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制备工艺综述.pdf
《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制备工艺综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制备工艺综述.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收稿日期:2 0 0 8-0 5-2 6.作者简介:郭杏元(1 9 7 6-),女,湖南省衡山县人,博士,从事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1 4卷第3期2 0 0 8年9月真空与低温V a c u u m&C r y o g e n i c sC I G S 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制备工艺综述郭杏元1,2,许生1,曾鹏举2,范垂祯1(1.深圳豪威真空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 1 8 0 5 7;2.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广东深圳5 1 8 0 6 0)摘要:C I G S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高光吸收系数、高转化效率、高稳定性等优点,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小样品最高转
2、化效率已达1 9.9%,可与多晶硅电池的转化效率(2 0.3%)媲美;其大面积电池组件转化效率一般在1 0%1 5%范围内,根据各膜层材料组分及制备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综述了C I G S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的各种制备工艺及其产业化进程。关键词:C I G S;太阳能电池;薄膜;综述中图分类号:O 4 8 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6-7 0 8 6(2 0 0 8)0 3-0 1 2 5-0 9R E V I E W O NF A B R I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T H EA B S O R B E RL A Y E RO FT H E
3、C I G ST H I N-F I L M S O L A RC E L LG U OX i n g-y u a n1,2,X US h e n g1,Z E N GP e n g-j u2,F A NC h u i-z h e n1(1.S h e n z h e nH i v a c V a c u u mP h o t o-E l e c t r o n i c s C o.L t d.,G u a n g d o n g,S h e n z h e n5 1 8 0 5 7,C h i n a;2.I n s t i t u t e o f O p t o e l e c t r o
4、 n i c s,S h e n z h e nU n i v e r s i t y,S h e n z h e n,5 1 8 0 6 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C I G St h i n-f i l m s o l a rc e l lp r o m i s e sab r i g h tf u t u r et ot h eP V m a r k e td u et oi t sh i g ho p t i c a la b s o r p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h i g hc o n v e r s i o ne
5、f f i c i e n c y,a n dh i g hs t a b i l i t y.T h ee f f i c i e n c yo f s m a l l-a r e aC I G St h i n-f i l ms o l a r c e l l i s u pt o1 9.9%n o w,w h i c hi s c o m p a r a b l et ot h ee f f i c i e n c yo f m u l t i c r y s t a l l i n es i l i c o ns o l a r c e l l(2 0.3%).T h ee f f i
6、 c i e n c yo f l a r g e-a r e a C I G St h i n-f i l ms o l a r i s i nt h e r a n g e o f 1 0%1 5%,w h i c hv a r i e s w i t ht h e c o m p o n e n t s o f e a c hl a y e r a n di t s f a b r i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T h i sp a p e rr e v i e w st h ef a b r i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 e so ft
7、h ea b s o r b e rl a y e ro ft h eC I G St h i n-f i l m s o l a rc e l la n d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s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K e yw o r d s:C I G S;s o l a r c e l l;t h i nf i l m;r e v i e w1引言作为洁净能源的太阳能电池近年来迅速发展,每年的装机容量以2 5%3 0%的增长速率从1 9 9 9年的1 8 0 M W左右发展到2 0 0 6年的1 7 4 4M W
8、(其中硅太阳能电池占8 5%以上),2 0 0 6年到2 0 0 7年达到2 8 2 6M W,估计全球太阳能发电产业规模将从2 0 0 3年的4 7亿美元大幅增长为2 0 1 3年3 0 8亿美元。薄膜太阳能电池因具有成本低、可大规模生产、并易于集成等优点将成为未来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方向。其中铜铟镓硒(C I G S,C u(I nxG a1-x)S e2)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高光吸收系数、高转化效率、可调的禁带宽度、高稳定性、较强的抗辐射能力等优点,被认为是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主要材料(第一代单晶硅,第二代多晶硅、非晶硅),并已有产品进入太阳能电池市场。小样品C I G 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最高转化
9、效率2 0 0 8年3月刷新为1 9.9%1,由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采1 2 5真空与低温第1 4卷第3期用三步蒸发法制备。大面积电池组件转化效率及产量根据各公司制备工艺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在1 0%1 5%范围内。2 0 0 4年,各公司C I G S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如下:S h e l l S o l a r为2M W;G l o b a l S o l a r为0.5M W;W r t z S o l a r为1.3M W 2。2 0 0 5年,德国W r t z S o l a r宣布新建另一座C I G S生产基地,其产能将为1 5M W。2 0 0 6年,日本S h o w aS
10、 h e l l S e k i y u宣布新建C I G S工厂,计划于2 0 0 7年初期投产,产能估计为2 0M W 2,2 0 0 8年3月将增设规模可达6 0M W的第二工厂,并于2 0 0 9年上半年开始运行 3。2 0 0 5年底日本本田宣布涉足太阳能电池市场,2 0 0 6年1 2月1日成立了C I G S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和销售子公司H o n d aS o l t e c。H o n d a S o l t e c于2 0 0 7年秋天实现年产2 7.5M W的批量生产,并向日本全国销售 3。美国N a n o s o l a r宣布于2 0 0 8年初建厂投产,产能
11、4 3 0M W,超过美国所有其他种类太阳能电池的功率总和。图1总结了各公司C I G S产能的快速发展情况。虽然国外C I G S薄膜太阳能电池已经迈入了商业生产阶段,但我国的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南开大学光电子研究所C I G S课题组c m2级玻璃衬底的C I G S薄膜太阳电池转换效率为1 3%以上,柔性不锈钢衬底上的转换效率也超过9%,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还是落后于欧美及日本的研究水平。生产高效C I G S电池的难点主要在于:1)C I G S电池多层薄膜的制备技术,及薄膜厚度和掺杂的均匀控制;2)高质量多晶薄膜的制备,产生粒径大于1 m致密的C I G S薄膜;3)大面积生产的稳
12、定性。作者将重点综述目前工业上常用的C I G S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特别是吸收层的制备工艺。2 C I G S薄膜太阳能电池如图2所示,C I G S薄膜太阳能电池是多层膜结构组件,其主要结构有:基底(通常是玻璃)、背电极(通常是M o)、吸收层(p-C I G S)、缓冲层(通常是n-C d S)、透明导电层(通常是本征Z n O及A l掺杂Z n O双层结构)、上电极(通常为N i/A l)、减反射层(通常是M g F2,不一定要有)。各层膜的结构与特性都将影响C I G S电池的性能。除了玻璃基底外,柔性的不锈钢、聚合物(如:P E T)以及其他金属薄片都可用来作基底,并可与卷绕技
13、术相结合大规模制备质量轻、可弯曲的电池。目前的热门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吸收层制备工艺开发;替代缓冲层的研发(Z n O、Z n S、Z n I nxS ey、I n(O H)xSy、I n(O H)3、I n2S e3等都可用来替代毒性的C d S作为缓冲层 4);太阳能电池用透明导电膜(T C O)研发 5 等。2.1 C I G S吸收层成分铜铟硒(C u I n S e2,简称C I S)是直接能隙半导体,如表1所列,常温下铜铟硒能隙EG=1.0e V;铜镓硒(C u G a S e2,简称C G S)能隙EG=1.7e V,铜铟硫(C u I n S2)能隙EG=1.5e V,铜铝硒(
14、C u A l S e2)能隙EG=2.7e V 6,因此将C u I n S e2与C u G a S e2、C u I n S2、C u A l S e2等复合可调节C I S化合物的禁带宽度,使之接近理想的能隙(1.4e V)。D e l a w a r e采用P V D的方法制备了1 6.9%(目前最高)的C I A S(C u(I n,A l)S e2)薄膜太阳能电池,其中A l/A l+I n原子分数比小于3 0%,EG=1.1 5e V 7。表1 I-I I I-V I2族半导体化合物的禁带宽度 6 C I S等其他黄铜矿结构能容忍较大的化学计量比偏差,其最大的优点是多晶C I
15、S具有与其单晶相类似的电学特性,因此C I S基太阳能电池对杂质、粒径以及晶体缺陷不如其他电池那么敏感 8。与I I-V I族化合物1 2 6郭杏元等:C I G S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制备工艺综述不一样的是C I S可以通过引入本征缺陷制备低阻的n型或p型半导体。M i g l i o r a t o等和N o u f i等研究发现贫铜或者在高S e气压下热处理可制备p型样品,相反富铜或者在低S e气压下热处理可制备n型样品 8,因此通过调节化学计量比可以制备C I S的同质p-n结,也可以与其他材料形成异质结。目前所使用的C I G S太阳能电池基本上是p型C I G S与n型C d S形
16、成异质结构成,且p型C I G S通过贫铜来实现。H a n等 9 发现等化学计量比的C I G S光学、电学性能与贫铜C I G S有较大的区别,贫铜C I G S禁带宽度较之于等化学计量比的C I G S大,由于C u-3 d与S e-4 p之间的排斥作用减弱。试验证明,C u/I n+G a最好控制在0.9 0左右(0.8 8 0.9 2)9。掺杂G a可提高禁带宽度,增加开路电压(Vo c)1 0。G a对于C u I n S e2薄膜禁带宽度EG的影响满足以下公式 1 1 E e V=1.0 2+0.6 7 x+b x(x-1)式中x为G a/I n+G a的原子分数比;b为光学弓形
17、系数(o p t i c a l b o w i n g c o e f f i c i e n t),在0.1 1到0.2 4之间。开路电压与禁带宽度基本成线性关系 2,1 2。研究发现随着掺G a量从0到0.3 4,转化效率提高,进一步增加G a的量,转化效率反而下降。此外,掺G a可提高薄膜的黏附力,但同时也会降低短路电流(Js c)和填充因子(F F),因此掺杂G a量需要优化,试验证明G a/I n+G a 0.3比较合适。掺杂少量的钠也可以改善C I G S薄膜的形貌及导电性能,因此钠钙玻璃常常用来作C I G S电池的基板,玻璃中的钠可以通过M o电极扩散到C I G S吸收层从
18、而改善C I G S性能。少量钠掺杂有利于硒化并诱发缺陷的分布,提高薄膜的p型导电性;过量的钠掺杂会降低转化效率,因为形成N a I n(S e,S)2相,增大阻抗 2;合适的钠掺杂在0.1%原子分数量级 1 3。此外,钠的掺杂将可能使得C I G S晶界易于氧化和钝化,而且表面含钠的薄膜更易于氧化,因此对C I G S的长期稳定性来说可能不利 2,1 3。2.2 C I G S吸收层制备工艺在C I G 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过程中,吸收层的制备工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但与降低生产成本息息相关,而且与转化效率、能否大规模生产等产业化中的问题密不可分。目前C I G 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主要研
19、发生产商为:G l o b a l S o l a r E n e r g y(G S E),U S A;H o n d a E n g i n e e r i n g,J P;S h e l l S o l a r i n d u s t r i e s(S S I),U S A;W r t zS o l a r,G e r m a n y;E n e r g yP h o t o v o l t a i c s,U S A;N a n o s o l a r,U S A;M i a s o l e,U S A;N a t i o n a l r e n e w a b l ee n e r
20、 g yl a b o r a t o r y(N R E L),U S A等。他们所采用的工艺各有不同,基本上可分为:反应溅射、混和溅射、共蒸发、溅射硒化、全溅射、电沉积、丝网印刷。表2总结了不同工艺制备的C I G S太阳能电池及模块的最高转化效率及部分零售价。表2几种不同工艺制备的C I G S薄膜太阳能电池及模块的最高转化效率及零售价2.2.1反应溅射与混合溅射(R e a c t i v es p u t t e r i n g&H y b r i ds p u t t e r i n g)反应溅射(r e a c t i v e s p u t t e r i n g)是在A r-
21、H2S e气氛下溅射C u、I n等;混合溅射(h y b r i ds p u t t e r i n g,即溅射与蒸发混合)是在蒸发S e(或I n)源的同时溅射C u(或I n)等。反应溅射与混合溅射的最大优点是成膜速率高,可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同时金属元素靶材价格相对低,传热性更好,更易于控制 2 9 3 2。反应溅射的缺点有三:其一,溅射靶材表面硒化问题。H2S e源进入等离子放电区时,电子碰撞产生S e H、S e这样的具有高反应活性的基团,这些基团入射到靶材表面,会在靶材表面形成硒化物,从而改变溅射效1 2 7真空与低温第1 4卷第3期率、溅射成分等。美国I l l i n o
22、 i s大学2 0世纪8 0年代就开始用反应溅射来制备C u I n S e2,T h o r n t o n 3 3 等研究了C u、I n靶材在A r-H2S e气氛下溅射时靶材表面生成物的成分,以及这些生成物对溅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铜靶表面的生成物类似化合物C u S e;铟靶表面的生成物很薄,无法检测。其二,高温I n沉积问题。由于I n的熔点比较低(1 5 6.6),当基片温度比较高时(如4 0 0)I n沉积比较困难。其三,安全问题。因为溅射腔要通入H2S e(剧毒),然后还要抽出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大量H2(易燃易爆)(C u+I n+2 H2S e C u I n S e2+2
23、H2),因此混和溅射开始被应用于C u I n S e2的制备。混合溅射用的硒源是蒸发元素S e,避免了H2S e与H2的安全问题。溅射金属原子流量与各自靶材的溅射电流呈线性关系,基板处的硒流量与蒸发源温度成指数关系变化 3 0,3 3。与反应溅射一样,传统的混合溅射也存在靶材表面硒化的问题。为了避免硒对金属靶材的影响,N R E L对溅射系统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3 4:(1)改善溅射腔体:(a)在溅射枪(s p u t t e r g u n)上安装一个延长的接地护罩,扩大暗区范围(d a r ks p a c er e g i o n);(b)在每个靶材上方分别安装挡板(s
24、h u t t e r),形成靶材与硒蒸气的物理隔离;(c)在靶材上方设置工作气体(如A r)进气口。当靶材工作的时候,延长的护罩及靶材上方的进气会在靶材附近形成一个等离子区域,阻止硒蒸气进入到靶材,有效地避免硒对靶材的影响。(2)优化源的空间方位组合:研究发现,将硒源以一定的角度放置于靠近基板的位置,而其他的金属溅射靶位于其下,可以把大部分硒蒸汽局限在靠近基底的范围内,而不是充满整个溅射腔体。如果大面积硒的均匀分布没有问题,将溅射腔的抽气口放在腔体上方,可以将硒蒸汽保持在溅射腔的上半部分,减少硒对靶材的污染。(3)有了上述措施,不管在靶材处于工作状态或不工作状态基本上没有发现硒污染问题。第三
25、种措施主要是对I n源的特殊保护。由于I n的熔点很低,必须采取有效的冷却措施,因此特制一铜杯,并把I n放到铜杯里,在真空下加热到熔点以上的温度,1 0m i n后慢慢冷却到室温。这样得到的I n靶比较致密,更重要的是更多的I n能与冷却铜接触,从而提高冷却效率。美国E n e r g y P h o t o v o l t a i c s公司(E P V)采用一种三步混和溅射的工艺制备C I G S太阳能电池。其主要思路是溅射C u,并利用线性热源蒸发I n、G a、S e(具体工艺没有披露)。应用该法E P V制备了转化效率为1 4.1%、吸收层厚度仅为1.3 m(传统为2.5 m)的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IGS 薄膜 太阳能电池 吸收 制备 工艺 综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