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ppt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ppt(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 一、概述一、概述排泄排泄: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过剩及: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过剩及有害的物质,经血液循环,通过排泄器官有害的物质,经血液循环,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排出体外的过程。呼吸:呼吸:CO2、少量的水、少量的水 消化器官:消化器官:胆色素、无机盐胆色素、无机盐 皮肤:皮肤:汗(水、汗(水、Nacl、尿素)、尿素)肾:肾:最重要最重要的排泄途径的排泄途径途径途径 第一节第一节 尿生成的过程尿生成的过程 尿生成的过程尿生成的过程尿生成尿生成肾小球的滤过(原尿的生成)肾小球的滤过(原尿的生成)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的
2、分泌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的分泌作用 肾脏解剖肾脏解剖 一、结构特征一、结构特征(一)肾单位(一)肾单位肾单位肾单位肾小体肾小体肾小管肾小管一、一、肾小球的滤过(原尿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原尿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的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除大分子血浆蛋白以外的水、无机盐、小分子有中除大分子血浆蛋白以外的水、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等,通过滤过膜进入机物等,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滤过的液体称为滤过的液体称为超滤液或原尿超滤液或原尿血浆、原尿和终尿成分比较血浆、原尿和终尿成分比较肾小球滤过的机制(原尿形成的机制)肾小球
3、滤过的机制(原尿形成的机制)(一)肾小球滤过的(一)肾小球滤过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充足的肾血充足的肾血浆流量浆流量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当动脉血压为当动脉血压为80180mmHg时,肾血流量时,肾血流量和和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可保持相对稳定,不随动脉可保持相对稳定,不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变化。血压的变化而变化。(二)(二)肾小球滤过的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结构基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滤过膜及其通透性1.结构结构 机械屏障机械屏障电学屏障电学屏障 限制带负电的物质通过限制带负电的物质通过2.滤过膜的通透性特征滤过膜的通透性特征半径在半径在2.0-4.2nm,滤过量逐渐降低,滤过量逐渐降低半径
4、半径4.2nm不能通过不能通过机械屏障作用机械屏障作用血尿血尿电学屏障作用电学屏障作用蛋白尿蛋白尿2.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的通透性:以分子量为以分子量为70000的物质分子作为界限。的物质分子作为界限。3.滤过膜的面积:滤过膜的面积:1.5m2(二)肾小球滤过的动力(二)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EFP)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EFP)滤过的动力滤过的动力滤过滤过的阻力的阻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体胶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体渗透压)(血浆胶渗压(血浆胶渗压+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的原尿几乎没有蛋白质肾小囊内的原尿几乎没有蛋白质肾小球有
5、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血浆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囊内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各段肾小球毛细血管各段EFP不同:不同:入球端入球端:EFP=45-(25+10)=10mmHg出球端出球端:EFP=45-(35+10)=0mmHg表明:从肾小球毛细血管入球端到出球端,原尿表明:从肾小球毛细血管入球端到出球端,原尿的生成量逐渐减少直至为的生成量逐渐减少直至为0。有效滤过压为。有效滤过压为0即达即达到到滤过平衡滤过平衡,滤过停止。,滤过停止。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的量。的量。正常成人约为正常成人约为1
6、25ml/min。(三)肾小球滤过率(三)肾小球滤过率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小管液流经: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水和溶质被上皮细胞肾小管和集合管时,水和溶质被上皮细胞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原尿和终尿的比较:原尿和终尿的比较:原尿量原尿量=125ml/min60min/L24h1000=180L,终尿终尿1.5L,约约99%的水被重吸收的水被重吸收(一)重吸收的部位(一)重吸收的部位近端小管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重吸收能力最强(二)重吸收的特点(二)重吸收的特点1.选择性选择性2.有限性有限性(三
7、)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三)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一)(一)Na+、Cl的重吸收的重吸收近端小管近端小管易易化化扩扩散散 近端小管近端小管Na+重吸收:重吸收:等渗性重吸收等渗性重吸收 6570%,与机体是否需,与机体是否需要要Na+无关,属于必然性重吸收。无关,属于必然性重吸收。伴随伴随H+的分泌以及营养物质重吸收的分泌以及营养物质重吸收2.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仅限于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近端小管重吸收量:正常人小管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量:正常人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全部被重吸收(血糖浓度被重吸收(血糖浓度80120mg/100ml)。)。重吸收方式:继发性主动转运重吸收方式:继发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生成 排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