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技术与系统10448.pdf
《现代通信技术与系统1044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通信技术与系统10448.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23 现代通信技术与系统 陆 韬 编著 注:本教材已由 XX 大学出版 所有,翻录必究 二 O O 八 年 七 月 202/23 XX 大学 第 9 章有线通信综合接入网技术 宽带互联网的组网结构分为“用户接入网”和“城域骨干网+长途广域网”两部分;宽带接入网是使用最广泛,发展技术较快的重要通信技术,代表着通信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本章叙述了宽带互联接入网的主流组网技术和发展的新标准,共分为四个部分:第 1 节概述了通信宽带互联网组网概念与国际规 X;第 2 节简述了通信宽带铜线接入技术;第 3 节简述了通信网宽带光纤接入技术;第 4 节简述了用户综合通信网组网技术;其中第 2-4 节均
2、为最新通信接入网技术的技术发展成果;整章内容构成了通信接入网络的基础理论要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9-1 宽带互联网组网技术概论 9-1-1 通信接入网概论 1.通信接入网概论 根据ITU-T建议G.902的定义:通信接入网(AN)是由通信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通信业务传输设施所组成的,该设施受到通信运营商(电信公司)的监控、配置和管理。它主要包括用户终端设备、用户线传输系统和通信业务节点接口设备等三大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将用户的各种通信业务信息汇聚传送至电信公司的通信系统(如节点机房等)。我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1990 年之后)开始,大量采用全塑铜芯
3、双绞线市内通信电缆,敷设于通信用户与电信局(交接箱、节点机房等)之间,形成了庞大的通信电缆(属于“一类双绞线”)接入网的特点;目前城市通信机房一般分为“交换传输中心机房(监控中心)”和“小区节点机房(无人职守)”两大类,每个中心机房统一监管若干个小区节点机房,通过(单模)光纤传输系统,疏导其通信业务量;每个小区节点机房则汇聚其自然地域 X 围内的所有通信用户,一般每个小区节点机房的用户区域半径在 2.5Km 以内,最大不超过 5.0Km,用户总数一般不超过 1.5 万户。接入技术可以分为有线接入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两大类,目前向用户提供宽带业务的主要有基于铜线的 ADSL 技术、光纤接入(EPO
4、N、GPON)技术、基于 HFC 的 Cable Modem 及宽带无线等接入方式,而 ADSL 和光纤两种接入方式占了 95%以上的市场份额。本章主要介绍有线通信接入技术。2接入网的定义 根据 ITU-T 建议 G.902 的定义:接入网(AN)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所组成的电信承载系统,并可通过标准管理(Q3)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它通常包含用户线传输系统、复用设备、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和用户网络接口设备。其主要的作用包括复用和传输功能,但一般不包括交换功能,并且独立于交换机。另外接入网对用户信令是透明的,不做处理,接入网(AN)Q3UNI业务节点
5、(SN)SNIQ3TMN203/23 相应的信令处理由 SN 完成。图 9.1 接入网的系统组成示意图 ITU-T 接入网的主要设计目标如下:(1)支持各类综合电信业务的接入。将接入网从具体的业务网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于具体业务网的基础接入平台,以支持、宽带、IPTV 等各类电信业务接入,有利于降低接入网的建设成本。(2)开放、标准化 SNI 接口。将接入网与本地交换设备之间的接口,即 SNI 接口由专用接口定义为标准化的开放接口,这样 AN 设备和交换设备就可以由不同的厂商提供,为大量企业参与接入设备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技术保证,有利于设备价格的下降。(3)独立于 SN 的网络管理系统。该网
6、管系统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连接 TMN,由 TMN 实施对接入网的操作、维护和管理。以上对接入网的定义,既包括了窄带接入网又包括了宽带接入网。通常宽带与窄带的划分标准是用户网络接口上的速率,即将以分组交换方式为基础,把用户网络接口上的最大接入速率超过 2 Mb/s的用户接入系统称为宽带接入,对最小接入速率则没有限制;窄带接入系统是基于传统的 64 kb/s 的电路交换方式发展而来的,对基于 IP 的高速数据业务支持能力较差。3接入网的 X 围定界 接入网覆盖的 X 围由三个接口界定,如图 9.1 所示。网络侧经 SNI 与业务节点(SN)相连,CPE 可以是简单的一个终端,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局域网
7、或其他任意的用户专用网。TMN 侧可通过标准管理接口 Q3 对接入网设备进行配置和管理。其中 SN 是提供业务的实体,比如 SN 可以是本地交换机、IP 路由器、租用线业务节点或特定配置的视频点播(VOD)等。接入网允许与多个 SN 相连,既可以接入多个支持不同业务的 SN,也可以接入支持相同业务的多个 SN。图 9.2 接入网的一般物理结构示意图 4接入网的一般物理结构 接入网从物理上可分为馈线段、配线段和引入线段,图 9.2 为接入网的一般物理结构。连接业务节点和局端设备之间的部分称为馈线段,接入网的局端设备可以放在机房内,即和业务节点放在一起,也可以放在机房外,如某个小区中心、马路边或写
8、字楼内。如果局端设备与业务节点放在一起,则局端设备一般通过电接口与业务节点直连;如果局端设备没有与业务节点放在一起,则馈线段一般采用有源光接入技术,如 SDH、PDH 等。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是环型或星型。连接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之间的部分称为配线段,远端设备一般放在马路边、小区中心、大楼内、用户办公室或用户家中,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之间可采用无源光纤、无线或铜线方式传输。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是星型或树型。引入线部分的传输媒介一般为铜线或无线。9-1-2 主要功能和协议参考模型 1 接入网的功能模型 局端设备馈线段业务节点SNI配线段远端设备引入线UNI204/23 接入网的功能结构分为五个基本功能组:用
9、户口功能(UPF)、业务口功能(SPF)、核心功能(CF)、传送功能(TF)和接入网系统管理功能(AN-SMF),其结构如图 9.3 所示。图 9.3 接入网的功能结构示意图(1)用户口功能用户口功能的主要作用是将特定 UNI 的要求与核心功能和管理功能相适配,它完成的主要功能有:终结 UNI 功能、A/D 转换和信令转换、UNI 的激活与去激活、UNI 承载通路/承载能力的处理、UNI 的测试。(2)业务口功能 业务口功能的主要作用是将特定 SNI 规定的要求与公用承载通路相适配以便核心功能处理,也负责选择有关的信息以便在 AN-SMF 中进行处理,主要功能有:终结 SNI 功能、将承载通路
10、的需要和即时的管理及操作需要映射进核心的功能、对特定的 SNI 所需的协议进行协议映射,以及 SNI 的测试。(3)核心功能核心功能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将个别用户承载通路或业务口承载通路的要求与公用传送承载通路相适配。核心功能可以在接入网内分配,具体包括:接入承载通路的处理、承载通路集中、信令和分组信息的复用、ATM 传送承载通路的仿真及管理和控制。(4)传送功能 传送功能的主要作用是为接入网中不同地点之间公用承载通路的传送提供通道,也为所用传输媒介提供媒介适配功能,主要功能有:复用功能、交叉连接功能、管理功能、物理媒介功能等。(5)接入网系统管理功能接入网系统管理功能的主要作用是协调接入网内 U
11、PF、SPF、CF 和 TF 的指配、操作和维护,也负责协调用户终端(经 UNI)和业务节点(经 SNI)的操作功能,主要功能有:配置和控制功能、指配协调功能、故障监测和指示功能、用户信息和性能数据收集功能、安全控制功能、资源管理功能、对 UPF 和 SN 协调的即时管理和操作功能。2接入网的参考模型 接入网的功能结构实际是以 ITU-T G.803 建议的分层模型为基础的,而分层模型则定义了构成接入网的各实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接入网的通用协议参考模型如图 9.4 所示。其中电路层面向电路层接入点之间信息的承载模式,例如电路模式、分组模式、帧中继模式、ATM 模式等。图 9.4 接入网通用协
12、议参考模型示意图 用户口功能核心功能传送功能核心功能业务口功能接入网系统管理功能UNISNIQ3接入承载处理功能层AF电路层(CL)通道层(TP)传输媒介层(TM)层管理系统管理接人承载能力要求205/23 通道层定义了通道层接入点之间信息的传递方式,并为电路层提供透明的通道,如 PDH、SDH、ATM 及其他类型的通道。传输媒介层则与具体的传输媒介相关,相当于 OSI 的物理层,它可以是铜线系统(xDSL)、光纤接入系统、无线接入系统、混合接入系统等,而具体的传输媒介可以是双绞线、光纤、无线或同轴光纤混合方式等。接入承载处理功能位于电路层之上,主要用于用户承载体、用户信令及控制与管理。9-1
13、-3 接入网的接口与分类 接入网有三种主要接口,即业务节点接口、用户网络接口和维护管理接口等。1业务节点接口(SNI)SNI 是接入网和 SN 之间的接口,可分为支持单一接入的 SNI 和综合接入的 SNI。目前支持单一接入的 SNI 主要有模拟 Z 接口和数字 V 接口两大类,其中 Z 接口对应于 UNI 的模拟 2 线音频接口,可提供模拟业务或模拟租用线业务;数字 V 接口主要包括 ITU-T 定义的 V1-V5,其中 V1、V3 和4仅用于 N-ISDN,V2 接口虽然可以连接本地或远端的数字通信业务,但在具体的使用中其通路类型、通路分配方式和信令规 X 也难以达到标准化程度,影响了应用
14、的经济性。支持综合接入的标准化接口目前有 V5 接口和以 ATM 为基础支持宽带综合接入的 VB5 接口,但 VB5 目前尚在制定中,还很不完善。2用户网络接口(UNI)UNI 在用户侧,接入网经由用户网络接口与用户宅用设备(CPE)或用户驻地网(CPN)相连。用户网络接口主要有传统的模拟 Z 接口、ISDN 基本速率接口、ISDN 基群速率接口、ATM 接口、E1 接口、以太网接口,以及其他接口。用户终端可以是计算机、普通机或其他电信终端设备。用户驻地网可以是局域网或其他任何专用通信网。3维护管理接口(Q3)维护管理接口是电信管理网与电信网各部分的标准接口。接入网也是经 Q3 接口与电信管理
15、网(TMN)相连,以方便 TMN 管理功能的实施。4接入网的分类 根据宽带接入网采用的传输媒介和传输技术的不同,接入网可分为宽带有线接入网和宽带无线接入网两大类。宽带有线接入网技术主要包括:基于双绞线的 xDSL 技术、基于 HFC 网(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的Cable Modem 技术、光纤接入网技术等。宽带无线接入网技术主要包括:3.5 GHz 固定无线接入、LMDS 等。9-1-4V5 接口 1.V5 接口概述 V5 的概念最初由美国 Bellcore(贝尔实验室)提出,它是专为接入网的发展而提出的本地交换机(LE)和接入网之间的新型数字接口,属于 SNIX 畴。20 世纪 90 年代
16、初,随着通信网的数字化,业务的综合化,以及光纤和数字用户传输系统大量引入,要求 LE 提供数字用户接入的能力。而 ITU-T已经定义的 V1V4 接口都不够标准化,很难满足应用中的实际需求。V5 接口正是为了适应接入网 X 围内多种传输媒介、多种接入配置、多种业务并存的情况而提出的,根据速率的不同,V5 接口分为 V5.1 和 V5.2 接口。由于这一新接口规 X 的重要性和迫切性,ITU-T 第 13 组于 1994 年以加速程序分别通过了 V5.1接口的 G.964 建议和 V5.2 接口的 G.965 建议。与 V5 接口相关的标准还涉及 V5.1 和 V5.2 接口的测试规 X、具有
17、V5 接口的 AN/LE 设备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和性能管理等方面。206/23 我国则在 ITU-T 的 V5 接口技术规 X 基础上,于 1996 年完成了相应的 V5.1 和 V5.2 接口技术规 X的制定,并根据我国电信网络的现状,明确了部分可选参数,指明了适用于我国的 PSTN 协议消息和协议数据单元,并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 V5 接口国内 PSTN 协议映射规 X 技术要求。如果 AN-SNI 侧和 SN-SNI 侧不在同一地方,则可以使用 V5 接口来实现透明的远端连接。V5 接口协议规定了接入网和 LE 之间互联的信号物理标准、呼叫控制信息传递协议,使得 PSTN/ISDN 用户
18、端口终止于接入网而不是 LE。通过 V5 接口接入网只需要完成对用户端业务的提供,呼叫控制功能仍然留给 LE 完成。这样就各司其职、独立发展,有助于不同网间互联。V5 接口主要的优点如下:(1)支持接入网通过复用/分路手段实现对大量用户信令和业务流更有效的传输;(2)支持通过 Q3 接口对接入网进行网络管理;(3)支持对接入网的资源管理和维护;(4)支持用户选择 LE;(5)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带宽资源。2.V5 接口支持的业务 V5 接口的现行标准有 V5.1 和 V5.2 两个,二者的区别如下:V5.1 接口由一条 2.048 Mb/s 的链路构成,一般在连接小规模的接入网时使用,时隙与业务
19、端口一一对应,不支持集线功能,不支持用户端口的 ISDN 基群速率接入,也没有通信链路保护功能。V5.2 接口按需可以由 116 个 2.048 Mb/s 链路构成,用于中大规模的接入网连接。它支持集线功能、时隙动态分配、用户端口的 ISDN 基群速率接入,可以使用大于 E1 速率的链路(最高 16 个 E1速率);V5.2 接口能使用承载通路连接(BCC)协议以允许 LE 向接入网发出请求,并完成接入网用户端口和 V5 接口指定时隙间的连接建立和释放,提供专门的保护协议进行通信链路保护。V5.1 接口可以看成 V5.2 接口的子集,V5.1 接口可以升级为 V5.2 接口。(1)PSTN 业
20、务 V5 接口既支持单个模拟用户的接入,又支持用户小交换机(PABX)的接入,其中用户信令可以是双音多频信号也可以是线路状态信号,二者均对用户附加业务没有影响。在使用PABX的情况下,支持用户直接拨入功能。(2)ISDN业务 V5.1接口支持ISDN-BRI(2B+D,即144kb/s速度)接入,而V5.2接口既支持ISDN-BRI接入,又支持 ISDN-PRI(3B+D,即 2048kb/s 速度)接入。B 通道和 D 通道的承载业务、分组业务和补充业务均不受限制。但 V5 接口不直接支持低于 64 kb/s 的通道速率。(3)专线业务专线包括永久租用线、半永久租用线和永久线路(PL),可以
21、是模拟用户,也可以是数字用户。半永久租用线路通过 V5 接口,可以使用 ISDN 中的一个或两个 B 通道,而永久租用线和永久线路则旁路 V5 接口。用户电路复用模拟数字 BRI接入网一个 2.048 Mb/s 链路AN 侧 SNI用户电路线路集中模拟数字 PRI数字 BRILE本地交换机LE 侧 SNI(a)LE多个 2.048 Mb/s 链路(116)(b)207/23 图 9.5 V5 接口连接示意图(a)V5.1 接口;(b)V5.2 接口 9-2 宽带铜线电缆接入技术 9-2-1 ADSL 接入网技术 1 系统介绍 到目前为止,全球电信运营商的用户有 70%以上,仍然是通过双绞线电缆
22、接入电信网络的,这部分的总投资达数千亿美元。在“光纤到户”技术(FTTH)短期内还无法完全实现的情况下,开发基于双绞线电缆的宽带接入技术,既可以延长原有双绞线铜缆的寿命,又可以降低接入网的系统建设成本,对电信运营商和用户都极有吸引力。习惯上将各种基于双绞线电缆的宽带接入技术统称为 xDSL,其中 ADSL 技术是目前最有活力的一种宽带接入技术,是大多数传统电信运营商从铜线接入到宽带光纤接入的首选过渡技术。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接入技术(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的提出最初是为了支持基于 ATM 的 VOD 视频点播业务。20 世纪 80 年代末,
23、电信界内认为 VOD 是未来宽带网上的主要应用之一,当时电信网入户的线路资源主要是双绞线电缆,在这种条件下人们自然想到利用双绞线开发宽带接入技术。由于 VOD 信息流具有上下行不对称的特点,而普通双绞线的传输能力又毕竟有限,为了把这有限的传输能力尽可能地用于视频信号的传输,因此,这种服务于 VOD 的宽带接入技术,应具备上下行不对称的传输能力,即下行速率传输视频流远大于上行速率传输点播命令。自 20 世纪 80年代末期 ADSL 技术出现后,曾经一度沉寂。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我国是自 2000 年之后),互联网 Internet 的应用由专业领域走向大众化,并且戏剧性地飞速增长
24、,彻底打乱了电信行业既定的“以 ATM 技术为主流”的发展方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急剧膨胀,使得传统的窄带接入难以满足大量信息传送的要求,ADSL 作为一种宽带接入技术其传输特点恰好与个人用户和小型企事业用户信息流的特征一致,即下行的带宽远高于上行。这样借助于 Internet 互联网的发展,ADSL 技术不但起死回生,而且从此大规模走向市场,成为目前电信行业的一种主流的宽带接入技术,特别是随着新一代 ADSL(ADSL2+/VDSL2 接入技术)技术的开发应用,为该系列技术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2工作原理及接入参考模型 ADSL 技术是一种以普通双绞线作为传输媒介,实现高速数据接入的一种技术。
25、其最远传输距离可达45 km,下行传输速率理论值最高可达 68 Mb/s,上行最高 768 kb/s,因而传输速度比传统的 56 kb/s模拟调制解调器快 100 多倍,这也是传统的电信窄带 ISDN(传输速率 128 kb/s)接入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为实现普通双绞线上互不干扰的同时执行业务与高速数据传输,ADSL 采用 FDM(频分复用)和离散多音调制(DMT:Discrete Multitone)技术。208/23 传统通信目前仅利用了双绞线 20 kHz 以下的传输频带,20 kHz 以上频带的传输能力处于空闲状态。ADSL 采用频分复用(FDM)技术,将双绞线电缆上的可用频带划分为三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通信 技术 系统 1044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