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程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全.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区域经济学教程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全.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教程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全.pptx(4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区域经济学教程2第一章 导论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现代区域经济学的流派重点问题3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一、区域一、区域区域是一个为大家所熟悉的概念,它通常是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者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处不在。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这样的区域小到县、乡、村,大到省和国家,以及由若干国家共同开发的某些跨国界的区域,比如亚太地区、东北亚、南极、太平洋等。4第一
2、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二、区域经济学二、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应该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
3、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5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三、区域开发三、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研究它,它都客观地在起作用。区域开发则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不同在于: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不同在于:第一,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第二,区域开发是对未被利用
4、的或未被充分有效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或者进行更为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第三,区域开发具有时效性,任何区域经济开发活动都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进行。6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所以十分庞杂,是与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密切相关的。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某一个或几个特定领域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律,构建各自富有特色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区域经济学著作也因此显得丰富多彩。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突出其应用性,就需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对现
5、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第二,要对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需要了解、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验。7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第六部分:区域经济学发展展望。8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三、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三、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中国在21世纪提高国家竞争力的
6、需要。第二,中国是一个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的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的资源条件。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9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一、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一一)自然地理学科对区域的认识自然地理学科对区域的认识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
7、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10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二)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二)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上人类和经济的因素。而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但在某些地区,例如城市地区,人类的作用可能明显些,在另一些地区,例如极地、高原、海洋等,自然的作用可能更明显。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11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
8、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二)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二)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类型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排列。类型区的划分需要有明确的标识,这种标识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经济的,通过提炼和归纳来确定。类型区在区域研究中之所以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区域在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类型差异性。差异研究是区域研究的生命,有差异才有类型。但是,我们必须防止一种倾向:由于经济发展使得经济性的标志日趋重要,因而人们常常忘记了还有自然的存在,或者把自然当做了经济的附属物。12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
9、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二)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二)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系统区系统区是区域之间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系统区的划分是将位置相连的区域放在一起,并不强求自然和经济的统一性,而仅仅是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如果我们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区,那么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之间的所有自然和经济特征可能都是迥异的,但所在位置上的相连使我们完全有必要把它们看做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先研究整体的特征,再研究各部分的特征。经济地理学为区域经济学提供了基础,中心点是区域的概念及其空间关系。虽然现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看起来离地理学越来越遥远,而且内容越来越庞杂,但任何脱
10、离区域空间关系的研究,都不应当属于区域经济学的范畴。13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三)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它是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14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二、区位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二、区位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一一)古典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区域经济学的第二个来源,或者说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区位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
11、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如:专业化生产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和区域贸易理论等。15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1.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法等国已成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德国仍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农奴制国家,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业化过渡。杜能1826年撰写了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在该书中,杜能认为,在这些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16第三节第三节
1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假设理论假设(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素决定的。17第三节第三节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孤立国六层农业圈孤立国六层农业圈第一圈层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牛奶第二圈层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层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层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第五圈层三圃式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畜牧为重点第六圈层畜牧圈以畜牧为主18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2.2.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19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其次,韦伯对区位多边形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韦伯将原料划分为广布原料广布原料(广泛分布于各地的原料)与地方原料地方原料(只分布在某些地点的原料)两类。地
14、方原料又分为地方纯原料地方纯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重量几乎完全转移到成品中的原料)与地方失重原料地方失重原料(在生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另一部分作为废料排出了原料)。韦伯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指向的指标原料指数(原料指数(MI)20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一概念:劳动费指数这一概念:劳动费指数越大,通过节约劳动费来
15、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越大。与运费最低区位相比,如果迁至劳动费较低点单位产品所增加的运费大于所节约的劳动费,则不应改变区位;反之,若单位产品所增加的运费小于所节约的劳动费,则最优区位为劳动费较低点,而非运费最低点。21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韦伯进一步认为,由聚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规模经济效益的产生,首先是由于工厂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利益增长,其次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利益的增长。工厂规模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衡量最优规模有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外部经济利益外
16、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无论按何种方式将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22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3.3.运输区位论运输区位论区位论的研究十分重视运输因素,但运输因素本身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距离的函数);二是站场费用(大多数时间是常数)。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
17、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23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二)现代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 1.1.市场区位论市场区位论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的贸易区边界区位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和吉的自由进入理论等。其中
18、,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原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地的市场分界点为两地作用平衡点。24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1.市场区位论市场区位论谢费尔引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来模拟两地间的联系:25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2.2.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研究了市场网络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中心地理论概念的建立分为三个步骤:(1)根据已有的区位论,确定个别经济活动的市场半径;(2)引进空间组合概念,形成一个多中心商业网
19、络;(3)将各种经济活动的聚集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5)不同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分布模式。26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3.3.市场区理论市场区理论区位论的研究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市场等诸多方面,而经济的发展使产业布局的综合性大大提高,单一的理论很难解决区域的所有问题。因此,需要一个统一的、能够囊括全部内容的区位论。廖什在这
20、反面进行了尝试,他对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均颇有建树,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在该书中,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论与市场区位论等。27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在其代表作区位和空间经济学一书中,艾萨德归纳和总结了杜能、韦伯、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等人的区位论观点,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引入到一般化的经济学当中,探讨在平衡状态下空间经济的一般形态,并进而探讨空间经济的相互依存问题。艾萨德对区域经济学
21、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28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胡佛构筑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29第四节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
22、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产业布局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理论区域开发理论区域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差距理论区域经济传播理论区域经济制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规划理论区域投资环境理论区域地方政府理论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区域经济政策理论30第四节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区域经济政策(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31
23、第二章 区域资源环境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制度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重点问题32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一、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一、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一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1.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状态的或未加工过的资源可被输入生产过程,变成有价值的物质,也可以直接进入消耗过程给人们以舒适从而产生价值。2.自然资源的特点自然资源的特点(1)稀缺性(2)区域性33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3.自然
24、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具有价值,把自然资源看做一种财富也就顺理成章了。就自然资源来讲,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人类物资资料生产过程的矿物质、能量、土地及动植物无疑都是财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系统状况也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自然资源的价值观、财富观,把破坏自然资源、自然物质的生产行为同样看作破坏文明的行为。34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二)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二)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即主张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社会公平需要满足资源在区域空间上的有
25、效配置,以及后代人公平利用资源的权利,社会发展是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原始基础的。2.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去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利用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是必然的趋势。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融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内涵为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以谋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这其中资源和生态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社会发展是目的。35第一节第一节 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经济学 教程 完整版 课件 全套 ppt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