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心灵强大.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让孩子心灵强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孩子心灵强大.pdf(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目录 Content(一)永远都有两个机会 (二)成功源自内在动力 (三)发现自己,才有创造力 (四)不要用金钱收买孩子 (一)给孩子足够的赞扬 (二)自信了,就积极了 (三)角落里的孩子 (四)让孩子不因父母而自卑 (一)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二)让孩子自己做主 (三)让孩子选择自己的好朋友 (四)孩子有办法解决自己的事 (一)成长需要冲突 (二)用智慧和幽默解决矛盾 (三)两代人的冲突不可避免 (四)遇到青春期的叛逆怎么办(一)永远都有两个机会(一)永远都有两个机会从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美国加州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冬季大征兵中依法被征,即将到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他
2、忧心忡忡,感到末日将临。祖父见到孙子这副模样,就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年轻人问。“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那么,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基地呢?”“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呀。”“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呢?”“那同样还有两个
3、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敢于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却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人都是会死的,能以英雄来作为自己这一生的结束,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人生永远都有两个机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向两个方面发展,都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即使最差的结果中也会蕴藏着希望,就如同最好的选择也可能带来灾难一样。用中国古老的哲学来解释,就是无常,塞
4、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中,我们许多的忧虑实际上都是庸人自扰。世界就是无常,没有定论,你用好的眼光去看,那就是好的,用坏的眼光去看,就是坏的。所以,让我们告诉孩子,任何事情都不值得你垂头丧气,把最坏的结果考虑清楚,假如你连最坏的结果都能承受,那么还有什么能够把你压垮的呢?(二)成功源自内在动力(二)成功源自内在动力曾经有网友在我的博客中留言说:想一想念不起书的孩子们,再想一想战争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压力就会变成动力!中国人多,人多就得竞争。送给天下孩子一句名言人活着不一定是为了学习,但学习一定是为了活着!我并不同意他的看法。“人活着不一定是为了学习”这一句是对的,“但学习一定是为了活着”却不一定
5、对。学习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活着,那么,当“活着”的问题解决以后,是不是就不需要学习了呢?这涉及学习的原动力是什么的问题。学习固然是生存的需要,但又还有求知的快乐,这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情况,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不同的情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主性的学习越多,学习的愉悦感越强,这个人在学习方面就会越持久,越成功。真正的成功都是源自内在动力。看过一篇钢琴家郎朗写的文章,回忆他和父亲的一次冲突。小时候,父亲带他远离老家,到北京学琴。在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期间,他被老师拒绝,才华不被认可,父亲深受重创,几近崩溃,以严厉到近乎病态的方式督促他练琴。他不堪忍受,父子发生冲突
6、。冲突中,父亲暴跳如雷,让他去死,当场拿来一瓶药片逼他吞下,他不吞,父亲尖叫着要他跳楼,跳下去死!他拼命挣扎,生怕被父亲扔下阳台说实话,我看得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郎朗最后终于成功了,很多人可能会归功于他父亲的严厉督促和自我牺牲。其实不是。从他所记述的那一次冲突来看,父亲的强制和冲动已使他产生痛恨音乐的感情,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拒绝弹琴,而且连学校的其他文艺活动,凡是与音乐有关的,都拒绝参加。在那个阶段,如果非要找一个外在的导师,并不是他父亲,反而是尊重他的内在选择的二叔,一个并不懂音乐的小贩。他只不过告诉郎朗,不要生钢琴的气,“钢琴没有伤害你。你热爱钢琴”。确实,郎朗之所以又回到了钢
7、琴身边,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对音乐的爱。如果不是他本心对音乐的爱,如果不是他自己内在的天赋和才华,不是他本身对成功的渴望,他父亲这种近乎疯狂的教育,不仅不能使他成功,反而可能毁了他,让他连普通人都做不好。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有报道说,某个狂人让孩子退学,自己在家教他小提琴,每天练几个小时,练了几年,水平还是初级。最可怕的不是技术上的不长进,而是孩子对小提琴的厌倦乃至憎恨。以反对学校的呆板教育、应试教育为名,让孩子离开学校,却让他进入更为可怕的专制教育、封闭教育之中,这是很多自以为是的家长的误区。也许你认为学校压抑和扭曲了孩子的天性,可是你能保证你给孩子的是更为民主、更为自由、更为文明、更为广阔的教
8、育吗?我们始终要以理智的心去对待教育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人生不能重来,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三)发现自己,才有创造力(三)发现自己,才有创造力鲁鲁跟我去银行,等着叫号。很无聊,他到处溜达。发现大厅的角落里有一台电脑,就点开页面,看起动画来,直到我办完业务,催促了好几次,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那台电脑已经在那个角落里存在很久了,但我却一直视而不见,每次排号都百无聊赖,却从没想到去玩玩电脑。不仅是我,每天进进出出银行的人多如牛毛,但能够过去碰碰电脑的也寥寥无几。通常,这种营业厅里的电脑,都是用来查询相关业务的,我们这些人,都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用它上网。我问鲁鲁是怎么发现的,他说,看见有
9、台电脑,上去动了一下,发现有个银行的网页,有了一个网页,其他网页就好找了。原来如此。不禁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以前我为什么从来没有做过?他之所以能做到,固然和有一定的电脑知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有强烈的欲望,他喜欢动画,喜欢游戏,喜欢电脑,一看见电脑就想去动,就想去找,结果就真的找到了。也许我们会想,要是把这股子劲用到学习( 这里的“学习”二字,通常是指能够让考试获得高分的学习 )上多好啊!但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孩子的内在力量到底会用在哪里,我们并不知道,甚至连他自己也未必知道。所以,人的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发现自己,有发现才有解放,才有创造。(四)不要用金钱收买孩子(四)不要用金钱收
10、买孩子一个孩子的妈妈许诺说,毕业考试平均过90分,就给他买一个游戏机。结果他超过了90分,得到了游戏机。鲁鲁很羡慕,说自己平均分也90多了,可什么奖励都没得到。我说,你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在班上受人尊敬,对学习也更有信心,还考上了好学校,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很好的一步,这些,如果拿一部游戏机和你换,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任何奖励都比不上自己从这件事本身所得到的。用金钱收买孩子,是一种胜算很小的策略。物质激励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激励机制,它将金钱设置为奋斗目标,而这个目标所能提供的动力是非常有限的。且不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也绝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物质奖励都是可有可无的,一
11、旦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得到,他宁肯放弃。所以,某些看起来生效了的物质激励,实际上只是巧合,只产生了很小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在动力,孩子所取得的那个成绩,和奖励没有多大关系,有没有那个奖励,成绩也会相差无几。“得到一笔钱”,这只是一个短期目标,金钱刺激也就只能是一个短期激励,学习却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在这项旷日持久的活动中,金钱的刺激会很快失效,学习又会很快回到常态之中。学习成绩并非可以随意提高,再大的悬赏,没有能力的支撑,目标也无法达成。在奖励面前,孩子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达不成,还是只有放弃。放弃得多了,不仅斗志没有激起,反而产生挫败感,越发不自信,越发没有上进心。一个优秀的孩子
12、不是靠金钱奖出来的,相反,金钱的刺激有时会起反作用。这种刺激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造成如此的印象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而不是一种享受,学习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才需要物质补偿。这就把整个事情搞颠倒了!我们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把孩子变成推磨的鬼,但如此一来,他即便获得了钱,其精神的成长,也不是趋向于伟岸。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只有让孩子真正懂得了学习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能从学习本身得到乐趣,学习才是可持续的。学习是这样,工作、生活都是这样,孩子终会长大,终将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一个人,如果总是在为别人的激励而生活,他自己的生命也就永远处于桎梏之中,这不是很可悲吗?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能用金钱激励。只是,物质
13、激励要适当。我给鲁鲁的激励,通常就是一个拥抱。即使有物质奖励,也都是些小恩小惠,譬如一块钱两块钱,买个小玩意儿之类,最多就是去哪里撮一顿或者玩半天,至于比较大的行动,譬如寒暑假外出旅游之类,都不是作为奖励,而是一种常规的活动,是需要有严密计划的。在这方面,他爸爸因为奖励他的机会少,就比我大方,出手动辄就是一百两百,但是效果未见得比我的一元两元好。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并不匮乏,他要的并不是奖励的那个东西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态度,是大人对他的评价。他爸爸的一百两百所代表的评价和我的一元两元是一样的,所以他在我这里不会奢求更多。鲁鲁适应了我的一元两元,这就成了一个基数,一种标准,他以此为坐标,去调整
14、他的预期和行动。一般的考试一元两元,大的考试三元五元,特大的好事,也不过是十元二十元。那次他在市里得了奖,开口要奖励。我说:“你说吧,多少?”他支吾了半天,大起胆子冒出一句:“二十!”我还回了他一句:“你想把我搞破产啊!”当然,这是开玩笑,为了增加和孩子讨价还价的乐趣。钱真的不是个问题,他要的就是一个态度。如果我们的态度要用很大的成本来表达,不仅以后将不堪重负,而且也不见得会有好的效果。其实孩子顾不了那么长远的事,不可能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而奋斗,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能做好每天的事,完成每天的具体任务,就很不错了。再高的奖励,达不到还是达不到;反之,哪怕没有奖励,每天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物质
15、上的奖励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管用,学习本身就有乐趣,就有压力,家长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同学的态度,还有自己成长的本能,这一切都会推动他去学习,奖励只不过是事后给他的一个肯定而已。(一)给孩子足够的赞扬(一)给孩子足够的赞扬所谓游戏成瘾,其形成机制是游戏刺激了人大脑中与奖励和上瘾感觉相关的回路,游戏上瘾其实就是获得奖励上瘾。由此看来,假如在现实中能够获得足够的奖励,假如能对现实中的奖励上瘾,孩子不是就能获得与玩游戏一样的动力了吗?事实上,那些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因为得到了足够的奖励,就是因为对奖励上瘾,才会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受到奖励,得到乐趣,这是我们成人世界的问题。只有家长注意
16、这一点是不行的,孩子生活的世界,家长只是一部分,还有老师、同学、社会,这一切都构成对他的评价。让一个原本优秀的孩子得到奖励,这不难,但要让一个不太出色的孩子也得到奖励,就非常不易了。正因为很难,家长才负有更大的责任,因为孩子是你的,别人顾不了那么多,如果你都不去做,你都做不到,谁又会去做,谁又能做到呢?从报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一位叫谢丽尔的25岁女孩,患上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躯体变形障碍症,她总以为自己是个丑八怪,每天对着镜子自怨自艾,早晨不化妆十来遍,就不敢出门。她极度讨厌自己的模样,甚至常常考虑自杀。但是后来,这个女孩居然成了模特大赛冠军!一个心理如此阴霾的人,是如何变得阳光灿烂的呢?
17、心理医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帮助谢丽尔恢复自信。她先给谢丽尔拍摄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化了浓妆的照片,一张是素面朝天的照片,然后陪她来到街头,问每一个路人他们更喜欢哪张照片。结果,躲在一边的谢丽尔惊奇地听到,几乎每个人都说他们更喜欢没有化妆的那张。谢丽尔渐渐意识到自我认识的偏差,慢慢克服了自卑的心理,并且在朋友的鼓励下报名参加模特竞赛,证明自己的美貌和能力,结果竟然一举成功。可见,自我认识对于人生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人往往会误解自己,心理医生就是起一个矫正作用。这个医生的方法,是让这个女孩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通过别人的评价来矫正自我评价。中国人不善于当面赞扬人,感谢人,这是很不好的。那年感恩节,沫
18、沫给我发短信,对我感恩,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但她的感恩使我很感动,真的就很想为她做些什么。感恩激发了我内心善的愿望。相反,如果我收到的是一个抱怨的信息,我内心恐怕也是相反的感受吧。要学会赞扬人。真心诚意地赞扬,这对于被赞扬者来说,是一件善事,而自己也会得到回报。那个模特,就是被赞扬所拯救的。想起博客中一位妈妈的留言,一个才十岁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不行,无论如何努力都赶不上班上一流的学生,他抱着妈妈哭,“我是个失败者”。很心疼。才这么小的孩子啊!其实,他的境况与这个模特相似,他的成绩不错,但在自己心中,就是觉得不如别人,这是自我评价出现了偏差。如果一个人,他觉得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获得成功,那么再努
19、力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厌学”就是这样形成的。那个妈妈也可以尝试心理医生的办法,创造机会,让他听到别人的赞扬。这个别人,既可以是老师( 这是最好的,因为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地位重要 ),也可以是旁人。总之,让孩子听到客观而真诚的赞扬,让他从中得到积极的自我评价,这会让他的心中充满阳光,也充满力量。(二)自信了,就积极了(二)自信了,就积极了如果你问一个老人或者一个女人的年龄,对方并不正面回答,而是让你猜,那么,这个人的实际年龄一定是比看上去的大,他一定是显得年轻,他说出年龄时,你一定会惊叹!他内心里其实就在等着你的这声惊叹,因为在之前无数次类似的情形中,他已经获得过无数这样的惊叹,从中享受到无数的
20、满足和喜悦。他对结果是胸有成竹的,只有自信的人,才敢将自己置于被人评说的境地。越是心虚的人,越是怕被人猜,更不会去引导这个话题,“回避”是他们最常用的法宝。自信才会表现积极。自卑会影响一个人在公众面前的态度,影响他和群体的关系。孩子对有些活动表现出冷漠,不愿参与,不一定是因为不感兴趣,而是因为自卑,是一种自我保护,怕表现不好而逃避参与,就以“我不感兴趣”作为借口,其潜台词可能是“我不是没有能力做好,我只是不想做而已”。某些人嘲笑一切,是为了使自己处于某种心理优势,而之所以需要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优越,是因为实际上缺乏优势,所以对陷入劣势有深深的忧虑和恐惧。不自信的人是难于和蔼宽容的,喜欢给别人
21、治病的人,自己就是病人。有些孩子与环境冲突很大,难于与人相处,其根源也在于自卑。所以,要让孩子有参与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鼓励。要让孩子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赞美。但只有语言上的鼓动和赞美是不行的,说再多“你真棒”,如果他感觉不到自己确实很棒,也没有用。只有自己确确实实很棒,才会有真正的自信。这就需要家长去发现孩子,还要实实在在地帮助他取得进步,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成功中建立自信,最终从一个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愤世嫉俗者,变为一个豁达宽容的人。(三)角落里的孩子(三)角落里的孩子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容大方地站在舞台中央,但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孩子是在角落里默默无闻。为什么
22、他们愿意待在角落呢?一方面,角落是一个安全又安静的地方,狭小的空间反而给人心灵的自由,心灵的空间和现实的空间并不一定成正比。角落里的孩子,往往有着更丰富、更敏感的内心。安静的时候,人的活动指向内心,这正是内在力量聚集的过程,随时都在喷发的火山,威力并不大。沉默的人一旦爆发,能量是惊人的。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大器的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可能确实有能力上的欠缺,怯于展现自己,害怕出现自己不能掌控的局面,害怕听到否定的声音。他喜欢角落,是因为他不自信,他害怕这个世界。但这种害怕并不是坏事,往往正是聪明的表现,因为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状况,能够避开外界的伤害。这样的孩子,随着自身的成长,他和世界的力量对比也会
23、发生改变,当他意识到自身的强大后,便会有信心,也会有胆量。他也可能成为舞台的主角。自卑也是一种原动力。自卑让人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处于低位,也就看到了上升的空间,人要战胜自卑,就要走向更高处,这便是一种上进的冲动。让孩子走出角落,并非要否定他的安静和敏感,而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树立自己的目标,有了自信,有了方向,他就能从容应对了。(四)让孩子不因父母而自卑(四)让孩子不因父母而自卑一个10岁的男孩,父亲是城管人员,小时候他很为父亲自豪,在他眼里,城管父亲的那一身制服,和同学的警察父亲、军人父亲身上的制服一样神气。但是,当他10岁的时候,听到同学们指责城管喜欢打人,喜欢欺负做小生意的穷人
24、,看到同学们眼里鄙夷的神情,他的自豪感彻底消失了,从此不敢提父亲的职业,不敢让父亲穿制服出现在学校,性格也越来越内向,变得少言寡语。这让他的父亲非常痛苦。家庭,不仅给孩子提供生存的保障,还给孩子提供一种价值感,因为孩子本身的弱小,他自己还没有进入社会,因而他的社会价值,他的社会地位,往往就只能通过家庭来体现。孩子和家庭是一体的,拥有受人尊敬的父母,他自己也能感到安全和自信。曾经有一个少年,乘坐出租车时,和女司机发生争执,就因为司机骂了一句“你父母是怎么教育你的”,他内心突然就腾起一股怒火,冲动之下把女司机杀了。后来法院调查了解到,他父母社会地位非常卑微,他从小生活在周围人的白眼之中,内心的扭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孩子 心灵 强大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