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纳米SiO2 改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碳纤维-纳米SiO2 改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纤维-纳米SiO2 改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CF/纳米 SiO2改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FRP/CM2012.No.2CF/纳米 SiO2改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耿立艳1,张辰威2,刘文博1,鞠春华1(1.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哈尔滨150080)摘要:本文以纳米 SiO2改性树脂作为树脂基体,以连续碳纤维作为增强体制备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 SiO2掺入树脂中百分含量对树脂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界面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树脂基体与增强体纤维浸润性、微脱粘、层间剪切强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纳米 SiO2含量的增加,常温下,基体
2、树脂和增强体纤维浸润性能下降,单丝纤维与树脂微球的界面剪切强度和复合材料单向板层间剪切强度在某一含量范围均有所提高。关键词:界面;纳米 SiO2;复合材料;树脂中图分类号:TB332;TQ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0999(2012)02 0060 04收稿日期:2011-05-23本文作者还有王荣国。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作者简介:耿立艳(1986-),女,硕士,主要从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树脂改性研究。复合材料是由基体、增强体和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界面组成的,界面是作为基体和增强体的过渡部分,起到了承载和传递载荷的作用,是复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界面结合强度对复
3、合材料力学性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2。已经形成的界面理论有化学键理论、浸润吸附理论、扩散理论、电子静电理论、弱边界层理论、机械啮合理论、变形层理论等3 5。对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很多6 10,较为成熟的界面研究方法有界面的粘结强度测试、界面的结构分析和界面形貌表征,测试手段有润湿性能测试、微脱粘测试、单纤维拔出法、单纤维顶出法、临界长度测量法、X 射线光电子能谱(SPX)、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目前对复合材料界面的优化主要是对增强体碳纤维表面改性。偶联剂对碳纤维表面涂覆是依据化学键理论对复合材料界面优化发展起来的方法,碳纤维表面接枝使碳纤维表面粗糙度加强是依据机械啮合理论。由
4、于纳米颗粒有很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使得纳米填料比普通的填料具有更优异的填料效果。目前对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11 14 主要有纳米颗粒在树脂中均匀性分散技术;纳米颗粒尺寸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不同纳米颗粒对复合材料功能化的影响。关于纳米改性树脂基体与纤维制备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很少。本文研究纳米 SiO2改性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得出纳米改性树脂基体及纳米在基体中的含量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为制备高性能纳米改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做铺垫。1实验部分(1)原材料本实验室自研制的多元树脂体系;纳米 SiO2(大连路明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丙酮,工业纯(天津化学试剂一厂);碳纤维 T700,K12(日
5、本东丽公司)。(2)实验用主要设备MODEL HM410 型复合材料界面性能评价装置(日本东荣产业株式会社);DCT21 动态接触角测量仪(德国);CSS-88100 电子万能试验机(长春拉伸试验机研究所);KQ-200VDV 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250 真空烘箱(上海富斯特真空泵有限公司)。(3)纳米 SiO2改性树脂体系的制备将纳米 SiO2加入到含有硅烷偶联剂的丙酮溶剂中,将定量的纳米 SiO2和溶剂一起加入多元环氧树脂体系中,溶剂的含量为 14%,采用超声分散的方法将纳米 SiO2均匀分散于树脂基体中15。(4)树脂与碳纤维的润湿实验将碳纤维放入 100的烘箱中烘干
6、,剪成 50mm长的小段,任意抽取 4 根单丝粘接固定在夹具上,4062012 年 3 月玻 璃 钢/复 合 材 料FRP/CM2012.No.2根纤维单丝必须互相平行且垂直于夹具,以保证每根纤维均垂直进入液体胶液,相邻碳纤维单丝之间的距离为 10mm。切去碳纤维多余部分,使其露出的长度尽量相等,大约为 8mm 左右。测量上限为0.08mg,单丝插入液面深度为 5mm,表面浸润速度为 0.1mg/s,前进和后退浸润速度均为 0.008mm/s。(5)微脱粘实验将配置好的树脂胶液固化在单丝碳纤维上,在单丝纤维上形成 50 150m 包埋长度的小树脂球,实验在 120 倍显微镜下选用适当包埋长度的
7、树脂球,以 0.1mm/min 的速度均匀自动加载,得到界面脱粘载荷,进而得到树脂和纤维的界面强度。(6)层间剪切测试复合材料单向层合板层间剪切强度按标准GB3357-82 进行测试。2结果与讨论2.1浸润实验在 25下,纳米 SiO2改性多元环氧树脂体系与碳纤维 T700 浸润性能的测试,结果如表 1 所示。表 1接触角测试结果Table 1Testing result of contact angle纳米 SiO2/%0135表面张力/mN m139 8039 0932344399接触角/737591 8478 951053根据润湿理论 Young 方程,界面接触角 达到润湿标准为:90,
8、润湿;90,不润湿;=0,完全润湿;=180,完全不润湿。除了树脂和纤维自身的性能外,对树脂和纤维浸润性能有影响的还有溶剂的含量和试验温度。在保证溶剂量和试验温度的前提下,研究了体系中纳米 SiO2掺杂量对界面润湿的影响。结果显示,纳米 SiO2含量为 0%和 3%时,树脂体系与碳纤维 T700 的接触角小于 90,而含量为1%和 5%时,纳米 SiO2改性树脂与碳纤维的接触角大于90,说明在常温25下,1%和5%含量的纳米SiO2改性树脂与碳纤维在常温下浸润不佳。2.2微脱粘测试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测试的结果如图 1所示。图 1单丝树脂微滴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测试结果Fig.1IFSS te
9、sting results of single fiber droplet composite由浸润实验可知,1%和 5%纳米 SiO2改性树脂与碳纤维在常温下浸润不佳。在单丝复合材料固化成型过程前,在保证体系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节环境温度来达到树脂与纤维润湿效果,实验中是在85保持 30min。复合材料微脱粘测试的结果显示,随着纳米 SiO2含量的增加,界面剪切强度先增加后减小,纳米 SiO2含量在 1%时界面剪切强度达到最大,纯树脂体系的界面剪切强度为 71.13MPa,1%纳米改性的界面剪切强度为 81.20MPa,界面强度提高 14%。图 2单丝纤维树脂微滴复合材料 SEM 图Fig.
10、2Section SEM micrographs single fiber droplet composite图 2 为 1%纳米 SiO2改性环氧树脂与碳纤维T700 的微脱粘扫描图,可以看到碳纤维上包裹了一层树脂,说明树脂与碳纤维浸润良好,而常温 25时1%纳米 SiO2改性树脂与纤维的接触角为91.84,如表 1 所示浸润性不佳。固化开始前在 85 下,30min 可达浸润的效果,这可以由图 2 微脱粘树脂与碳纤维 SEM 图得到证明,与界面剪切强度测试结果(图 1 测试结果)相吻合。162012 年第 2 期CF/纳米 SiO2改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FRP/CM2012.No.2
11、图 3复合材料单向板固化制度Fig.3The curing process of the composite laminate2.3层间剪切强度测试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测试的结果如图 4所示。图 4复合材料单向板层间剪切强度测试结果Fig.4Interlaminar shearing test result of composite laminate复合材料单向板层间剪切强度测试结果显示,纳米 SiO2含量在 1%时,层间剪切强度略有提高(0.3%),从 96.25MPa 提高到 96.57MPa,提高不明显。层间剪切强度的结果和微脱粘的结果趋势相同,强度提高程度不同。表 2界面粘结强度测试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碳纤维-纳米SiO2 改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 碳纤维 纳米 SiO2 改性 树脂 复合材料 界面 性能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