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doc(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序言: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技术具有关联度高、渗透性强、技术更新快等特点,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和引导。根据市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省经信委关于做好“十二五”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作的意见,经认真调研,组织编写,形成本规划,以此作为“十二五”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文件,作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业管理、指导产业发展的依据。本规划的期限从2011年到2015年。一、“十一五”基本情况(一)产业现状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是产业持续增长,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现价产值368
2、.6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9.2亿元,利税37.17亿元,利润21.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6%、25.65%、19.56%和23.5%,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实现经营收入15亿元,增长50%。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4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76家,1家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全市共有软件认证企业46家,列入国家软件产品目录的软件产品有112个,130个软件产品获国家软件著作权证书。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期间统计汇总表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企业数(家)424489100113248现价产值(亿元)22.3
3、834.2875.45108.89140.92368.68主营业务收入(亿元)21.7633.0174.1895.44136.21349.2利税总额(亿元)2.423.48810.8815.0737.17利润总额(亿元)1.252.134.846.399.4121.82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主营业务收入0501001502002503003504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主营业务收入(亿元)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重点领域快速推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方向转变。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计算机
4、、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及基础材料和通信设备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二是软件产业发展势头不断加快。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管理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和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实现了整体推进,软件业销售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近年来逐年上升,到2010年达到4.3%。泰州市“十一五”软件业发展比重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电 子 信 息 产 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21.7633.0174.1895.44136.21349.2软 件 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0.51.491.853.0410.2815软件业比重(%)2.34.52.5
5、3.27.554.33、产业载体不断完善。一是专业园区基地建设快速发展,以市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从规划及相关政策方面明确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市软件园200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以来,以规划引领招商引企,集聚效应逐步凸现,入住企业已有40家;我市对电子信息产业布局规划为“一基地三园区”,即以市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主,海陵区软件园,高港区、姜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三个园区为辅,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美的载体环境。二是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特别是总投资10亿美元的纬创资通项目入住我市,将会吸引一大批以其为龙头的配套企业及产业链延伸企业跟进;市软件园的建设步伐加快
6、和海陵区软件园的筹划实施,并随着规划、设计整体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相关政策意见的出台,以及参加省软件产业园发展合作战略联盟等,都将促进软件企业的集聚和软件产品的研发;高港区和姜堰市围绕发展现有具备一定规模的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及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努力构筑与之相关的产业集群。4、信息技术应用不断进展。全市“十一五”期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了三轮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活动,重点开展应用改造的企业达377家,其中示范企业27家,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领域,CAD技术已从高新技术领域向民用工业领域推广,由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
7、扩展,从家电、机械、纺织、服装行业向其它行业延伸的趋势;在产品制造、生产领域,CAM技术在造船、机械以及重点加工行业普遍应用,部分制造领域骨干企业采用FMS技术,重点石油化工、化肥企业均已应用DCS技术,CAE技术和CAT技术也在部分企业得到推广;在企业管理领域,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ERP系统的企业已达213家,表明我市ERP的推广已进入发展期的后期,开始向普及期过渡。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取得长足进步,160家企业自建网站,并在互联网上开展各种形式网上交易活动,电子商务技术正在得到普及;在工业产品领域,应用嵌入式软件改造传统机电产品取得新的突破,通过立足本土制造企业,组建软件业与制造业产业战略合作
8、联盟,研发新型控制软件,促进产品结构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泰州市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轮成果表(06-08年度)应用领域应用技术06年度07年度08年度总计 生产领域CAD87125140352CAM284354125CIMS 412429CAPP910423CAT2124954CAE651122FMS121215DCS214941111 管理领域ERP437298213OA78114152344PDM513036CRM87162177财务管理7299139310销售管理18331869物流管理15171547人力资源管理14132047电子商务10164470企业网站13638416
9、0质量管理001515产品领域控制电路324959140嵌入式软件22212770(二)对比分析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与全省其他市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及特点:1、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从产业规模上看,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虽然与苏南等市差距较大,但是在苏中与其他市相比,差距不大,特别是在制造业上超过镇江,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上超过南通,明显高于苏北各市。同时随着产业发展领域的不断扩张,形成了电子元器件及材料软件研发网络通信设备信息安全信息及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IT人才实训和人力资源服务等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2、两化融合工作具有一定基础。我市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上,重点
10、以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抓手,早在2006年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这项工作,位于全省前列。在组织体系、政策指导、应用标准,以及政府、企业各级领导的思想意识准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于传统产业及产品的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方面优于全省其他市。3、产业具备一定的聚集条件。泰州地理位置紧邻苏南,居于长江下游北岸,港口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得到长足发展,拥有万吨级生产泊位34个,综合通过能力达到7835万吨,具有独特的水路运输条件,且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覆盖,泰州长江大桥、苏中机场的加快建设,更具有明显的公、铁路和航空交通优势。因此,从产业转移梯度方面考虑,更容易
11、接受上海和苏南的产业辐射和转移,在产业集聚规模上形成较好、较大的比较优势。4、人力资源优势潜力较大。目前我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从业人数仅为2.5万人,与其它产业相比,在总量上还不高。而我市历史悠久的教育特色,对人才的培养具有较深的沉淀,随着“泰州大学”筹建的加快和现有高校规模、质量的提升,加之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在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育方面有着独特、雄厚的基础。因此,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苏南各市相比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优势。(三)存在问题1、产业规模优势尚未形成。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8%,产业的规模效应
12、明显不足。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很多领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或完整的产业链,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有限。2、缺乏带动产业的龙头企业。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入研发的经费不足,从事研发的企业技术中心(“十一五”期间通过市级认定的仅19家,占认定总数的14%)、工程技术中心等尚未广泛建立。产业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优势企业,缺少知名品牌,产业链还存在许多缺失环节,行业整体效益也不高。3、两化融合的互动效应不足。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应用的互动性弱,未形成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信息化与电子信息产业的互动发展有待深化,信息化推
13、进没有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发展的需求和市场基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还不能够为信息化推进提供足够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二、“十二五”发展思路(一)形势分析1、国际形势“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仍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是,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发展。同时,为应对经济衰退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必将推动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的再趋活跃,重新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此外,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14、也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产品、服务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便利化措施还将增多,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根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市场需求等发展条件,通过拆分产品价值链进行产业转移或接受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相互交织,从而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分工和产业发展格局,各国经济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更加紧密。2、国内形势2009年以来,国家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民经济成功抵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稳回升态势已经基本形成,回升的稳定性和可持
15、续性稳步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将出现与过去不同的变化:投资的作用将下降,需要大量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将趋于完备,可建设的数量和投资增长速度将出现下降;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更加突出,国际舆论、人民改善生存质量的呼声都要求扭转环境状况恶化的态势,国内外资源的短缺逼迫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国家在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原则下,面对出现的全球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总基调虽然不会改变,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逐步收紧,为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重点将会放在深化改革开放、调结构促转型上来,对包括财政政策
16、和货币政策等进行动态微调,完善补充已出台政策,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加强调“调结构”(加快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短腿行业和领域)、“保民生”(扩大就业、增加社保支出等)、节能减排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和优化政府支出结构,从政府投资转向对扩大消费的支持,增加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等。在货币政策方面,将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促进区域发展、节能减排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支持,引导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等方面倾斜。在产业政策方面,将进一步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和高
17、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大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3、我市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经济结构的调整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总体目标,加快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优化产业布局。从技术发展趋势看,电子信息、绿色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飞速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18、。从消费需求发展趋势看,关注“吃、穿”消费将逐渐提升到关注“住、行”消费阶段,标志着以商品房和私家车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开始家庭化,汽车、房地产相关产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从生产领域扩展到生活领域。从消费层次来看,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安全、享乐和自我发展,更加倾向消费高端、新型、多元化商品,那些注重设计、注重环保、注重品质、具有品牌价值的产品将会更多地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从我市自身发展实际来看,经济连续多年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服务需求不断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
19、增长。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政策环境的趋好,我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当然,伴随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有利因素,困难和挑战也依然存在,在国际,未来数年内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国际收支平衡将遭遇严重挑战,全球经济步入“低增长、高通胀”的阵痛期,经济周期下行压力与金融市场动荡将持续存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形势不容乐观。在国内,未来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国际经济复杂环境的大背景下,我国外需仍会持续低迷,出口下降的势头短期内将难以扭转,国内消费增长依然乏力,储蓄率居高不下等,都必然会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在
20、“十二五”期间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和有利因素,努力克服发展中的困难,迎接各方面的挑战。(二)指导思想围绕市委“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为主线,以创新和市场为动力,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互动发展为手段,以政府统筹协调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全面构建并率先实现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电子信息产业千亿级集群,促进工业经济由大变强、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三)发展原则1、坚持产业集群率先发展的原则。重点突破以纬创为龙头的新型电子产品集群发展,加大服务力度和产业链招商,率先实现
21、千亿级目标;同时依托市区和姜堰市经济圈,加快软件和以集成电路产业链为重点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的培育,逐步形成产业集群雏形。2、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程,重点通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和重点行业应用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带动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持续发展。3、坚持优先发展软件产业的原则。把软件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灵魂和核心,集中力量提升软件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全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4、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引进,加强
22、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5、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引导、规范和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6、坚持引进外资与鼓励民资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在加快引进外资、提升引资质量和水平的同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资投入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四)发展目标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5%。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十二五”与“
23、十一五”对比图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十二五”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比图1、产业规模明显扩张。通过引进重大项目进入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形成新型电子产品、软件和电子元器件等3个产业集群,重点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型电子产品产业集群,率先向千亿级规模扩张。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构建以新型电子产品为重点的电子信息新兴产业体系、以嵌入式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体系和配套完整、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形成3-4个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的产业园区,市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力争进入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3、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泰州市 电子 信息产业 十二 规划 纲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