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模块三.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工程地质模块三.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模块三.pptx(8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模块3地形地貌010203地貌概述山岭地貌平原地貌PART ONEPART TWOPART THREE04河谷地貌PART FOUR目 录C O N T E N T SC O N T E N T S05海岸地貌PART FIVE01地 貌 概 述1.地貌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地壳表面的各种地貌都在不断地形成、发展和变化。促使地貌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壳表面的基本起伏,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地壳的构造运动不仅使地壳岩层因受到强烈的挤压、拉伸或扭动而形成一系列褶皱带和断裂带,而且还在地壳表面造成大规模的隆起区和沉降区。隆起区将形成大陆、高原、山岭;沉
2、降区则形成海洋、平原、盆地。3.1.1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地下岩浆的喷发活动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裂隙喷发可形成火山锥和熔岩盖等堆积物,后者的覆盖面积可达数百以至数十万平方千米,厚度可达数百、数千米。此外,内力地质作用还对外力地质作用的条件、方式及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例如,地壳上升,侵蚀、剥蚀、搬运等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变弱;地壳下降,则情况相反。外力地质作用根据其作用过程可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根据其动力性质可分为风化、重力、风力、流水、冰川、冻融、溶蚀等作用。3.1.1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外力地质作用对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基本地貌形态不断地进行雕塑、加工,起着改
3、造作用。其总趋势是削高补低,力图把地表夷平,即把由内力地质作用所造成的隆起部分进行剥蚀破坏,同时把由破坏所形成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由内力地质作用所造成的低地和海洋中去。3.1.1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如同内力地质作用会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加剧一样,在外力地质作用把地表夷平的过程中,也会改变地壳已有的平衡,从而又为内力地质作用产生新的地面起伏提供便利条件。综上所述,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地貌形态,就是地壳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展到现阶段的形态表现。2.地貌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首先取决于内、外力地质作用之间的量的对比。例如,在内力作用使地
4、表上升的情况下,如果上升量大于外力作用的剥蚀量,地表就会升高,最后形成山岭地貌;反之,地表就会降低或被削平,最后形成剥蚀平原。3.1.1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在内力作用使地表下降的情况下,地表就会下降,形成低地;反之,如果下降量小于外力作用所能造成的堆积量,地表就会被填平甚至增高,形成堆积平原或各种堆积地貌。此外,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也取决于地貌水准面,当内力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基本起伏后,如果地壳运动由活跃期转入宁静期,此时内力地质作用变弱,但外力地质作用并未因此而变弱,它的长期继续作用最终将把地表夷平,形成一个夷平面,这个夷平面是高地被削平、凹地被填充的水准面,所以也称为地貌水准面。地貌水准面
5、是外力地质作用力图最终达到的剥蚀界面,在此过程中,由外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均要受其控制。地貌水准面并非一个,一般认为有多少种外力作用,就有多少个相应的地貌水准面,这些地貌水准面可以是单因素的,但在更多情况下则常为多种因素互相结合的,因为在同一地区各种外力作用常是同时进行的。3.1.1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地貌水准面有局部地貌水准面与基本地貌水准面之分。如果地貌水准面不与海平面发生联系,它只能控制局部地区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则这种地貌水准面称为局部地貌水准面;如果地貌水准面能够和海平面发生联系,那么海平面就成为控制整个地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地貌水准面,则海平面就称为基本地貌水准面。当某一地区地貌的发
6、展达到它的地貌水准面时,特别是有许多河流穿插切割时,地表会变成波状起伏的侵蚀平原,称为准平原。3.1.1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地貌的形成和发展除受上述规律制约外,还受地质构造、岩性、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外力地质作用改造地表形态的能力常常是与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相联系的。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明显地见于山区及剥蚀地区。例如,各种构造破碎带常是外力地质作用表现最强烈的地方,而单斜山、桌状山等也是岩层产状在地貌上的反映。岩性不同,其抵抗风化和剥蚀的能力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3.1.1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岩石抵抗风化和剥蚀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由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等所决定的岩石的坚硬程度。气候条件对地貌
7、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著的。3.1.1地貌的形成与发展例如,高寒的气候地带常形成冰川地貌,干旱地带则形成风沙地貌等。此外,除重力作用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1.地貌的分级不同等级的地貌,其成因不同,形成的主导因素也不同。地貌等级一般划分为四级。(4)小型地貌。残丘、阶地、沙丘、小的侵蚀沟等为小型地貌,基本上受着外力地质作用的控制。(1)巨型地貌。大陆与海洋、大的内海及大的山系都是巨型地貌。巨型地貌几乎完全是由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大地构造地貌。(2)大型地貌。山脉、高原、山间盆地等为大型地貌,基本上也是由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3)中型地貌。河
8、谷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等为中型地貌,主要由外力地质作用形成。内力地质作用产生的基本构造形态是中型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貌的外部形态则决定外力地质作用的特点。3.1.2地貌的分级与分类2.地貌的分类地貌的形态是按照地貌的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及地面的平均坡度等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的。大陆地貌的形态分类如下表3-1所示。在公路工程中,将表中的丘陵进一步划分为重丘和微丘,其中相对高度大于100 m的为重丘,小于100 m的为微丘。3.1.2地貌的分级与分类3.地貌的成因分类根据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可将地貌分为内力地貌和外力地貌。(1)内力地貌。以内力地质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内力地貌,它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9、: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地壳的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貌,其形态能充分反映原来的地质构造形态。高地符合以构造隆起和上升运动为主的地区,盆地符合以构造凹陷和下降运动为主的地区,如褶皱山见图(a)、断块山等。火山地貌。由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和碎屑物质堆积所形成的地貌称为火山地貌见图(b),如熔岩盖、火山锥等。3.1.2地貌的分级与分类(2)外力地貌。以外力地质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外力地貌。根据外动力的不同,外力地貌又分为以下几种:水成地貌。水成地貌以水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水成地貌又可分为面状洗刷地貌、线状冲刷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与海洋地貌等。3.1.2地貌的分级与分类冰川地貌。冰川地
10、貌以冰雪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冰川地貌又可分为冰川剥蚀地貌(见图)与冰川堆积地貌,前者如冰斗、冰川槽谷等,后者如侧碛、终碛等。3.1.2地貌的分级与分类风成地貌。风成地貌以风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风成地貌又可分为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如图所示,前者如风蚀洼地、蘑菇石等,如图(a)、(b)所示,后者如风积沙丘见图(c)、沙垄等。3.1.2地貌的分级与分类岩溶地貌。岩溶地貌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地貌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其所形成的地貌如溶沟、石芽、溶洞、峰林、地下暗河等。重力地貌。重力地貌以重力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其所形成的地貌如崩塌、滑坡等。3.1.2地貌
11、的分级与分类02山 岭 地 貌山岭地貌具有山顶、山坡、山脚等明显的形态要素。山顶是山岭地貌的最高部分,如图所示。山顶呈长条状延伸时称为山脊。在两山脊之间延伸的凹地称为山谷。3.2.1山岭地貌的形态要素山脊标高较低的鞍部,即相连的两山顶之间较低的山腰部分称为垭口,呈马鞍形,是两个山脊与两个山谷的会合处。一般来说,山体岩性坚硬、岩层倾斜或受冰川刨蚀时,多呈尖顶或很狭窄的山脊;在气候湿热、风化作用强烈的花岗岩或其他松软岩石分布地区,岩体经风化剥蚀,多呈圆顶;在水平岩层或古夷平面分布地区,则多呈平顶,典型的如方山,又称桌状山,为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3.2.1山岭地貌的形态要素山坡是山
12、岭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岭地区,山坡分布的地面最广。山脚是山坡与周围平地的交接处。山坡的形状有直线形、凹形、凸形及复合形等各种类型,取决于新构造运动、岩性、岩体结构及坡面剥蚀和堆积的演化过程等因素。由于坡面剥蚀和坡脚堆积,山脚在地貌上一般并不明显,在那里通常有一个起着缓坡作用的过渡地带,它主要由一些坡积裙、冲积锥、洪积扇及岩堆、滑坡堆积体等流水堆积地貌和重力堆积地貌组成。3.2.1山岭地貌的形态要素3.2.2山岭地貌的类型山岭地貌可以按形态或成因分类。按形态分类一般是根据山地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和坡度等特点进行划分,见表3-1。根据地貌成因,可以将山岭地貌划分为以下类型:1.构造变动形成的山
13、岭(1)平顶山。平顶山是由水平岩层构成的一种山岭,多分布在顶部岩层坚硬(如灰岩、胶结紧密的砂岩或砾岩)和下卧层软弱(如页岩)的硬软互层发育地区,在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其四周形成陡崖或深谷,由于顶面坚岩抗风化力强而兀立如桌面,如图所示。由水平硬岩层覆盖其表面的分水岭,有可能成为平坦的高原。3.2.2山岭地貌的类型(2)单面山。单面山是由单斜岩层构成的沿岩层走向延伸的一种山岭,如图(a)所示,它常常出现在构造盆地的边缘和舒缓的穹隆、背斜及向斜构造的翼部,其两坡一般不对称。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短而陡,称为前坡。前坡多是经过外力的剥蚀作用所形成的,故又称为剥蚀坡。与岩层倾向一致的一坡长而缓,称
14、为后坡或构造坡。如果岩层倾角超过40,则两坡的坡度和长度均相差不大,其所形成的山岭外形很像猪背,所以又称猪背岭,如图(b)所示。单面山的发育主要受构造和岩性控制。3.2.2山岭地貌的类型如果各个软硬岩层的抗风化能力相差不大,则上下界限分明,前后坡面不对称,上为陡崖,下为缓坡;若软岩层抗风化能力很弱,则陡坡不明显,上部出现凸坡,下部出现凹坡。如果上部坚岩层很薄,下部软弱层很厚,则山脊走线弯曲;反之,则山脊走线比较顺直,陡崖很高。如果岩层倾角较小,则山脊走线弯曲;反之,则山脊走线顺直。此外,顺岩层走向流动的河流,河谷一侧坡缓,另一侧坡陡,称为单斜谷。猪背岭由硬岩层构成,山脊走线很平直,顺岩层倾向的
15、河流可以将岩层切成深狭的峡谷。单面山的前坡(剥蚀坡),由于地形陡峻,若岩层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则容易产生崩塌,且其坡脚常分布有较厚的坡积物和倒石堆,稳定性差,对布设路线不利。后坡(构造坡)由于山坡平缓,坡积物较薄,故常常是布设路线的理想部位。不过在岩层倾角大的后坡上深挖路堑时,应注意边坡的稳定问题。因为开挖路堑后,与岩层倾向一致的一侧会因坡脚开挖而失去支撑,特别是当地下水沿着其中的软弱岩层渗透时,容易产生顺层滑坡。3.2.2山岭地貌的类型(3)褶皱山。褶皱山是由褶皱岩层所构成的一种山岭,如喜马拉雅山。在褶皱形成的初期,往往是背斜形成高地(背斜山),向斜形成凹地(向斜谷),地形是顺应构造的,所以
16、称为顺地形。但随着外力剥蚀作用的不断进行,有时地形也会发生逆转现象,背斜因长期遭受强烈剥蚀而形成谷地,而向斜则形成山岭,这种与地质构造形态相反的地形称为逆地形,如图所示。一般在年轻的褶曲构造上顺地形居多,在较老的褶曲构造上,由于侵蚀作用的进一步发展,逆地形则比较发育。此外,在褶曲构造上还可能同时存在背斜谷和向斜谷,或者演化为猪背岭或单斜山、单斜谷。3.2.2山岭地貌的类型(4)断块山。断块山是由断裂变动所形成的山岭,如我国的华山、泰山、庐山等。它可能只在一侧有断裂,也可能两侧均为断裂所控制。断块山在形成的初期可能有完整的断层面及明显的断层线,断层面构成了山前的陡崖,断层线控制了山脚的轮廓,使山
17、地与平原或山地与河谷间的界线相当明显而且比较顺直。以后由于剥蚀作用的不断进行,断层面因遭到破坏而后退,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风化碎屑物所掩盖。3.2.2山岭地貌的类型此外,由断层所构成的断层崖也常受到垂直于断层面的流水的侵蚀,因而在谷与谷之间就形成了一系列断层三角面,它们是野外识别断层的一种地貌证据。褶皱山与断块山的主要区别是:从外观上看,褶皱山山体一般连绵分布,而断块山常形成巨大的陡崖山地,地势险峻;从岩层剖面上看,褶皱山的岩层是连续的,而断块山的岩层是不连续的,同时代的岩层发生错位移动。(5)褶皱断块山。上述山岭都是由单一的构造形态形成的,但在更多情况下,山岭常常是由它们的组合形态构成的。
18、由褶皱和断裂构造的组合形态构成的山岭称为褶皱断块山,这里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3.2.2山岭地貌的类型2.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岭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岭,常见的有锥状火山和盾状火山。锥状火山是多次火山活动造成的,其熔岩黏性较大、流动性小,冷却后便在火山口附近形成坡度较大的锥状外形;盾状火山是由黏性较小、流动性大的熔岩冷凝形成的,其外形呈基部较大、坡度较小的盾状。3.2.2山岭地貌的类型3.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岭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岭是在山体地质构造的基础上,经长期外力剥蚀作用而形成的,如地表流水侵蚀作用所形成的河间分水岭,冰川刨蚀作用所形成的刃脊、角峰,地下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峰林等,都属于此类山岭。由
19、于此类山岭的形成是以外力剥蚀作用为主,山体的构造形态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已退居不明显地位,因此,此类山岭的形态特征主要取决于山体的岩性、外力的性质及剥蚀作用的强度和规模。3.2.3垭口与山坡1.垭口对于道路工程来说,研究山岭地貌必须重点研究垭口。因为越岭的公路路线若能寻找合适的垭口,可以降低公路高程和减少展线工程量。从地质作用来看,可以将垭口分为以下三个基本类型:(1)构造型垭口。构造型垭口是由构造破碎带或软弱岩层经外力剥蚀所形成的垭口,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断层破碎带型垭口。这种垭口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差,岩体的整体性被破坏,经地表水侵入和风化,岩体破碎严重,一般不宜采用隧道方案,如采用路堑,也需控制
20、开挖深度或考虑边坡防护,以防止边坡发生崩塌,如图(a)所示,图见下页背斜张裂带型垭口。这种垭口虽然构造裂隙发育,岩层破碎,但工程地质条件较断层破碎带型垭口好,这是因为垭口两侧岩层外倾,有利于排除地下水,有利于边坡稳定。一般可采用较陡的边坡坡度,使挖方工程量和防护工程量都比较小。如果选用隧道方案,则施工费用和洞内衬砌会比较节省,是一种较好的垭口类型,如图(b)所示。3.2.3垭口与山坡单斜软弱层型垭口。这种垭口主要由页岩、千枚岩等易于风化的软弱岩层构成,两侧边坡多不对称,一坡岩层外倾略陡一些。由于岩性松软,风化严重,稳定性差,故不宜深挖,若采取路堑深挖方案,则与岩层倾向一致的一侧边坡的坡角应小于
21、岩层的倾角,两侧坡面都应有防风化的措施,必要时应设置护壁或挡土墙。穿越这一类的垭口时,宜优先考虑隧道方案,因为该方案不仅可以避免因风化带来的路基病害,而且有利于降低越岭线的高程,减少展线工程量或提高公路纵坡标准,如图(c)所示,图见上页。3.2.3垭口与山坡(2)剥蚀型垭口。剥蚀型垭口是以外力强烈剥蚀为主导因素所形成的垭口,其形态特征与山体地质结构无明显联系。此类垭口的共同特点是松散覆盖层很薄,基岩多半裸露。垭口的肥瘦和形态特点主要取决于岩性、气候及外力的切割程度等因素。在气候干燥的寒冷地带,岩性坚硬和切割较深的垭口本身较薄,宜采用隧道方案;采用路堑深挖也比较有利,是一种最好的垭口类型。对于气
22、候温湿地区的岩性较软弱的垭口,其本身较平缓宽厚,采用深挖路堑或隧道对穿都比较稳定,但工程量比较大。对于石灰岩地区的溶蚀性垭口,无论是明挖路堑或开凿隧道,都应注意溶洞或其他地下溶蚀地貌的影响。3.2.3垭口与山坡(3)剥蚀堆积型垭口。剥蚀堆积型垭口是在山体地质结构的基础上以剥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导因素所形成的垭口。其开挖后的稳定条件主要取决于堆积层的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3.2.3垭口与山坡这类垭口外形浑缓,垭口宽厚,宜于公路展线,但松散堆积层的厚度较大,有时还发育有湿地或高地沼泽,水文地质条件较差,故不宜降低过岭标高,通常多以低填或浅挖的断面形式通过。2.山坡山坡是山岭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之一,不
23、论是越岭线还是山脊线,路线的绝大部分都是设置在山坡或靠近岭顶的斜坡上的,所以在线路勘测中总是把越岭垭口和展线山坡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的。山坡的形态特征是新构造运动、山坡的地质结构和外动力地质条件的综合反映,对道路的建筑条件有着重要的影响。3.2.3垭口与山坡3.2.3垭口与山坡山坡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山坡的高度、坡度及纵向轮廓等。根据山坡的纵向轮廓和纵向坡度,可对山坡进行如下的分类。(1)按山坡的纵向轮廓分类,如图所示。(a)直线形坡(b)凸形坡(c)凹形坡(d)阶梯形坡3.2.3垭口与山坡直线形坡。在野外见到的直线形山坡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山坡岩性单一,经长期的强烈冲刷剥蚀,形成纵向轮
24、廓比较均匀的直线形山坡,这种山坡的稳定性一般较高。第二种是由单斜岩构成的直线形山坡,这种山坡在介绍单面山时曾经指出过,其外形在山岭的两侧不对称,一侧坡度陡峻,另一侧则与岩层层面一致,坡度均匀平缓,从地形上看,有利于布设路线,但开挖路基后遇到的均是顺倾向边坡,在不利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的顺层滑坡,因此不宜深挖。第三种是由于山体岩性松软或岩体相当破碎,在气候干寒、物理风化强烈的条件下,经长期剥蚀碎落和坡面堆积而形成的直线形山坡,这种山坡在青藏高原和川西峡谷比较发育,其稳定性最差,若选作傍山公路的路基时,应注意避免挖方内侧的塌方和路基沿山坡滑塌。3.2.3垭口与山坡凸形坡。这种山坡
25、上缓下陡,自上而下坡度渐增,下部甚至呈直立状,坡脚界线明显。这类山坡往往是由于新构造运动加速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形成的。3.2.3垭口与山坡其稳定条件主要取决于岩体结构,一旦发生山坡变化,就会形成大规模的崩塌。凸形坡上部的缓坡可选作公路路基,但应注意考察岩体结构,避免因人工扰动和加速风化导致其失去稳定性。凹形坡。这种山坡上部陡,下部急剧变缓,坡脚界线很不明显。分布在松软岩层中的凹形山坡不少都是在过去特定条件下由大规模的滑坡、崩塌等山坡变形现象形成的,凹形坡面往往就是古滑坡的滑动面或崩塌体的依附面。山坡的凹形曲线可能是新构造运动的减速上升造成的,也可能是山坡上部的破坏作用与山麓风化产物的堆积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地质 模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