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儿童脑胶质瘤的分子病理诊断21151.pdf





《应重视儿童脑胶质瘤的分子病理诊断2115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重视儿童脑胶质瘤的分子病理诊断21151.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应重视儿童脑胶质瘤的分子病理诊断 摘要 胶质瘤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与成人相比,有些肿瘤尽管在形态学上与成人表现相似,诊断名称也一样,但却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完全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因此儿童的脑胶质瘤绝非成人的“微缩版”。2021 年末发布的第 5 版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相当重要的修订之一就是将儿童常见的一些弥漫性胶质瘤单独区分开来,并进一步分成了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和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两大类。而分类的依据除了组织学形态和临床特点,更多地包含了分子特征。因此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分子病理诊断对儿童胶质瘤诊治的重要意义。中枢神经系
2、统肿瘤是儿童常见的实体肿瘤类型,约占所有儿童肿瘤的 1/4,也是仅次于白血病的第二位儿童恶性肿瘤1,而胶质瘤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发病部位,以及目前仍然有限的治疗手段,儿童的胶质瘤即便是生物学行为良性,仍然会存在较高的致死率,或者是由于治疗的不良反应严重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存质量。自 2016 年的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 WHO)第 4 版修订版颁布以来,近些年对胶质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日渐深入,而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与成人相比
3、,发生在儿童的胶质瘤具有其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有些肿瘤即便是形态学上与成人表现相似,诊断名称也一样,但却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分子通路及生物学行为,因此儿童脑胶质瘤绝非成人的“微缩版”。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能保证精准的病理诊断,也能为今后精准个体化治疗儿童胶质瘤开辟新的思路。2021 年末发布的第 5 版CNS WHO 肿瘤分类,最重要的修订之一就是将儿童常见的一些弥漫性胶质瘤单独区分开来,分为了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和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两大类2。而分类的依据除了病理形态和临床特点,更多地包含了分子特征。因此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分子病理诊断对儿童胶质瘤诊治的重要意义。一、儿童胶质瘤的病
4、理诊断原则 发生在儿童的胶质瘤具有自身的一些明确特点,即便是一些组织学形态和成人相似、按照既往的分类也同成人诊断一样的胶质瘤,由于其年龄、生长方式、部位的不同,其背后的分子机制也可能大相径庭,而相应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也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来讲,对于儿童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关注生长方式:儿童常见的胶质瘤可以分为弥漫性生长和局限性生长两大类。在第 5 版分类中,局限性星形细胞胶质瘤(circumscribed astrocytic gliomas)作为单独一大类列出,其中包括了 6 种肿瘤类型,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类型都常见于儿童,但相当一部分类型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如毛细胞星形细胞
5、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星形母细胞瘤(astroblastoma)、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等。这些肿瘤在影像上界限清楚,可伴有囊性变和显著的强化,但这并不是恶性的指征。镜下肿瘤组织与周围界限也比较清晰。弥漫性生长的儿童胶质瘤又分成低级别和高级别,可以发生在半球或中线结构,与周围界限不清,镜下往往见到软脑膜下弥漫生长、沿着血管间隙生长、沿着神经束生长等继发结构。需要注意的是生长方式与预后是密切相关的,有些显微镜下相似的形态,如果是界限清楚的局限性生长,理论上可以完整切除,预后就会较好,而弥漫性生长
6、则更加容易复发。2.关注肿瘤的部位:相对于成年人,更多的儿童胶质瘤好发于中线和幕下,部位的不同也会导致预后的明显差异,如一些发生在中线的弥漫性胶质瘤,无论组织学级别如何,由于具有特定的分子改变,常常表现为4 级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3.关注组织学级别:儿童胶质瘤同样按照 WHO 的组织学分级标准分为 14 级。同样的组织学分级指标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所提示的级别不同,如在室管膜瘤中出现坏死和血管增生,应该被诊断为室管膜瘤 3 级而不是胶质母细胞瘤 4 级。4.关注年龄的相关性:即便均属于儿童型的胶质瘤,一些发生在婴儿(1 岁以内)的肿瘤和发生在儿童、青少年的同样形态肿瘤的预后也会有显著不同。而这
7、些现象背后原因的揭示,也得益于近些年来分子病理学的迅速发展。目前来看,相比于组织学特点,儿童胶质瘤临床上的特点往往和肿瘤的分子特征相关性更为显著。二、常见儿童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学进展 按照第 5 版 CNS WHO 肿瘤分类,儿童常见的胶质瘤包括了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一部分局限性星形细胞胶质瘤和室管膜瘤。脉络丛肿瘤也是儿童常见的类型,以往认为也属于胶质瘤的范畴,但新版分类里因其具有显著的上皮分化,不再将其放在胶质瘤的范围内,而是单独作为一类。(一)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pediatric-type diffuse low-grade gliomas)儿童最常见
8、的胶质瘤类型是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在第 5版 CNS WHO 肿瘤新分类中将其放入局限性星形细胞胶质瘤大类中,与之相比,儿童的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并不常见。其在形态上,与成人的弥漫性胶质瘤和 PA 均有重叠和交叉,不存在IDH和H3基因的突变,更多的是MAPK信号通路和PI3K信号通路的激活。新分类中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包括了 4 种肿瘤类型。1.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MYB/MYBL1 改变(diffuse astrocytoma,MYB-or MYBL1-altered):是比较罕见的一类儿童低级别胶质瘤3,好发于大脑半球靠近皮质的部位,常常和癫痫发作相关;镜下形态较单一的肿瘤性星形细胞弥漫分
9、布,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罕见,没有微血管增生和坏死;通常 oligo-2、SOX-10 阴性表达,不表达 CD34。特征性分子改变是 MYB/MYB L1 基因家族的结构变异,MYB/MYB L1可以和一些伴侣基因发生融合,最常见的基因包括 PCDHGA1、MMP16、MAML2 等4。基因的重排导致了其编码蛋白的 C 端抑制结构域发生了截断,从而导致蛋白过表达,造成肿瘤的增殖和分化抑制。该类肿瘤通常显示出良性的临床生物学行为,WHO 分级 1 级4-5。2.血管中心型胶质瘤(angiocentric glioma):在上一版分类中归属于其他胶质瘤类型,由于最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第 5 版新分
10、类中归入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该类肿瘤好发于脑表皮层,癫痫起病多见;组织学上的显著特征是形态单一的双极细胞以及血管中心的生长方式;具有室管膜细胞分化的免疫表型:GFAP+,EMA 点状+,oligo-2-;分子层面,几乎所有病例具有 MYB-QKI 基因融合5-6,或者极少数具有 MYB 的扩增或缺失等改变7(图 1)。该类肿瘤生长缓慢,多数仅通过手术切除可以治愈,WHO 1 级。图 1 血管中心型胶质瘤典型病例病理图 患者女,19 岁,右侧颞叶占位 1A:形态单一的双极细胞以及血管中心的生长方式 HE 染色 中倍放大;1B:肿瘤细胞dot-like样表达EMA EnVision法 高倍放
11、大;1C: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B基因分离阳性 FISH法 高倍放大 3.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polymorphous low-grade neuroepithelial tumour of the young):青少年好发,最多见于颞叶;镜下常常表现出胞质透明、核周空晕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样形态,但也可以出现星形细胞瘤样的区域,甚至出现形态上的多形性,但缺乏坏死或微血管增生;广泛钙化是另一个常见特征;免疫组化往往弥漫或片状表达 CD34,提示其发生可能和异常调节的神经前体细胞有关(图 2)。分子特征主要是 MAPK 通路相关分子异常,主要涉及 FGFR2、FGFR3 或 BRAF 基因
12、等,其中 BRAF V600E 突变占30%40%,FGFR2/3 基因融合占 30%40%8,最近也有检测到 QKI-NTRK2 等融合的报道9。多数研究提示该类肿瘤预后较好(WHO 1 级),但目前也有个别报道如果同时伴有其他基因突变,如 TP53、ATRX、PTEN、TEK,可能与其恶性转化有关10。图 2 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典型病例病理图及基因检测图 患者男,16 岁,左颞叶占位 2A:肿瘤细胞核圆形、胞质空亮,呈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结构,伴有散在钙化 HE 染色 中倍放大;2B:肿瘤细胞弥漫表达 CD34 EnVision 法 中倍放大;2C:检测出 FGFR3-TACC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视 儿童 胶质 分子 病理 诊断 2115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