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霞:案例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兰霞:案例研究.ppt(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案例研究与德育创新案例研究与德育创新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马兰霞什么是教育案例?什么是教育案例?l定义:教育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教育事件。(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l特点:(根据百度百科名片编辑)叙事性叙事性:案例是一种叙事性的追忆,带有明显的叙事风格。它本身包含了一个典型的故事情景,自然而然地把人们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中,戏剧性戏剧性:故事当中有明显的冲突环节和主人公是如何化解冲突的行为和思考,正是这些冲突环节和矛盾的呈现以及破解细节,读来耐人寻味。意义未尽性意义未尽性:案例当中含有多种可能性,能启发人们更多的思考,表达出案例本身所含意义的未尽性。教育案例的
2、类型l描述型案例描述型案例: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事件。l反思型案例反思型案例:在叙述教育事件的基础上,对其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探究其中成功或失败的因果联系。l研究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在叙述教育事件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命题,进入哲学层面进行思辩和分析。描述型案例:迟到以后 上课铃声已响过十多分钟,我正讲得起劲时,一个轻微的“报告”声打断了我。我转头一看,我班的调皮鬼小李站在门口正摇头晃脑,一副事不关已的模样。我心中的不快便油然而生:什么时候了!还好意思进来上课?!但转念一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七八岁的孩子呢!或许闹钟坏了,或许车堵得厉害,或许我想了想,转过脸笑着
3、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小李今天来校路上堵车了,瞧他多着急啊!都跑出了一身的汗!让我们一起为他鼓掌!”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响过以后,小李不再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的脸变红了,头低下了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迟到的小李了。这不正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反思型案例l聚焦“疑难情景”:调皮鬼小李迟到了却还是“正摇头晃脑,一副事不关已的模样”,该怎样教育这样的孩子呢?l探索“因果关系”:为什么小李开始对迟到无所谓,被老师一表扬,反而不好意思,并从此再也不迟到了的呢?分析:l小李是个调皮鬼,经常会受到老师批评,对批评已经麻木。但是,再调皮的孩子,内心还是有着希望得到肯定和赞
4、赏的心理需求,当教师从善意的角度去评价小李的违纪行为时,当全班同学为他送去掌声时,立刻唤醒了压抑在小李心底的需要,激发了他想做一个好孩子的愿望,而迅速瓦解了他“怎么样都无所谓”的表像。l“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要注意“有时”两个字。“有时”正好说明了教育规律产生作用的条件性和情境性。l从偶然中揭示必然:当教育对象是一个长期得不到肯定和欣赏的孩子,当这个孩子由于经常受到批评而对老师的教育麻木、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不妨用宽容和表扬试着去唤醒他们上进的愿望,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研究型案例l在以上案例中,作者对于小李迟到的原因,显然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她对小李的表扬只是出于“教育的需要
5、”而做出的“艺术处理”。那么,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在运用教育艺术的时候是否可以不尊重事实?为了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是否可以用想象代替事实?l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处理“事实真相”与“教育艺术”的关系?分析:l用“谎言”来激励学生进步,在教育史上不乏其例。l“事实真相”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具有绝对的价值,任何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科学研究,都是“伪科学”。但是,在涉及人的心理的领域里,“事实真相”具有复杂性,除了看得见的“行为事实”,还有看不见的“心理事实”,有时表面的事实并没有绝对的价值。l小李迟到以后满不在乎,显示他对学校教育的麻木和抵触。小李迟到是“表面事实”,对教育的麻木和
6、抵触是“心理事实”。这时,是弄清小李迟到的真相重要呢,还是唤回他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即改变心理事实)更重要呢?显然是后者。l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大于实事求是的价值。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以下“教育命题”l正确的教育策略有哪些特性?l班级管理,依靠制度还是依靠觉悟?l怎样提高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l怎样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l在中小学如何正确地实施班级民主选举?探究一探究一l正确的教育策略有哪些特性?先看两例曾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的先看两例曾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的教育新闻男教师怒掀女生被子山东商报2011年5月3日l2011年4月29日,四川省专修学院。l早晨,206宿舍5名女生集体缺席早操。这至
7、少已经是本学期第四次因没及时起床耽误早操。l班长打电话请206寝室女生出操,但对方不予理睬。l班主任李老师来到寝室,“开门,我是李老师!”大约过了一分钟,女生小何打开了门。李老师跨进寝室,缺席早操的四名女生仍在蒙头大睡!l这位25岁的小伙子再也克制不住,一把抓起女生的被子,重重扔在地上,扭头出门学生反应:l这样盛怒下的行为让这些女孩感觉“很受伤”。有的同学没有穿睡衣,身上仅穿了内衣,被掀开被子后,有人当场就哭了。l后来,几名女生把李老师告到了校长室。目前,一名女生已转到其他班继续学习。教师吃学生弃饼羊城晚报2005年9月11日 l2005年9月8日,兰州市某附中附工补习班理二班l早晨,同学们正
8、在上自习时,班主任张老师走进教室例行检查。突然发现教室门口的垃圾桶里扔了半个用塑料袋包着的饼子,他立即将饼子捡起来问道:“这是谁扔的?你们没经历过困难日子,不知道粮食的可贵。”l当张老师的问话没人回答后,张老师做出一个让全班同学震惊的举动,他说:“你们没人承认那我就吃了。”然后,张老师就要将饼子放进口中。l就在这时,那位扔饼子的同学站出来,并冲上讲台阻止老师。一位在场的同学告诉记者:“张老师和那位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一人一半将饼子吃了。”学生反应:学生反应:l一些同学在写感受时低声哭泣,他们大多以“震撼”、“沉重”、“影响一生”来形容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l记者采访该班学生。一个学生一连用很负责
9、、很认真、很敬业来表示对张老师的看法。她说,张老师已经60多岁了,做事很仔细,但也很幽默,经常和同学们开玩笑,像爷爷一样和蔼可亲。该如何评价这两位教师的教育行为?该如何评价这两位教师的教育行为?问题l为什么前者效果不好,后者效果好?l是否“效果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好方法?以上两个教育事件的共性l都是教师一时的冲动行为;l其中都带有“不够人道”的行为(前者“侵犯隐私”;后者“变相体罚”)l“吃弃饼”:学生只有情感触动,没有理性提升。“暗线联系暗线联系”是一种好方法吗?是一种好方法吗?l显性效果:学生表现尽在教师掌控之中l隐性效应:学生之间相互防范,班级凝聚力消解l即时效果:班主任不在时学生也不敢
10、乱说乱动l延后效果:“眼线”在长期角色扮演中,可能形成阴暗心理和不良人格正确的教育策略的特性l合目的性(解决问题)l合情境性(解决实际问题)l合规律性(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l合伦理性(道德的目的和道德的手段)l合价值性(具有育人价值)把“暗线”变成“明线”小干部的岗位职责、全班每个学生机会均等,这样才能防止不实汇报、防止偏听偏信。开辟公共话语空间班级贴吧、周记、班主任信箱教师节,我收到一封让我冒冷汗的信l很多时候,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一种教育行为的隐性效果和远期效果,l唯一的办法就是严格遵守教育原则,遵循教育规律,严守教育伦理探究二探究二l班级管理,依靠觉悟还是依靠制度?褒其精神、疑其效
11、果褒其精神、疑其效果l问题问题:班主任以身作则的效果能否持久?请假者的这份义务转移给谁才是合理的?l分析:劳动委员代扫?分析:劳动委员代扫?与岗位相联的“义务”是“责任”,有必须性;不与岗位相联的“义务”是纯粹的义务,没有必须性;l对策:对策:完善制度设计“义务偿还”和“义务分摊”褒其精神、疑其效果褒其精神、疑其效果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否会助长学生斤斤计较的心态而不利于“高尚道德”养成?分析:分析:l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多承担义务者,客观上为不履行或少履行义务者提供了机会。l在“责任基本到位”的环境里,利他和奉献才有利于“道德增量”。l先靠制度制度可以明确责任;公正的制度有利
12、于人们对“责任”的认同。l再靠觉悟再完善的制度都有义务漏洞,而且由于个体差异,弱者无法完成自己的职责,这时,要用助弱、利他、奉献去弥补。l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础是“责任”。探究三探究三l如何提高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留在留在“应当应当”和和“不当不当”之间的思之间的思考考道德哲学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应当、正当、不当l不当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未能履行责任;l正当履行了所承担的职责,权利与义务达到对等;l应当所尽义务超越了应负的职责,即“奉献大于索取”,是理想的道德境界。留在留在“应当应当”和和“不当不当”之间的思考之间的思考“不当”“正当”是“行为纠偏”过程,是一个培养他律道
13、德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诉诸权威的威慑力量。留在留在“应当应当”和和“不当不当”之间的思考之间的思考“正当”“应当”是一个提升境界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自律道德的过程激发动机、自觉自愿地追求道德理想境界。传统德育的弊端:传统德育的弊端:l偏于两极:对于“不当”行为的矫正和对于“应当”境界的提倡,忽视了对于“正当”层次的肯定,使道德教育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l用统一要求的方法培养“应当”境界,混淆了培养他律道德与培养自律道德的区别,道德实践变成道德表演。l缺乏对不同教育对象的分层要求,严重影响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探究四探究四l如何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要求学生讲真理还是鼓励学生讲真话?要求学生讲真理还是鼓励
14、学生讲真话?l“灌输真理”还是引导学生“探求真理”,是主题班会改革的关键。“真理”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起点。l学生有糊涂认识并不奇怪,重要的是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允许学生讲真话,从“真话”中发现问题,进行引导,才有真实的教育效果。l与知识学习不同,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不可能完全预设,教育过程也不可能用一节课框定,主题班会应当允许有延续性、开放性。高中高中一堂让我激动不已的班会课一堂让我激动不已的班会课上大外语附中窦广娟l同学们逼着主持人换成“秘密花园”这个话题l主持人一开始就跑题了l班长詹鸿洋上来救场,下面的同学却不再安静,一些人的口中还有节奏地喊着:“小-雪-!小-雪-!”l班主任充当
15、记者,引导话题的深入小雪小白小黑在你短短的青春岁月中,你至少要经历三次以上的感情调整。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的一生不一定只爱一个人,是么?”l班长讲起“绿云牡丹”的故事我的感悟l以往的教育不承认学生有自己的生命体验,或者认为学生即使有自己的生命体验,也肯定是幼稚的、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窦老师不是这样,她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生命体验l教育应该是师生人格和心灵的互动过程,它的丰富性、不确定性和生长性,是无法用“模式”、“程序”等僵化的框框去限定的。最美妙的教育境界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创造的,但在这之前,一定有教师对学生的深切的了解,一定有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深深的沉醉!班会是班级“公共生活”的载体
16、l当前西方理论界出现“主体性黄昏”、“主体性衰落”的思潮,而以“主体间性”理论取代之。主体间性不是对主体性的完全否定。“主体间性”最重要的特征是主体与主体之间是平等的,交互的,具有可理解性。l怎样培养主体间性?通过学习实践“交往理性”和“商谈伦理”,就是一种新的方式。哈贝马斯认为:“一切旨在满足每个参与者利益的规范,它的普遍遵守所产生的后果和附带效果,必定能为所有相关者接受,这些结果对于那些知道规则的可选择的可能性的人来说,是他们所偏爱的。”l班会是全班学生参与班级公共事务的途径,只有当学生有权讨论班级公共事务时,他们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确认;当他们从公共利益出发,在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考量上,学
17、会理解、宽容、协调一致,他们的“主体间性”就得到了培养。l具有明显教育意图的主题班会不一定有教育性,不具有明显教育意图的事务性的班会,只要创造全班学生平等参与协商的机会,却隐含着极大的道德资源。探究五探究五l在中小学如何正确实施民主选举?在中小学如何正确实施民主选举?民主评选民主评选”三好生三好生”中的悖论中的悖论l根据程序公正的要求,班主任行使了最后裁决权后,不能再改变评选结果;而宋佳同学在班主任裁决之后发表的不同见解,又是得到大多数同学认同的事实,是坚持标准的表现。l坚持程序公正,就应该维持班主任的裁决小路当选;坚持评选标准,就应该采纳宋佳同学的意见小慧当选。l如何这一悖论?裁决前,进行不
18、同意见之间的沟通和协商。民主评选民主评选”三好生三好生”中的悖论中的悖论请投我一票入围第8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名单最值得肯定之处:最值得肯定之处:l大胆尝试班级民主管理,让孩子亲身感受民主选举的过程,从小培养参政议政的热情和能力。l“我的班长我做主”,让学生明白班长的权力是同学们给的,不是老师给的,确立为同学服务的思想。最失败之处:最失败之处:l事先没有制定公正的竞选规则,给不正当竞争留下“空子”,最后不是“民主”的胜利,而是“潜规则”的胜利。民主评选民主评选”三好生三好生”中的悖论中的悖论民主选举的误区:l重竞争意识,轻民主意识;l以“众意”代替“公意”中小学民主选举的目的:l培养学生“民主
19、的理性精神”。“民主的理性精神”就是基于维护公众利益的审慎思考和选择。各种不同意见的沟通协商是民主选举的重要一环。l培养对班级集体事务的责任感。班级民主管理的误区:班级民主管理的误区:l操纵民主,制造“管理暴政”。例:雷梦佳事件、公选坏蛋只有班级“公共事务”才需要走民主程序。l只有放权,没有监督。例:劳动委员挪用了“公款”、“分饭者”自肥“没有监督的权力会导致腐败”也是一条规律,班级民主管理也包括建立对“公权力”的制约机制。总总 结结l案例还原了教育的情景性、复杂性特点,比起抽象的教育理论更加接近教育实践的本质。l案例研究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阶梯。研究表明,新手与专家之间的区别之一,就是案例知识占有的多寡。l案例研究有利于班主任实践智慧的形成。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将公共教育理论“内化”,将个人教育理论“外显”。l广大中小学班主任拥有丰富的教育案例资源,案例研究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谢 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