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09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20)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本版本由魏帅领整理提供,仅供交流参考,版权归原单位所有) 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三次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河南作为有近1亿人口的农业大省,发展食品工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明确了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食品工业快速增长,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产业效益不断提高。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事关全局的
2、战略支撑产业,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主渠道,成为调结构、扩内需、带就业、保增长的突破口,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促进我省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作为20092012年食品产业振兴的实施方案,并为2020年前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一)产业现状“十一五”时期以来,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明显加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2644家,实现增加值1043.3亿元,比2005年增长1.35倍,总量稳居全国第
3、2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14.3%,是全省最大的支柱产业;全省全部食品工业企业总产值约6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378亿元、利润343.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和2.6倍。小麦粉、速冻米面食品、方便面、饼干等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7%、72%、27%和31%,均居国内首位;味精、饮料酒等位列全国第二;鲜冷藏冻肉、白酒、果汁、卷烟等居全国第三位。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36家,其中双汇集团35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食品企业,涌现出了华英集团、大用集团、众品食业、三全公司、思念公司、白象集团、科迪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发展趋
4、势明显,漯河、郑州、许昌、周口、安阳、鹤壁等6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占全省的61.2%,汤阴、临颍、新郑等14个县(市)进入全国食品百强县行列。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食品工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具有优势的小麦和肉类加工仍以初级加工为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方便、功能型产品发展不足,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卷烟制造业等占全行业的比重为4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二是企业平均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规模以下食品企业占80%,质量安全水平低,行业“小、散、差”的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改变。三是技术装备水平总体不高,研发创新能力较弱。多数企业缺少现代化的
5、成套流水线,物耗、能耗偏高。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食品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居全国第7位。(二)食品工业发展趋势1.国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食品工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已经完成农产品初级加工向食品深度加工的转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一是食品工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23倍,加工食品占饮食消费总量的90%。二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通过联合并购、建立全球性的购销网络,世界百强食品跨国公司已占全球食品市场的20%。美国猪肉加工前四位企业集中度达到50%,加拿大肉类加工前四位企业集中度达到56%。三是加工技术装备高新化趋势
6、明显。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基础学科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食品工业,新型膜分离设备、连续冻干设备、超低温单体冷冻设备等大型关键装备得到普遍应用。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或废弃物进行二次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安全绿色食品蓬勃发展。世界各国对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不断完善安全技术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且正向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五是各国食品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区域优势。区域特色食品在全球食品贸易中所占份额不断扩大,巴西成为全球最大的蔗糖生产和出口国,法国的葡萄酒年产量占世界葡萄酒产量的1/6,新西兰控制了全球40%的乳制品贸
7、易。2.国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41997.3亿元,是2005年的2.1倍,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05年的0.51提高到1.11。但是,我国食品工业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研发投入强度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的1/4。总体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将加快由资源驱动为主向资本技术驱动为主转变,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食品工业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期。随着城
8、市化的加快推进、人口的稳定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自给型食品消费比重将逐步下降,食物工业化水平将不断提高。预计2020年前,食品工业仍将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势头。二是产品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产品方便化、多样化是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预计未来10年,各种方便主副食品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年均增长将超过20%。安全、营养、方便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三是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快速提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保鲜、包装、监测检验、综合利用等工艺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产品加工精细化和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将明显提高。四是产业链整合步伐加快。大型
9、加工企业加快建设规模化种养殖基地,构建“市场制造种养殖”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打造全产业链集团成为新的发展模式。以现代物流为手段,制造、运输、配送、零售等环节产业链加速整合。五是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及资源配置加快向品牌、资本、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集中,乳制品、肉制品、饮料、速冻食品等行业将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资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将迅速提高。(三)河南省发展食品工业的基本判断当前,我省食品工业既有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为全省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原
10、料资源。同时,国内多数省份均将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必须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实现由食品工业大省向强省的跨越。1.河南省发展食品工业的比较优势。(1)农产品资源丰富。我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大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特别是夏粮产量占全国的1/4,果蔬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奶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粮食、肉类、果蔬、乳制品等产业发展的原料基础雄厚。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生产将进一步向规模化、优质化和专用化方向发展,农业资源优势将更加突出
11、。(2)产业基础较强。我省在小麦和肉类深加工行业具有较强的产业链控制能力,小麦粉、方便面、速冻米面、肉制品等产品优势突出,拥有全国性的强势品牌和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红枣、果汁加工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在乳制品、油脂、调味品等领域也形成了一些区域品牌,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3)市场优势明显。河南是近1亿人口的大省,本地加上周边内需市场巨大。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食品消费总量稳步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自给型消费降低,商品型消费增强,发展食品工业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空间。(4)区位优势突出。河南地处中部,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承东启西,连南贯北,辐射四
12、周,已初步建成发达的物流通道,具备食品保质保鲜、冷链运输所需的最佳运输半径。(5)要素成本较低。河南劳动力充足,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原料、能源等成本相对沿海省份也普遍偏低,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具有综合成本优势。河南拥有一批食品学科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技术支撑能力较强,同时拥有大量熟练技能工人和高级管理人才,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撑。2.河南省发展食品工业的比较劣势。(1)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食品工业发展要求。河南农产品生产仍以传统的分散方式为主,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基地较少,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生产对原料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食品加工与农业生产之间尚处于简单的初级供需阶段,尚未形成一体化
13、发展模式,制约了食品工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也增加了经营成本和市场风险。(2)行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河南食品加工业处于由农产品粗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深加工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型过程,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不高,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少,难以有效延伸产业链,同类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3)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围绕食品工业发展的社会化流通和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冷链物流网络发展较沿海省份相对落后,粮食储备、电子商务、贸易和加工配送体系不完善。围绕骨干食品企业的配套协作产业滞后,不利于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4)原料来源过分依赖本地化。河南农产品加工原料绝大部分由本省供应,省外高
14、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造成增值率小、成本高、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通过到省外建立原料基地、充分利用原料优势的骨干企业数量少,原料供应渠道控制能力弱。总体上看,食品工业是河南省综合优势较强的产业,处于加快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潜力巨大,成长性好,关联度高,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支撑产业,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型,着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强化技术创新和精深加工,完善产业标准和配套体系,推进产业集聚和融合发展,培育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品牌为支撑的集约化方向转变,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二、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战略定位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
15、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二)基本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食品安全的总体要求,既要注重本地市场,又要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既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又要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既要大力开发高档产品,又要满足大众消费需求;既要注重发展经常性消费食品,又要积极发展调节性消费食品;既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又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面制品、肉制品和乳制品3大主导优势产业,建设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果蔬、油脂、饮料3大区域优势产业,培育国内具有重要
16、影响力的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成长性产业,构建企业和品牌、产业基地、现代物流、技术创新、质量安全、人力资源6大支撑体系,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基地。(三)主要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加快形成适应消费升级要求的现代产品结构。巩固提升优势产品规模,增强资源加工增值能力,提高速冻、方便、绿色产品比重,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培育食品工业新的增长点。2.坚持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装备现代化。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新产品开发,推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推广应用,提高产品精细化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3.坚持集聚发展,加快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集
17、中,完善配套公共服务体系,引导食品工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4.坚持循环发展,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食品产业建设。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视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5.坚持开放带动,加快提升食品工业竞争力。既要注重开拓国内市场,又要大力实施出口带动战略,努力扩大食品行业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承接食品产业转移,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提升我省食品行业的品牌影响力,扩大市场占有率。6.坚持食品安全,加快构建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严格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和监
18、控,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河南食品的美誉度。(四)发展目标1.产业规模。到2012年,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分别达到7000亿元和2100亿元,年均增长20%,成为河南经济的“万亿产业”;面制品、肉制品和乳制品3大食品制造业在食品工业中的比重达到45%。到2015年,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分别达到1.2万亿元和3700亿元,年均增长20%;面制品、肉制品和乳制品3大食品制造业在食品工业中的比重达到50%。到2020年,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2000亿元。
19、面制品、肉制品和乳制品3大食品制造业在食品工业中的比重达到55%。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从目前的1.41提高到2.51,基本实现食品工业强省目标。2.企业发展。到2012年,营业收入超800亿元的企业1家,超100亿元的企业5家,超50亿元的企业10家,超10亿元的企业50家。到2015年,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的企业1家,超100亿元的企业8家,超50亿元的企业15家,超10亿元的企业70家。到2020年,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家,超500亿元的企业5家,超100亿元的企业15家,超50亿元的企业30家,超10亿元的企业100家。3.创新能力。到2012年,建成10个国家级技术中心
20、、工程实验室和检测中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15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9%。到2020年,新产品产值率15%,进入全国前列。河南工大、农大、牧专等省内高校建成一批食品重点学科。4.集聚发展。到2012年,形成30个产值超50亿元的食品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形成30个左右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产业集聚区食品工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0%以上。5.食品安全。到2012年,大中型企业全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食品市场抽检合格率由2008年的88%提高到92%,初步建成“食品安全省”。到2015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
21、全部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建成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管体系,食品市场抽检合格率提高到95%。到2020年,形成全覆盖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食品市场抽检合格率提高到97%以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完善。6.节能降耗。2020年前,食品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水耗年均下降5%,行业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力争达到全国食品工业领先水平。三、产业发展定位(一)打造国内一流的面制品、肉制品和乳制品3大主导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大省的优势,依托骨干企业,提高中高端面制品比重,壮大肉制品规模,加快发展乳制品,形成国内最具竞争力、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优势产业。1.面制品
22、。紧紧围绕小麦面粉转化增值,加快推进主食工业化,重点建设面制品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面制食品产业。以提高主食品工业化率为目标,加快推动馒头、面条等传统面食产品工业化生产,加快发展各种营养强化挂面、鲜切面,开发多种档次、全营养的方便面,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鼓励发展焙烤类食品,重点发展面包、饼干、糕饼类等产品。积极开发麦胚产品、小麦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着力扩大速冻米面食品规模。提升速冻水饺、汤圆、粽子等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开发多种规格和口味的新产品,完善各档次产品结构,提高装备配套能力,形成产品系列化。以整理提升中华传统美食为重点,采用现代速冻加工技术,大力发展各种速冻菜肴、炒饭、面条、油炸食
23、品、烘焙食品、微波套餐等产品,形成新的增长点。提高面粉加工集约化水平。适应面制品发展要求,加快发展各种专用粉、强化粉、预配粉等。以提高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为重点,鼓励建设日处理1000吨以上的小麦加工装置,限制新建日处理300吨以下的装置。加强玉米的开发利用。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积极发展玉米变性淀粉、淀粉糖、氨基酸等高附加值产品;扩大食用玉米粉、玉米糁和各种玉米食品的加工能力;大力发展高效配方饲料,提高饲用玉米加工水平。同时,规模化发展大米加工,积极开发小米、绿豆等杂粮营养特色食品。2.肉制品。巩固提升猪肉加工优势,扩大禽肉加工规模,大力发展牛羊肉加工,积极发展水产加工,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09 河南省 食品工业 调整 振兴 规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