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报告集合15篇19697.pdf
《生物实验报告集合15篇1969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实验报告集合15篇19697.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34 页 生物实验报告集合 15 篇 生物实验报告 1 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水、载玻片、针、盖玻片、吸水纸、纱布。实验步骤:(一)制做临时装片。(1)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2)用液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3)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4)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5)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经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4)在盖玻片的翼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二)安装
2、临时装片: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直到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为止实验图像:200 倍 800 倍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有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质出现。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教案 1、学习要求:1.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2.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2、材料用具: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3、实验方法和步骤:第 2 页 共 34 页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2.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3.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轻刮几下放在生理盐水中。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
3、,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将盖玻片缓缓放平盖在水滴。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几滴稀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总结步骤:擦-滴-取-盖-染-吸五、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标一颗花生种子含有多少能量?实验器材或药品 水 实验探究过程 现象 分析及结论 1、在锥形瓶中装 30ml 水 实验前水温:2、把花生固定在解剖 20、20、24 针上 试验后水温:3、在酒精灯上点燃花 73、78、68 4.2J 生并尽快把花生放到锥 温差:某 51 某 4.2=6300J 形瓶下面 53、58、44、待花生完全烧完后,平均值:51.666 一
4、颗花生种子约含有 6300J 实验结的能量论 四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 第 3 页 共 34 页 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
5、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 37的常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 2ml 清水。另一个对
6、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 A、B、C 三小块。将 A 块和 B 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 块不做任何处理。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 1 分钟之后,用 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3.取 3 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
7、理:将 A 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 2ml 唾液并震荡试管;将 B 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 2ml 清水并震荡试管;将 C 馒头放入(3)号试管,第 4 页 共 34 页 不震荡。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 37左右的温水中。4.5-10 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 2 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四: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可见,(1)号试管中没有变成蓝色;(2)号试管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分变成蓝色。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1)号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没有变成蓝色,说明试管中已经没有淀粉,淀粉被唾液中
8、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麦芽糖没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所以滴入碘液后不变蓝。(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和馒头碎屑,水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因此,滴入碘液后,馒头碎屑中淀粉遇碘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只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与唾液的接触不充分,只有部分淀粉被分解。由此,得出结论:说明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因为上述活动模拟了消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1)号试管中的馒头接触到了足量的唾液,并被消化。生物实验报告 2 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目的: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3、
9、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各有什么不同。实验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实验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实验过程:第 5 页 共 34 页 一、导入课题 出示洋葱。问: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用显微镜来观察能看到些什么呢?(板书课题)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讲解并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方法与步骤。(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小刀在洋葱鳞叶片内壁划一个“井”字,用镊子取下“井”中洋葱内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
10、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如水不足,可沿盖玻片边缘滴加;若水分过多,可用吸水纸吸掉;(4)从盖玻片的一边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在盖玻片的另一边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5)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做成可进行观察。2、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制玻片标本(最好制三份装片,便于下面的对比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在科学记录本上。2、再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到科学记录本上。3、学生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到什么?它们有何不同?4、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
11、出示显微镜,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简介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每 5 人一组操作熟悉显微镜。(2)、各组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师操作演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生一步步跟着操作。)(3)、学生观察、记录、描画洋葱表皮细胞。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实验组长监督组员操作是否规范,要求每个人都要操作、都要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交流。组长将大家在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第 6 页 共 34 页 5、全班交流在显微镜下的发现。(1)各组推荐发言代表谈自己的发现。(2)各组将所画的观察结果向全班展示。(3)交流讨论评价。6、师小结:我们发现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更
12、清楚。我们发现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的,而且大多呈长方形,外为细胞壁,内为无色细胞质和细胞核。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就是洋葱的细胞。(师一边描述一边画洋葱细胞简图)四、实验结束。回收实验器材,整理实验桌。生物实验报告 3 实验:练 习 使 用 显 微 镜 目的要求: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材料用具:显微镜、e 字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和步骤:一、对照图示认识显微镜,识别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
13、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 7 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 2 厘米的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 第 7 页 共 34 页 的视野。3、放置玻片标本 4、观察(先低后高)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 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
14、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5、收放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头。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1 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思考回答:1、在进行低倍镜观察时,使镜筒下降至接近玻片的过程中,眼睛应注视什么地方?为什么?2、光线较暗时,应选用反光镜的平面还是凹面?3、怎样计算出视眼中的图像的放大倍数?4、若视眼中“e”位于
15、左上方,怎样操作才能将其移到视眼中央?生物实验报告 4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第 8 页 共 34 页 二、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三、材料用具 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 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 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 3%的蔗糖
16、溶液、斐林试剂 四、实验过程 (见书47)五、讨论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为什么?.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 60左右(低于 50或高于 75)?3.如果 2 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生物实验报告 5 一、实验目的:1、掌握显示细胞中过氧化物酶反应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3、掌握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1、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许多胺类氧化为有色化合物,用联苯胺处理标本,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联苯胺氧化为蓝色的联苯胺蓝,进而变为棕色产物,因而可以根据颜色反应来判定过氧化物酶的有无或多少。中间产物蓝色
17、联苯胺是不稳定的,无需酶的参加即可氧化为棕色化合物。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它是一个主动的、高度有序的,基因控制的,一系列酶参与的过程。第 9 页 共 34 页 3、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根据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进行显微观察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直观、可靠的方法。三、实验步骤: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 1、在载片上滴一滴 PBS 缓冲液;2、取骨髓细胞:用断颈法处死小鼠,立即剪取后肢,去除肌肉,剥出后肢股骨,剪开股骨一端
18、,用牙签尖的一端插入剪开的小孔中,抠取少许骨髓细胞置滴有 PBS 的载片上;3、涂片:用另一玻片将骨髓细胞沿一个方向涂布推开,室温晾干;4、媒染:在涂片上滴 0.5硫酸铜液,以盖满涂片为宜,处理 30 秒-1 分钟。5、倾去硫酸铜液,直接滴入联苯胺混合液反应 6 分钟(以盖满涂片为宜)6、清水冲洗,番红复染 2min。7、镜检:清水冲洗,室温晾干,先低倍镜下观察,后换高倍镜下观察(油镜 100 某)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与观察吉姆萨染色: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3、95%乙醇固定 5min 4、PBS 缓冲液洗 2 次 5、吉姆萨染色液染色 5min6
19、、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 7、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吖啶橙染色: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 3、甲醇:冰醋酸(3:1)固定 5min4、PBS 缓冲液洗 2 次每次 1min 5、0.01%吖啶橙染色液在避光环境下染色 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 6、选用蓝光激发滤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四、结果与分析:1、根据随机选择的几个视野的统计,该样品的细胞凋亡率=227/506 某 第 10 页 共 34 页 100=44.9 Hela 细胞凋亡过程中核染色质的形态变化(吖啶橙染色)五、思考题:1、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细胞凋亡是一个受基因调控、众多细胞膜受体和
20、胞浆蛋白参与的细胞主动自杀过程,其触发因素多种多样,包括细胞内诱导因子和抑制因子对细胞凋亡的调控。2、细胞凋亡的特征 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3、研究细胞凋亡的方法 定性的研究方法: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脉冲场倒转琼脂糖凝胶电泳、形态学观察(普通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荧光显微镜)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方法:各种流式细胞仪方法、原位末端标记法、ELISA定量琼脂糖凝胶电泳。生物实验报告 6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二、实验原理 1.还
21、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 0.1 g/mL 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 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 沉淀。Cu(OH)2 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 沉淀,而葡 第 11 页 共 34 页 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22、: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 0.1 g/mL 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 0.01 g/mL(B)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 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3、3.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染成橘黄色,被苏丹染成红色 三、实验过程(见书 P18)四、实验用品(见书 P18)五、注意 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 A,再加双缩脲 B 六、讨论 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生物实验报告 7
24、一、实验名称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二、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第 12 页 共 34 页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三、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四、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
25、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五、实验过程(见书 p30)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六、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生物实验报告 8 实验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目的要求: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第 1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实验 报告 集合 15 1969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