结核病方案中的适用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为:治疗强化期成人每日肌内注射0.75 g,巩固期采用间歇疗法,每周3次,每次肌内注射0.75 g。问题:问题:1.应用链霉素治疗结核病时能否用口服给药方式?2.链霉素能否静脉推注?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皮肤给药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皮肤给药常用的剂型有哪些?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
10、转运表皮表皮真皮真皮皮下组织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皮肤附属器角质层角质层透明层透明层颗粒层颗粒层棘层棘层基底层基底层毛发毛发皮脂腺皮脂腺汗腺汗腺1.1.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1.1.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角质层细胞膜不是类脂质双分子结构,而是一种致密的交联的蛋白网状结构,细胞内是大量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的规整排列结构。2.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1)角质层和表皮真皮毛细血管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要途径。角质层细胞间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的双分子层,药物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进行转运。脂溶性越高越易透过皮肤。(2)通过毛
11、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不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大分子药物及离子型药物主要通过该途径吸收。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生理因素生理因素1剂型因素剂型因素2渗透促进剂的应用渗透促进剂的应用3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4超声导入技术的应用超声导入技术的应用5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主要影响因素:个体差异、动物种属、年龄、性别、用药部位、皮肤的状态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 手臂腿部胸部皮肤的水化作用微生物、酶代谢皮肤的首过效应积蓄:药物与角质层中的角蛋白发生结合或吸附角质层受损,吸收增加皮肤病变:硬皮病,老年角化病,吸收降
12、低(一)生理因素(一)生理因素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二)剂型因素(二)剂型因素分子大小:600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大,易透过;太大,积聚于角质层pKa值:分子型易透过1.1.药物理化性质药物理化性质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快,越有利于吸收。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脂质体促透溶解与分散药物的介质的影响:介质与药物的亲和力给药系统的pH值给药系统的表面积:调节给药剂量2.2.给药系统性质给药系统性质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和卵磷脂;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二甲亚砜及二甲基甲酰胺;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
13、物;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及月桂醇;角质保湿与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及吡咯酮类;萜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烯等。(三)透皮吸收促进剂(三)透皮吸收促进剂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四四)离子导入技术离子导入技术 离子导入技术(iontophoresis)是利用电流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一些不解离药物如果能在溶液中形成带电胶体粒子(如吸附或离子胶团增溶)亦可采用这一技术给药。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四四)超声导入技术超声导入技术 超声波可能改变皮肤角质层的结构,使脂质结构重新排列形成空洞;超声波将皮肤附属器作为药物的传递
14、通道。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在离体透皮实验中,将皮肤角质层剥除后,亲水性药物5-氟尿嘧啶的渗透性增加了约40倍,水溶性药物阿糖胞苷的渗透性增加了1300倍,而脂溶性药物正戊醇也增加了23倍。问题:问题:为什么在离体透皮实验中,将皮肤角质层剥除后,药物的渗透性增加了许多倍?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案例案例3-23-2某患者采用雌二醇片剂进行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和预防更年期综合征,每天给药3次,每次口服2 mg,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改用雌二醇贴剂,每三天贴1剂,每剂含雌二醇0.05 mg,疗效与口服给药一致,不良反应消失。问题:问题:1长期口服雌二醇为什么会导致
15、肝功能异常?2改用贴剂后给药剂量大大降低,疗效没有下降,不良反应消失,为什么?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好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易于控制;粘膜不易损伤,易于修复;无首过效应,无胃肠道降解作用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给药特点给药特点局部用药:溶液剂,混悬剂,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全身用药:舌下片,粘附片,贴剂剂型剂型一、口腔粘膜给药一、口腔粘膜给药(一)口腔粘膜的(一)口腔粘膜的结构和生理结构和生理咀嚼粘膜25:硬腭和牙龈表面。高度角质化内衬粘膜60:除舌背部以外的口腔组织表面,未角质化渗透能力强 特性粘膜15:舌背部,具有咀嚼黏膜与内衬黏膜的特性角质化和未角质
16、化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角质化上皮:口腔的保护屏障颊粘膜、舌下粘膜上皮未被角质化,最有利于药物全身吸收;其次是齿龈和硬腭 渗透性:舌下粘膜颊粘膜牙龈,腭粘膜无首过效应,直接由颈内静脉进入心脏吸收途径:被动转运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u口腔黏膜表面有胶状的黏液,覆盖于整个口腔内,与黏膜细胞表面相连。u组成:糖蛋白、水分、酶、电解质、核酸u唾液:pH值为5.8-7.4,代谢酶活性低。u上皮屏障:完整的黏膜上皮是阻止异物、药物和微生物进入深层组织的天然生理屏障。u酶降解屏障:酯酶、糖酶、磷酸酯酶。渗透屏障渗透屏障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二(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影响口腔粘膜
17、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生理因素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吸收速度介于皮肤与小肠黏膜之间。复层扁平细胞是药物跨口腔黏膜吸收的主要屏障舌下颊牙龈腭药物吸收以扩散为主,脂溶性药物较易吸收对药物的味觉要求较高:制剂应矫味唾液的冲洗作用:使舌下片剂保留时间很短(二(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剂型因素剂型因素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口腔黏膜的渗透能力遵循pH分配学说受脂溶性、解 离度、分子量的影响。舌下给药制剂药物渗透能力强,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但易受唾液冲洗作用影响大。主要适用于溶出迅速、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如脂溶性药物,可以为片剂、喷雾剂等颊膜吸收较舌下慢,药物停留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年生物药剂学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2016 生物 药剂学 第三 口服 吸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