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江湖工程十二五规划2.doc
《山江湖工程十二五规划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江湖工程十二五规划2.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江湖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目 录一、规划背景2(一)发展基础2(二)面临的挑战4二、总体要求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6(三)发展目标6三、主要任务7(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7(二)强化资源节约利用11(三)加快低碳产业发展13(四)促进文明城镇建设16(五)建设流域和谐社会18(六)实施科技示范工程20四、保障措施22(一)加强组织保障22(二)拓宽多元化投入渠道23(三)深化对内对外合作交流23(四)加强科技人才保障23山江湖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山江湖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生态系统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是立足江西、惠泽长江中下游的国际性典范工程。山江湖工程“十
2、二五”(2011-2015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是江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目标,联系省情编制的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未来五年我省山江湖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我省山江湖发展的行动纲领。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山江湖工程规划,对于引导和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全省继续致力于鄱阳湖及其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部署和实施了山江湖工程,在鄱阳湖流域生态经济建设、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江西
3、生态品牌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降低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为江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1、可持续发展取得新突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谱新篇“十一五”以来,全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的主线,全面推进山江湖工程建设,创新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流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和自主性,立足山江湖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展了一系列的推动工作:先后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分区详规、专项规划;编制了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完成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湿地候鸟、鱼
4、类洄游、江湖关系等课题研究等。在山江湖工程取得卓有成效的基础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日成功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这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它是“山江湖工程”的继承和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新超越,是“山江湖工程”品牌价值的再提升。这对探索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010年9月,山江湖工程以中国生命网成员的身份参加上海世博会,向世界递出江西“绿水青山”的生态名片。2、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十一五”期间,全省在经济规模实现翻番的同时,生态
5、环境建设依然成效显著,各项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态。山江湖工程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组织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五年间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60.05%提高到2010年的63.1%,提升了3.05个百分点。“五河一湖”断面三类以上水质达标率由2005年的76.3%提高到2010年的80.3%,提高了4个百分点。11个设区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7.8%和51.6%。
6、五年累计万元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我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鄱阳湖流域继续保持“一湖清水”。3、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经济占全省经济比重攀升“十一五”以来,经过长期积累的山江湖工程建设成果为江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生态环保、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领域的新技术支持下,生态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进一步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围绕低碳与生态经济,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节能产业,实施了“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在循环利用技术、农业秸秆、农
7、村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理技术等领域取得新突破等。全省实现了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四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一番,出口总额两年翻一番的目标。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大丰收。到2010年,全省各县财政总收入都迈上了2亿元新台阶。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由2005年的17.9:47.3:34.8调整为2010年的13.4:53.5:33.1。生态经济成为江西经济的特色和品牌,绿色旅游文化、生态有机农业、新能源和新材料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4、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和谐流域社会迈出新步伐“十一五”期间,全省在推进生态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营造和谐文明的流域
8、社会进步体系,努力使生态文明成为区域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开发式扶贫取得积极成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入,和谐文明的流域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五年间,全省解决了7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和67.3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提前实现户户通电目标,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和村村通宽带任务全面完成,在4.6万个自然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帮助800多万村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的目标。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25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5%,南昌
9、、景德镇、宜春、新余、吉安、赣州、萍乡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新余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二)面临的挑战后危机时代,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我省依然比较薄弱的经济社会基础,构成了我省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流域经济总量不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江西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鄱阳湖流域一方面肩负着保持青山绿水、维护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生态平衡和水质的重任,另一方面又存在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较小、发展水平较低、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大、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伴随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财政收入,越来越难以肩负保护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的
10、重任。做大经济总量,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仍然是我省的主要任务。但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将大规模地改变土地、大气、水体性质以及资源、能源供求状况,导致农用地数量减少、资源加速消耗、污染负荷加重和“城市病”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鄱阳湖流域资源与环境将要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此促进经济总量的大幅增长,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的同步,将是我省山江湖工程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流域产业结构低端,科技创新能力有限,江西节能减排、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面临巨大挑战。尽管我省近些年经济规模迅速扩张,但面临产业低端、
11、资源依赖、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刚刚起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核心竞争力明显偏弱,资源型产业占很大比重,能源消耗处于增量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内,我省仍然无法摆脱主要依赖资源的局面,低端产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持续增加。如农业长期使用化肥、地膜高毒农药等导致的面源污染将持续增加,牲畜粪便造成的污染也呈加重趋势,转基因食品、外来物种入侵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更趋复杂;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产生大量的废弃地和矿山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潜在重金属污染将日益突出,水土流失问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工艺流程落后导致的污染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又面临一系
12、列的技术难题有待破解。产业结构低端、科技创新能力有限的事实将使我省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创建资源友好型社会面临巨大挑战。加快科技支撑,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环境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流域防灾减灾能力偏弱,全球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频繁,江西山江湖工程应对灾害面临挑战。我省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对气候、地质变化监测、预估、影响与评估的技术方法也不完善,尚未健全鄱阳湖流域环境监测体系,以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系统和自然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业务服务
13、产品的科技含量明显偏低,在生物防御、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工程防洪、蓄水工程、防霜冻、防震等方面应急响应和减灾综合能力不足,迫切需要增加投入,运用信息化技术、遥感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改造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与此同时,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变化频率和强度都有增强趋势,全球气候正在逐渐变暖。我省原本就属于自然灾害频繁、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相对脆弱的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波动和变暖的情况下,全省引发环境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强,气候变暖引发的生态环境也将进一步显现。近几年我省出现的冰冻自然灾害、极端气候现象等明显增多,足见一斑。迫切需要未雨绸缪,及早应对,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加强对极端天气
14、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大幅度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理念,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开放促开发,以发展促治理,以科技促崛起,开展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低碳产业,推动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二)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原则。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鄱阳湖流域保护与发展全局,进一步提高山江湖工程“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实施水平与成效。坚持生态优先科学经营山水的原则。继续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
15、展理念,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科学经营好流域山水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流域人水和谐、人地协调,持续提高流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安全度、综合协调度与发展持续度,不断增强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科技创新引导山江湖开发与治理原则。充分发挥科技对山江湖工程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解决制约山江湖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促进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探索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新途径,全面推动江西绿色崛起。(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以流域综合治理保障区域绿色崛起,以区域绿色崛起促进人与山水和谐,流域生态环境继续居全国前列,流域经济、社
16、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双赢,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建成鄱阳湖流域生态经济实验区。2、具体目标流域生态优势进一步增强。初步建成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山区与丘陵区形成生态效应明显的完整绿色屏障。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亿立方米,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例进一步提高。湖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鄱阳湖水质稳定在类以上,湿地保护面积持续稳定,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级标准。主要矿区生态基本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
17、到85%、8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范围内,“五河”主要断面I类水质稳定在82%左右。流域生态产业进一步提升。初步建成生态农业体系、生态旅游体系和以生态技术和低碳技术为主的低碳工业体系,形成资源利用率较高、废物排放量较低的资源综合利用新格局。高效生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居主导地位,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以上。在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节能减排、新能源、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等领域引进、研发、集成和推广1000项先进技术,建成50个具有特色、示范效益大和推广价值高的试验示范基地和20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基
18、本营造了和谐文明的社会进步体系,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环保深入人心,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态城镇、生态社区、绿色乡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统筹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山区、湖区、农村等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明显提高,逐渐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备灾、公共安全、扶贫开发、农村科技等民生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贫困人口明显减少,人与山水更和谐。三、主要任务(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全面加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促使鄱阳湖流域已退化的洪水调蓄功能、湿地生态功能、森林生态功能、农田生态功能等逐步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19、化、优质化,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1、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形成以五河中上游山丘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的水源涵养生态屏障,以国、省道、县乡公路为绿色通道的森林生态景观体系和绿色生态长廊,以湿地多样性、湖区调蓄滞洪为重点的流域生态体系。加强流域综合科学考察,力争开工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以鄱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森林公园的保护与建设为核心,采取自然修复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促进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化。统筹鄱阳湖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源头水资源生态保护工程、“五河”源头综合治理工程、鄱阳湖流域造林绿化“
20、一大四小”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鄱阳湖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工程,强化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区、防风固沙区、水土保持区和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加强山丘天然林保护,着重发展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改善林分结构,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森林资源质量,明显提升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释氧固碳能力。加大“五河”源头矿山地质环境综合修复力度,大力推广生态脆弱区的生物修复技术,促进生态脆弱区植被逐渐恢复。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还河)、生态公益林及天然阔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易灾地区生物措施治理等重大工程。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
21、村庄活动。开展乡村河堤治理、丘陵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综合治理,促进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升级,提高流域生态涵养能力。2、加强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核心,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安全,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治理,切实保护“一湖清水”。以“五河一湖”和东江源头等主要江河湖泊的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切实防治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快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严格实施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实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提高城市“三废”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对新建、改建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取缔环境污染大、消耗资源多的项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
22、制废气排放,强化废气处理,有效削减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推进火电、冶金、化工、建材、木材加工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加强重金属、危险废弃物污染治理,制定城镇垃圾处理卫生填埋场规划,稳步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采用垃圾发电等方式,提高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量,加大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沼气工程,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垃圾、人畜粪便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强新型高效肥料、高效低毒农药、生物防控技术、畜禽粪污低成本治理技术、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
23、肥、农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效降低农村面源污染。3、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督依托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监测站、自动观测站等地面长期定位监测网与遥感、航测等空间监测相结合的监测体系,对森林、水域、农田、城市等典型生态环境系统的生态系统过程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预测,并建立县以上边界河流断面水质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完善流域生态与环境预警和质量监测评估体系,逐步认识和掌握生态环境自然变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突变规律,为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积极开展多途径、多层次生态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生态评价和遥感数据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水平。建设鄱阳湖流域
24、天地一体化的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及“数字鄱阳湖”,开展生态监测指标、评价指标和标准方法研究,制定统一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指标,建立符合省情和国家规范的生态监测工作体系。建设鄱阳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全省县城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在全省主要河流的县界断面、主要饮用水源地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完善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网络,在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网络中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在线监控设施。推进生态风险评估,建立生态安全考核指标体系、灾害预警应急求援和防护体系。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试点,开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水、湿地、森林等资源价值等方面的核算试点,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湖 工程 十二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