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2年10月百校联考试题高中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21980.pdf
《湖北省2022年10月百校联考试题高中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2198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2022年10月百校联考试题高中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21980.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北省 2022 年 10 月百校联考试题高中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抒情传统虽然不能囊括中国文学的总体,但确实抓住了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在漫长的文类、文体融合与演变的过程中,这一抒情传统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小说,使得古代小说具备丰富的抒情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的浩瀚海洋中,虽然不乏游戏笔墨之作,但是那些流传后世的杰作往往是发愤抒情的结晶。当然,在承认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否认抒情因素并非
2、与生俱来的。抒情性虽然在唐传奇中就已显露痕迹,但只有到了明清,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倾向的刺激下才大放异彩。同时,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存在着一大批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的说理、记事文类,比如文言小说系统中的笔记、杂记、逸事等,白话小说系统中的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但是,这些现象并没有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反而从各个方面将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面相凸显了出来。如历史演义永远少不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神魔小说也总是对生命盛衰与身心超越之道抱有关怀,只是这些抒情因素多半沉潜在文本深处。此外,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小说史,就会发现抒情性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重要趋向和内动力,也是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因素。在清末
3、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以后,我们不仅能在社会小说中看到吴趼人的嬉笑怒骂、刘鹗的哭与泪,还能在言情小说中感受到林纾。徐枕亚的哀伤情调-这种哀伤情调甚至弥漫至五四新文学时期,进而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从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到郁达夫苦闷的“自叙传”,从周作人提倡的“抒情诗的小说”到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虽然传统小说的抒情模式已被现代作家抛弃,但是抒情的灵魂依然还在。(摘编自陶明玉小说何以抒情:从古代到当下)材料二:以中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文化渊源为考,明清以来的戏曲、小说的真正核心还是离不开一个“情”字,正如童庆炳所说“明清以来,戏曲、小说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表面看,似
4、乎离开了抒情传统,转向了叙事方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第一,明清两代抒情的诗仍属于正统,是高雅的标志;第二,就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作品而言,仍然贯穿着中国独特的抒情传统”是的,摆一摆明清以来传世的每一部小说与戏曲,都是抒情与叙事兼并的“种子”红楼梦 牡丹亭西厢记如此,此外,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类小说与戏曲也,草不如此。若以诗词曲赋的数量来衡量一部著作是否以抒情为本,那么红楼梦也是排在前面的。童庆炳不仅认为中国戏曲是“以讲故事为表,以抒发情感为里”,还不容置疑地认为“一部红楼梦不过是作者感叹自己的身世,感叹生命的快乐与悲哀而已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或许童庆炳是提出红楼梦“叙事如歌
5、”的第一人,大凡认真读过红楼梦又深谙中国文学史的人,可能不会对这一说法持完全否定立场,红楼梦是叙事的,也是抒情的、诗意的、浪漫的,通篇诗词曲赋此起彼伏,构成了全书伤情悲世的基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红学研究者蔡义江曾编辑出版了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一书,并在书中提出“按头制帽,诗即其人”的议题,同时也认可作者苦著红楼梦定“有传诗之意”,“传诗”说可谓是抒情为本的另一种说法。语书共选入了三百六十余篇诗词曲赋和分析鉴赏,颇有可说性,假如你把这些诗话曲赋从红楼梦中全部抽掉,那么红楼梦可能就曲终歌罢,面目全非了。正如关四平所述:“红楼梦的情感表现由多个层面构成,既有男女爱情,也有亲情、友情。无论是哪个层面
6、的情感表现,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均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与童庆炳的红楼梦叙事观“歌唱故事”说如出一辙,悲剧的传播,有时就是一种感叹、一种哀号,一种泣血,一言以蔽之,就是抒情。小说叙事得益于抒情的孕育,同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也得益于诗评的发展与丰富。倘若没有诗评,又何来叙事理论的批评。“小说的评点自然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起来的,但它的盛世则要归功于李贽。”即使现当代文学理论抑或批评研究,虽然诗学批评所占的比例锐减,但似乎也没有任何一位专家会公然否定汉语小说叙事的抒情基因,相反,不少专门从事小说叙事理论研究以及美学研究的当下学者,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有关这一点,陈世骧给予的论断更为明确:“中国文
7、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导,抒情精神成就了中国文学的荣耀。(摘编自孙仁歌汉语小说叙事文本抒情性渊源及其特征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主脉,这一传统浸润了小说,使古代小说具备了抒情因素。B.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小说都具有抒情性,如神魔小说,它们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但并未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 C.童庆炳认为,明清以来的文学由抒情转向了叙事,明清以来的每一部小说和戏曲,都是兼顾叙事和抒情的。D.评价一部作品是否以抒情为本,可以通过作品中诗词曲赋的数量来衡量,这与蔡义江的“传诗”的说法如出一辙。2.根据材料内容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阅读三国演义,读者能从其叙述的故事中感受到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B 考证五四时期的作品,我们找不到传统的抒情模式,但依然能看到抒情的传统。C.材料二举 红楼梦 这部作品的例子,在证明诗词中赋对一部作品的重要意义。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传统的论述,但两者侧重点不同。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材料二中陈世骧观点论据的一项是()(3 分)A“许多抒情作品则未能把视线、笔触更多投向自我以外的客观世界。B.词“它不仅在诗歌发展链条上继承了言志抒情的传统,并将这个传统传递给了后代”C.茅盾的小说幻灭“令人信服地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对生命的悲剧
9、性感受”。D.郁达夫的短篇小说在表达形式上“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将这些感受描写出来”。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5.材料二说“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请结合下面一段文字对这一论述加以阐述。(4 分)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摘自红楼梦第五回)(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水注 丁玲 天慢慢的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
10、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经了那末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着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的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
11、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末慢慢的走去。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的絮絮叨叨的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的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的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的爬着又爬着。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
12、时吵饿:“妈呀!肚子饿!”“我走不动了呀”“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末一个强壮的农人会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的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这里面有一个
13、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吧?”“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的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
14、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慢慢的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
15、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了的群里有人在问了。“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有删改)注小说发表于 1931 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有四十多
16、万人死亡。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逃难过程中,沿路有些人家虽然报以同情的目光,但都不愿意施以援手,这也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B.在大家失望无助时,王大保、李塌鼻主动站出来加油鼓劲,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C“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这些描述说明镇上先前来的灾民过得并不好。D.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推知,小说结尾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镇里对灾民的安抚,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细腻生动,表现了洪灾的可怕威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富有暗示
17、性。B.小说将故事场景定格在路上,既和人物逃难者的身份相吻合,又为他们最终无路可走的结局做了铺垫。C.小说运用大量对话,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描绘出苦难众生相,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小说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既以时间为顺序,同时又以人们恐惧、自救、抗争的心理变化为顺序。8.小说的题目“水”,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9.丁玲认为:“作家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他要把这个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光彩、时代的东西在他的作品里面充分地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8、1014 题。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奏王复请,范助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跟曰:“先生不幸教赛人平?”范雎谢曰,“今臣,旅之臣也,交疏干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秦王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
19、,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国,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泰,齐附而韩,魏可虐也。”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
20、而魏请附。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B.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C.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D
21、 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范雎谢曰”与“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相同。B,“大王信行臣之言”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讨奏论)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C.“亡不足以为臣忧”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相同。D.“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百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范雎来到秦国后,泰王请范睢赐教
22、,范雎接连说“唯唯”,并没有急着陈述自己的主张,这让秦王十分着急。B.范被秦王的诚恳打动,帮秦王分析了秦国的形势,认为秦王想要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大的齐国是失策的。C.范雎建议秦王与处于天下枢纽的韩国、魏国结交,并依附强大的楚国和赵国,这样齐国就会自己前来归附。D.魏国对秦王的态度变幻莫测,在范的建议下,秦王起兵攻打了魏国的邢丘,邢丘被攻陷后魏国果然来请求归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跃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4 分)(2)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4 分)14.范雎为什么“三问而不对”?请简要概括说明。(3 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2022 10 月百校 联考 试题 高中语文 考试 答案 2198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