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培训与开发整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课件汇总(最新).pptx
《员工培训与开发整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课件汇总(最新).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员工培训与开发整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课件汇总(最新).pptx(4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职业胜任力与职业胜任力与员工培训开发员工培训开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职业胜任力的相关理论2.掌握员工培训开发的基本概念3.了解职业胜任力与员工培训开发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培训开发概述第二节 职业胜任力概述第三节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培训开发概述培训开发概述v 一、培训开发的相关概念培训开发的相关概念v员员工工培培训训与与开开发发是是指指企企业业为为了了满满足足自自身身不不断断发发展展的的需需要要,提提高高员员工工的的知知识识和和技技能能,提提升升员员工工的的工工作作积积极极性性,使使其其胜胜任任本本职职工工作作并并不不断断突突破破创创新新,在在综综
2、合合统统筹筹企企业业目目标标和和员员工工个个人人目目标标的的基基础础上上,对对员员工工进进行行的的一一系系列列有有计计划划、有有组组织织的学习与训练活动。的学习与训练活动。第一节第一节 培训需求分析概述培训需求分析概述(续)(续)v 二、培训与开发的原则二、培训与开发的原则v(一)激励原则(一)激励原则v(二)差异化原则(二)差异化原则v(三)实践性原则(三)实践性原则v(四)反馈强化原则(四)反馈强化原则v(五)时效性原则(五)时效性原则第一节第一节 培训需求分析概述培训需求分析概述(续)(续)v 三、培训与开发的类型三、培训与开发的类型v根据培训与工根据培训与工 根据培训内根据培训内 根据
3、培训对象根据培训对象 作作的关系划分的关系划分 容划分容划分 划分划分 岗前培训岗前培训 知识培训知识培训 决策层培训决策层培训 在岗培训在岗培训 技能培训技能培训 中层管理者培训中层管理者培训 转岗培训转岗培训 态度培训态度培训 基层管理者培训基层管理者培训 脱产培训脱产培训 操作层员工培训操作层员工培训第二节第二节 职业胜任力概述职业胜任力概述v 一、胜任力的理论研究一、胜任力的理论研究 u 目前胜任力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特征观特征观行为观行为观综合观综合观倾向于把胜任力定义为潜在的、持久的个体特征倾向于把胜任力看作个体履行工作职责时的行为表现,认为胜任力是保证人们胜任工作的外显行为的维
4、度认为胜任力的“行为观”和“特征观”应该是互为补充的,任何一种观点都不全面,应该结合行为观和特征观两个方面来界定胜任力的内涵v二、胜任力模型研究二、胜任力模型研究v一般来说,胜任力模型描述的是为有效完成特定组织、特定工作所需要的与高绩效有关的个性特征、知识和技能等要素的特殊组合,是一组被确认的胜任力要素,这些要素可以将组织中的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v胜任力模型可以用来鉴别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的工作动机、特质、技术水平和能力,也可以用来区分特定工作岗位和管理层级所需要的行为特征。国内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国内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v第一阶段:奠基阶段(上世纪第一阶段:奠基阶段(上世纪90
5、90年代末年代末-2002-2002年)年)王鹏、时勘(1998)基于培训需求评价的目的,在国内最早介绍了胜任力,并指出胜任力分析方法对于改进培训需求评价的内容结构设计有重要的价值。王重鸣(2000)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为我国学者进行胜任力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从2001年开始,胜任力逐渐引起了其他学者的关注。v第二阶段:扩展阶段(第二阶段:扩展阶段(2003-20042003-2004年)年)从2003年开始,关注胜任力相关研究的学者数量明显增加,研究内容和对象涉及范围也明显扩大。实证研究方面,学者的研究对象开始从泛泛的管理者转向特定行业和岗位,如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高技术企业创业
6、者等。v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52005年年-至今)至今)理论研究方面,从2005年开始,我国胜任力研究有了一些新视角和新方法,初步显现出中国自身的研究特点。实证研究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胜任力建模,建模对象进一步细化。学者开始综合应用多种建模方法(如团体焦点访谈、行为事件访谈、工作分析等)为各个岗位构建胜任力模型,胜任力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第三节第三节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v一、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与传统培训体系的差一、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与传统培训体系的差异异传统的培训体系设计的基本框架按照需要确定、目标设置、计划拟
7、定、活动进行及总结评价等5个环节展开工作,体现了培训设计的系统性。是许多企业开发适合本企业文化和战略的培训体系的基础。v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就是清晰定义目标和学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就是清晰定义目标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达到的能力的培训系统。习过程中学习者要达到的能力的培训系统。v这一培训系统的提出基于以下这一培训系统的提出基于以下3 3个假设:个假设:(1)培训对无论当前或者未来都有实际价值;(2)清楚定义职业中的必要能力,包括技能,认知和情感能力是可能的;(3)培训者可以感受到学习者行为的变化。传统培训体系与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对比图传统培训体系与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对比图需求分析需求分析
8、培训设计与实施培训设计与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效果评估现有水平现有水平岗位要求岗位要求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传统培训体系传统培训体系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培训设计与实施培训设计与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效果评估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优秀业绩者优秀业绩者一般业绩者一般业绩者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二、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流程二、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流程v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流程包括三个阶段: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流程包括三个阶段:v培训启动阶段、培训分析设计与实施阶段和培训结束阶段建立胜任力模型组建指导团队培训启动培训启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法选择培训设计与实施为下次培训提供建议培训效果评估培训记录培训
9、分析设计培训分析设计培训结束后培训结束后(一)培训需求分析(一)培训需求分析v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关键点就是寻找出员工目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关键点就是寻找出员工目前的胜任力和理想的胜任力之间的差距。的胜任力和理想的胜任力之间的差距。v下图展示了培训需求分析的整体的思路和流程。(二)培训设计与实施(二)培训设计与实施v1、培训人员选择在培训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成员自评、上级管理人员确认的方式,确定需要培训的成员以及具体培训内容,具体情况。v2、培训内容确定在确定了培训需求以及相应的培训人员之后,培训内容确定根据下表所示。(三)培训效果评估(三)培训效果评估v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评估与传统的培训一样,可以
10、借助柯氏评估法从反应、学习、行为、效果等四个方面来进行。v评估侧重对于行为改进的讨论,所参考的标准是胜任力模型行为量化的结果。三、基于胜任力培训的特点与优势三、基于胜任力培训的特点与优势v(一)基于胜任力培训的特点(一)基于胜任力培训的特点1.1.突出针对性和个性化突出针对性和个性化2.2.注重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的培训注重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的培训与开发与开发3.3.具备战略性和全局性具备战略性和全局性(二)基于胜任力培训的优势(二)基于胜任力培训的优势v1 1、使用胜任力模型作为培训的基础手段,增强了培训设、使用胜任力模型作为培训的基础手段,增强了培训设计者的创造性,提供了
11、一种比工作描述更整体化的方法。计者的创造性,提供了一种比工作描述更整体化的方法。v2 2、高度符合学习者个性化的需要,持续关注学习的目标、高度符合学习者个性化的需要,持续关注学习的目标以及明确所期望的绩效结果,并且能够提高学员参加培训以及明确所期望的绩效结果,并且能够提高学员参加培训的兴趣,使其在目标指引下获得迅速的能力提升。的兴趣,使其在目标指引下获得迅速的能力提升。v3 3、基于胜任力特征的方法能够成为设计基于团队成功的、基于胜任力特征的方法能够成为设计基于团队成功的学习目标的基础,帮助团队提高创造性,让团队成员关注学习目标的基础,帮助团队提高创造性,让团队成员关注实现优秀绩效的期望和要求
12、。兼顾了影响组织和员工的内实现优秀绩效的期望和要求。兼顾了影响组织和员工的内外环境因素,更适合在系统战略背景下对大量员工开展多外环境因素,更适合在系统战略背景下对大量员工开展多样化的培训设计。样化的培训设计。(三)实施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的误区(三)实施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的误区v1.1.将建立胜任力模型与培训脱离开来将建立胜任力模型与培训脱离开来v2.2.培训的需求分析形同虚设培训的需求分析形同虚设v3.3.将培训作为一个短期和孤立的行为将培训作为一个短期和孤立的行为四、实施基于胜任力培训的要点四、实施基于胜任力培训的要点v(一)基于胜任力培训的策略(一)基于胜任力培训的策略(1)认知,即让
13、员工信服胜任力特征的存在并且对他们把工作做好特别重要;(2)了解,即向学员解释胜任力特征概念并教他们如何运用;(3)自我评估,即对员工自身的能力与优秀员工对照并回馈;(4)技巧练习,即让学者在十分真实的模拟状况中练习并与标准有效员工的表现比较,及时给予指导,使之反复练习达到标准;(5)工作应用,即让学员设定目标发展行动计划,将新能力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6)后继支援,即鼓励其对新知识的运用,并强化巩固,如成立受训人员的联系组织,形成同类学员的团体以相互鼓励交流等。v(二)实施基于胜任力培训应注意的问题(二)实施基于胜任力培训应注意的问题v1.实施员工培训计划前应重视培训的需求分析v2.员工胜任
14、力培训不同于岗位技能培训v3.培训行为不能短期化、孤立化复习思考题v1.什么是胜任力,它的特点是什么?v2.基于胜任力模型培训体系的流程是怎样的?v3.基于胜任力模型培训体系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v4.请简述基于胜任力模型培训体系为何更能契合企业战略。本章实训本章实训能源企业难题能源企业难题v根据给定企业材料(见教材),进行小组讨论,基于本章关于职业胜任力与员工培训开发内容的学习,运用胜任力的思想对公司进行评价并给出解决方案。v1分析企业经营材料,思考企业出现问题的原因。v2根据企业经营材料,给出改进意见。第二章第二章 劳动价值与技术创劳动价值与技术创新理论新理论1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v1.
15、了解劳动价值论、认识论、市场自由竞争及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内容及含义v2.明确实践论在认识中的重要性v3.深化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内在关联劳动价值 1认识论 2自由竞争3知识经济 4技术创新5关键术语1 1第一节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在一定意义上,人类历史就是劳动在一定社会形式中不断展开的历史。劳动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同时,马克思还说过:“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因此可以说,除了人的本能活动、消费享乐活动、休闲活动之
16、外,余下的全部活动都是劳动。一、劳动的含义一、劳动的含义(二)劳动的特征(二)劳动的特征v(1)劳动是具有社会性的活动。人类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形态中进行的,是不断发展的。v(2)劳动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具有显著的目的性是区别人和动物活动的标志。劳动的目的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的需要。v(3)劳动是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生产有用产品、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二)劳动的特征(二)劳动的特征v(4)劳动是“时间的过程”和“结构的过程”的双重存在。前者是发生学本体,后者是实践本体。v(5)劳动是人的劳动力的表现和使用,是人的体力、脑力和生命时间的耗费。v(6)“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
17、动本身”,劳动是由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必须要做的事。(三)劳动的分类(三)劳动的分类v体力劳动:指以人体肌肉与骨骼的劳动为主,以大脑和其他生理系统的劳动为辅的人类劳动v脑力劳动:指以大脑神经系统的劳动为主,以其他生理系统的劳动为辅的人类劳动v生理力劳动:指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外的其他形式的人类劳动作为有形的商品,表面看来是一种物,但在物的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关系。透过商品的物的表象,揭示其中蕴含的经济关系,是资本论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之处。所以,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科学理论。二、价值的含义二、价值的含义(一)价值的定义(一)价值的定义v商品和
18、劳动都具有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创造商品的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体现为财富,价值体现商品中凝结的劳动、体现着劳动交换关系。商品生产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范畴是商品经济理论的基本范畴,是认识和把握商品经济的核心问题。(二)价值的特性(二)价值的特性目的性客观性和可变性虚潜性虚潜性整体性整体性抽象性抽象性和奥妙性和奥妙性(三)价值的分类(三)价值的分类v(1)马根瑙认为价值有两类:一类是描述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实际行为的价值,另一类是规范的价值。v(2)有人对价值采取三分法:内在价值、内含价值和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工具价值本身不是善的,只是就其作为某种目的的工具而言是善的。v(3)舍勒从价
19、值具有持久性、不可分性、相对独立性、满足的程度、普遍性的基本属性出发,把价值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层次:感觉价值、生命力价值、精神价值、宗教价值。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评述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并做了以下三方面规定:(1)作为生产劳动一般,它是指能够生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劳动;(2)作为生产劳动特殊,它是指生产商品或者生产价值的劳动;(3)作为生产劳动个别,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三、劳动价值的含义三、劳动价值的含义(一)劳动价值的定义(一)劳动价值的定义v传统即狭义的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价值只是
20、商品的价值,所研究的创造价值的劳动只是生产商品、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切非商品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一概被排斥在劳动价值论研究的视野之外。v广义的劳动价值论较之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一方面扩大劳动外延,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局部劳动扩展到总体劳动,另一方面把劳动价值论拓展到第三产业,以服务产品理论补充劳动价值论,应该承认三大产业的所有劳动,只要能创造用于交换的使用价值,就创造价值。A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的产生与发展D价值规律B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二)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三)劳动价值论的特性(三)劳动价值论的特性马克思之所以研
21、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现实批判性现实批判性洛克 马克思 帕格森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这是历史的共识,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发展性理论发展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从根本上论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谁创造了社会剩余劳动和谁占有了社会剩余劳动的理论。理论科学性理论科学性四、劳动价值论的本质四、劳动价值论的本质v(一)区别使用价值与价值两种财富及其源泉v(二)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v(三)非劳动因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v(四)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v(五)价值向价格的转化v(六)区别价值的创造和
22、收入的分配A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C智力劳动智力劳动B知识发现知识发现五、劳动价值论的类别五、劳动价值论的类别六、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依据六、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依据v(一)洛克:劳动脱离论 洛克认为,人们通过劳动和耕作而获得享用自然资源的权利,是一种排他的个人权利。v(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商品作为其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v(三)物质与精神价值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通俗地说,价值问题就是“好坏”意义问题。凡是能满足人或社会一定需要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就是没有价值的。2 2第二节第二节 认识论认识论(一)认识论的定义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
23、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不可知论否认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一、认识论的含义一、认识论的含义(二)现象和本质(二)现象和本质v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v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象是个别的,本
24、质是一般的;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v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v(1)区别: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间接反映事物。v(2)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v(3)现象、本质和规律都是客观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作为认识,属于主观范畴。(四)认识是有
25、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四)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v(1)从每一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v(2)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认识又是无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而且人类实践活动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要求认识不断发展,为实践发展提供认识指导。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正确处理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B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五)实践和认识(五)实践和认识所谓视觉,也即视知觉。大传统心理学中,一般认为知觉(或感知觉)是对客观刺激物的直接反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员工 培训 开发 整套 课件 完整版 电子 教案 汇总 最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