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_1.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厘米的熟识教学反思1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觉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把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简洁受到数字的误导。 5、同学对身体上的尺的熟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同学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育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消逝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
2、毕竟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头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洁,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熟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由于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由于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知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熟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
3、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阅历,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推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洁,实则对二班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阅历,所以不能很好的推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厘米的熟识教学反思2 厘米的熟识教学反思这节课,让我至今难忘,是它让我更加糊涂的熟识了自己。我觉得自己很失败。缘由有: 1、时间太仓促,预备不充分,包括课件和教具。 2、对数学的新课标理解不透但这些都不是主要
4、的.,主要缘由在自己。其实仔细想想,一班级已经是其次年教了,教材不应当是问题了,可恰恰是由于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精确,抓不住突破重难点的环节,致使课堂毫无出彩之处。 回想自己的课堂,每次集体听课,都会消逝讲不完的现象。这与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凡事不能深化的去理解,只弄个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备教材、备同学,真正操作起来,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从而造成课堂的不行操作性。且对学问点理解不深化,只是停留在学会的层面上,在学以致用方面有待提高。以后,要为自己制造磨课的机会,群策群力,寻求进步。 厘米的熟识教学反思3 熟识厘米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同学初步熟识长度单位厘米,关怀同学在头脑中建立起
5、1厘米的表象。还要学会用厘米尺测量线段的长度,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这些任务和目标来开展。这节课课前要求同学预备毛线、直尺等学习用具以及上课开头前的一些预备,这节课的课前预备还是做得特殊充分的,90以上的同学都依据老师的要求和指导做好了相应的预备,本节课的导入部分也做得特殊成功,教学开头,老师今日想请大家帮个忙,可以吗?同学们都特殊情愿,很快就引起了同学对课堂的留意,然后同学们按部就班的依据老师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操作,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了本节课熟识厘米的学习。新知的教学,让同学拿出自己预备好的尺子,仔细观看,你有什么发觉呢?这个环节应当让同学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
6、后通过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常用厘米作单位,并叙述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因此1厘米可以写成1cm,引导同学在自己的尺子比划比划,用两个手指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让同学通过比划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通过找一找尺子上其它的一厘米以及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一厘米?在同学的头脑中建立起1厘米的表象,使同学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 厘米的熟识教学反思4 教学片段】 师:我们熟识了米和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 生举例。 师请上一位同学:估量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估量。 师:身高是指一个人身体的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长度叫腰围(师示范)。同
7、学们再猜猜看,他的腰围大约是多少? 同学估量的结果很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量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腰围?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量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 生小组活动并汇报: 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 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 生4:我们是用“拃”来拃的。(同学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 【赏析】细细玩味这节课的
8、.课尾,的确有许多精妙之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考。 首先,这位老师抛弃常用的课堂收尾方法:“同学们,请大家相互说说,本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学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学到的?”而是让同学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将同学的视野由课堂移向生活,留意学问的有用性,让同学感受学问的价值。这样的处理将所学学问与生活紧密相联,使同学熟识到学问就在生活的四周。同时关怀同学树立学问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其次,紧紧抓住学问的有效生发点,创设估量测量腰围的情境,奇异引导,将同学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量身高,这在同学的已有生活阅历下是不难解决的。但由估量身高转而估量腰围,由直变曲,对同学
9、而言,的确有确定的难度,因此同学的估量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教学的有效生长点。老师因势利导,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体验估量与实际的差距,留给了同学很大的活动与探究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的思维再次进入高潮,消逝了多种多样的测量腰围的方法。伴随乐观思维的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吵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最终,生成源自预设,精彩来自匠心。这节课的结尾竟能精彩迭出,特别是最终一个环节,同学通过活动,在合作中提出了多样化的测量腰围的方法,是执教者课前很难预料的。用软尺量和用绳绕属常规思维,而用三角尺和用拃拃,就属于创新思维了。同学的确是有富有制造性的,这些方法极具共性化和生活化
10、,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阅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看来,同学的潜能是无限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气的培育其实就那么简洁,只要我们为同学供应活动的舞台和进展的空间,同学确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意外!文 章 厘米的熟识教学反思5 同学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当比较生疏,如常见的同学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同学也用尺子量过简洁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头学习厘米的熟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熟识就有确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同学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特地的米尺让同学反复熟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洁的学问如: 1米=()厘米,500厘 米=(
11、)米等还行, 遇到稍简洁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 好多同学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熟识是同学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同学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同学对米和厘米的熟识,必需从同学生疏的事物入手,让同学在对自己比较生疏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熟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同学经受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12、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同学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头估同学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量得不准,我就鼓舞同学大胆地估,告知他们生活用到估量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量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 要求估量的内容只要是估量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关怀同学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关怀。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同学生疏的事物,还要鼓舞同学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量丰富同学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厘米的熟识教学反思6 在教学熟识厘米这一节课后,依据本课的具体状况
13、,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常伴身边的尺如此生疏 同学对尺并不生疏,而且可以说是特殊生疏。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和尺子成了伴侣,生活阅历也告知他们,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尺量。同学不太会像书上的例题一样用手、用铅笔盒、用铅笔等东西去量。所以教学时我没有这样呈现尺,而是借用别人的想法,先出示两条线段,复习线段的特点。引导同学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让同学想到可以量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进而引出“尺是量长度的工具”。我觉得直接导入新课更贴近同学的已有基础。将同学现有的数学阅历作为同学学习认知的起点,构建起探究新学问的“支架”,从而进一步激发同学去了解,探究尺的爱好,把数学争论的爱好延长,让同学
14、接受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2厘米,5厘米同学不仅在头脑里建构了厘米表象,而且深刻理解了直尺上1厘米就是1大格,3厘米就是3大格等等 二、这尺又该怎么用 记得有一次讲座听过这样一个看似笑话的真实事情,六班级的同学量不出考卷的长度,说是尺太短了。所以教学量物体时,特别是铅笔盒的长度,我拿了同学身边的一把三角尺,说:“尺太短了,我量不出来。”有个同学很天真地对我说:“老师,我的尺很长,拿我的量。”我顺势问:“老师就想拿这把三角尺量,能量出铅笔盒的长度吗?帮老师想想方法。”同学立即谈论开来,就有同学提出“先量到这把三角尺的最大长度,用手按住记住量到哪儿在连续量。”我补充了同学的发言,为了更清楚知
15、道量到哪儿可以用铅笔做个记号。并让同学动手操作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大多数孩子的尺都是20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长是24厘米,必需分开量。量完几次后,我又让同学说了说求出长度的方法(将每次量得的长度相加)。在以后的生活中同学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教学画确定长度的线段,我让同学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在巡察同学画的过程中,观看一位同学无从下手,是由于他的尺只剩一半了,是从16开头的。我先让他自己想想方法,后来又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同学,尺子没有0刻度怎么办?怎样画出5厘米的线段呢?同学又想到了解决方法。 同学利用这把生疏而又生疏的尺建立起了厘米的表象,又解决了在实际操作中的遇到的麻烦问题。通过这些活
16、动,培育了同学灵敏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力气,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同学实践力气得到进一步培育。 熟识厘米教学反思8 在教授熟识厘米时,我提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吗?”小伴侣们开头动手测量。结束后全班集体沟通: 我用直尺量的,大约7把尺长。(我让课前预备直尺的,所以大多数小伴侣选用这种方法。但他们不熟识测量单位,所以只能这样说。) 我用数学书量的,大约5本。(好方法,但是说的却不够完整) 我用手量的,大约9下。(他知道这个意思,表达的却不是很好,应当是9拃长。) 让他们实际动手操作了,所以小伴侣们都有话想说,而且不一样的方法。 在介绍测量工具时,先
17、让他们仔细观看直尺上面有些什么。他们发觉了数字和小竖线。接着我就介绍,这些小竖线叫做刻度。其实直尺上还有个地方你没有发觉呢。“cm!”“厘米!”各种声音都出来了,只熟识汉字,不熟识字母。“刻度0到刻度1,这么长是1厘米。”我边说边用手在黑板上比划(黑板上是课前画好一把放大的直尺的一部分)。你能找出其他刻度之间也是1厘米长吗?有两个小伴侣举手,站起来回答正确。我狠狠的表扬了他。还有谁知道吗?这次举手的人明显增多了,在前一个小伴侣的提示下,他们能仿照着说出来。“你们能用手在自己的直尺上指出2厘米、5厘米有多长吗?同桌之间说一说。”立即班里人声鼎沸,同桌争辩的声音此起彼伏,不一会,班级里安静了,他们
18、都说好了,都指出来了。真是一群聪慧的孩子! 有了前面测量的基础,例2、例3的教授就很简洁,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出铅笔刀和红色线段的长度,并能填写完整。 前面的几道例题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探究发觉,把握的很结实,后面的作业也完成的很顺当。不过,由于时间关系,今日的课时任务没有完成。但我并不担忧,反倒有些欣慰。由于我发觉,他们宠爱用直尺去测量身边的物体,并且能够精确的测出结果。 厘米的熟识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熟识线段的基础上熟识长度单位-厘米,在上课时我留意同学的主动性的发挥,作为老师,是同学学习的指导着、组织者和合作者。对于厘米这两个字,大部分同学都有所耳闻,所以在熟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可以
19、让同学自学了解,再加以规范指导即可。 在熟识厘米之后,要求同学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并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这里我用了1厘米的小棒加深同学对1厘米的感受,进而了解几厘米的具体长。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量和画,在这两部分中实行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同学的学习效果更加理想。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发觉对于惊奇心极强的低班级同学,以生活化的形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培育探究的爱好,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本节课的实践应用也能增加同学的探究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学问的力气。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当留意收放自如,一味地牵着孩子走并不能让同学更好地进展,反而适当放手可以发觉同学也是一个发
20、觉者、争论者、探究者和创新者。 但是,在这节课里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规范性和严谨性,尺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代表刻度,在表达时应加上刻度二字,作为数学老师,在语言表达上应当多加留意;另外,对同学的语言训练仍需多加强。 厘米的熟识教学反思8 厘米和米的熟识是同学熟识长度单位的开头,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学问的基础。熟识厘米和米,不只是为了让同学知道这些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活动,关怀同学建立清晰的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和估量活动中去。 主要教学厘米的熟识,关怀同学初步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首先设计了量课桌长度的活动。由于同学还没有学习
21、长度单位,还不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同学可能会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来量,也可能会选用铅笔、数学书等作为工具来量。这样,各人选择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同学体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劲,进而引起同学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教学时,可以先启发同学思考:假如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或教室门的高度,你觉得有什么不便利?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告知同学: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让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试着说一说,再出示米尺,说明: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同事要求同学看着米尺比划1米的长度,实际感受1米有多长。然后通过找出长度大约是
22、1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米实际长度的感知。 为了加强同学对厘米和米的充分熟识,在课下我让同学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同学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学问体系。 厘米的熟识教学反思9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同学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同学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熟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因此我依据这课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第一,设计了观看直尺,利用同学已有生活阅历,让他们通过观看、沟通,把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育同学的观看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其次,熟
23、识1厘米,支配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同学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这个观念也是同同学活中的实际例子;其次次让同学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同学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拉链扣、纽扣宽度等等,对同学建立1厘米与生活实际练习起来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同学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同学在尝试测量、比较、沟通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同学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
24、,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同学在量物体长度时总遗忘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当多给同学供应测量的机会,以便娴熟把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厘米的熟识教学反思10 1、留意老师的启发引导与同学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在本节课中,老师充分地信任同学,信任同学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老师既敬重同学的人格,也敬重同学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舞同学用自己的方法去把握数学学问。如让同学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熟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老师也乐观地创设出有利于同学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充分地调动
25、同学学习乐观性,给同学留有思考和探究的余地,让同学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沟通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1厘米有多长?怎么用拇指和手指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由于我们的食指的手指大约1厘米,可以把食指放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中间,然后轻轻离开。这样表示出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同学的思维在宽松的课堂环境及老师的引导下很活跃。 2、教学既面对全体又敬重同学的共性差异,促进全面进展 在教学中,老师留意面对全体同学,使全部同学在数学学问把握、数学力气进展、思想品德及共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进展。同时,由于同学的共性素养存在差异,教学中,老师也敬重了同学的这种共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同学达到不同
26、的学习水平。在本节课中,老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关怀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心情,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猛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进展。 不足之处: 1、课堂上让同学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时,同学想到的种类比较少。思维没有扩出去,停留在教室里,缺少对生活的观看。 2、在用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时,老师提前进行了方法的引导。但是总体来看效果不够理想。课堂纪律有些乱。同学的估量力气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再教设计: 1、在日常教学中留意引导同学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对自己四周的事物进行观看和思考。 2、先引导正确方法,在巡察过程
27、中留意引导。留意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在小组长的培育方面还要多下功夫,更多的是方法的指导。 厘米的熟识教学反思11 厘米和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基础的单位,也是最简洁理解和把握的。在目标中的体现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能依据实际状况估测生活中的物体。知道单位间的关系并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 在集体备课和研课的时候,厘米和米是最易接受的,对孩子来说不难。但是在教学中高估了同学的生活阅历,于是在教学中我实行慢进入的方式。全部的学问接受都需要过程,对于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到标准: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每节课进行复习巩固,通过了两三节课的强化,发觉很多孩子能够很快速的比划出1厘米长度。 对于米的教学接受活泼的课堂方式
28、:制造冲突冲突,探究米的长度。 1.师生竞赛,引出米 师:请一位同学用直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度(示范当直尺测量不够了如何接着量),我等到同学量到黑板中间的时候再量,让一让你们,好不好?(同学争先恐后,特殊乐观) 然后侯同学量的很认真,我用米尺量,我三下五除二就领先完成了。同学们都说老师欺侮了侯同学,我就倍感委屈的发问:怎么欺侮他了? 同学们热忱高涨,呼之欲出的理由,生说老师拿的尺子长,侯同学直尺短,不公正。反复追问几次,全班达成共识:尺子的长短不一样。 师:假如让你们选,你们用哪个? 生:长一点的。 总结:直尺是用来量短一点的物体,长的就不便利了,我们需要找更长一点的尺子:米尺。今日来学习熟识米。
29、 2.建立1米表象,估测实物 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认真观看长度,找到实物 我发觉,当孩子找到和他们息息相关的事物时特殊感爱好,都具有擅长发觉的眼睛。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渗入数学文化,找到感爱好的,欢快的学习。 两个环节的节选,对本节课深有领悟:在课堂上孩子的乐观性不高,问题不在同学,而在于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精准到每句和同学的对话及过渡语。而这样巧教的功夫如何更快得到,通过大家的视频找到适合教材、适合同学、适合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就能提高很多,和名师对接,能找到学问点的教学方法和数学上的精确用语,规范同学的数学语言,对以后的学习也起到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创新就是在懂的状况下再制造,盲目的空想是
30、铺张时间。 厘米的熟识教学反思12 【教学内容】 厘米的熟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一班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经受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熟识刻度尺,初步熟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 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 的估量意识。 4、培育同学初步的实践力气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看 和操作中,使同学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把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31、、1厘米的小棒、8厘米的小棒、5厘米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宠爱听故事吗? 生:宠爱。 师:今日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心愿!请看大屏幕。(播放动画: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上衣,于是,来到一家裁缝店。师傅说:“欢迎,欢迎,我来给你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袖长” 量完之后,师傅有事要出门,就让徒弟来做。徒弟边做边量:身长三拃,一拃、 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兴奋奋兴地来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连忙走过来,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对徒弟说:“告知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徒弟怎么也
32、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 生1:徒弟没有认真做。 生2:徒弟没有用尺子量。 生3: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看书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出示女孩说的话:他俩的拃不一样长。(生齐读) 师:看来她和我们的想法是全都的。 再看小男孩是怎么说的。一起读男孩的话(用同一个人的拃量就好了) 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用师傅的拃量师傅做,用徒弟的拃量徒弟做,就好了。 师:是呀,这样做阿福就能穿上合适的新衣服了。 反思:本环节利用孩子们宠爱的动画导入,让同学在生动好玩的情境中发觉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紧接着引导他们在对故事的思考
33、,并从中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沟通 1、熟识尺子 (1)初步感知 师:小博士又告知我们什么呢?请看: (出示小博士的图案和文字: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一起读!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这儿就有一幅放大的尺子图,(出示尺子图)。 师:认真观看:尺子上都有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汇报沟通,梳理总结。 生1:有数。 师:有哪些数?一起读。 生一起读:0、1、2、3、4、5、6、7、8、 生2:有许多长、短不一样的线。 师:对!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是刻度线。这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表示0刻度。 师:你认为0刻度
34、在尺子表示什么? 生3:表示0厘米 生4:表示从0开头量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板书:0刻度-起点) 生5: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 师:请连续看大屏幕。 师:一起读。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6: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说的真完整! 师:对,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厘米CM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厘米的熟识。(板书课题) 反思:熟识尺子这一环节,是让同学依据自己的的观看和阅读完成,少了一些老师教的痕迹,多了一些同学自主学习的空间。除了cm两个字母同学不熟识,其余内容一气呵成。 2、熟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熟识
35、1厘米。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 (出示下图) 师:从哪到哪是1厘米呢?谁能指给大家看?(找两生到前面去指。) 生1:从0到1是1厘米。 生2:从5到6是1厘米。 师:下面请你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把尺子,边指边说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3:从2到3是1厘米。 生4:从10到11是1厘米。 生5:从7到8是1厘米。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说给老师听!同学们真了不起!发觉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从小棒中找1厘米。 师:请你从学具盒里找到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一起说) 生:1厘米。 师
36、:看来大家都找对了,那就伸出一个胜利的手势,向自己表示庆贺吧!(生欢呼) B、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有多长吗?试一试!举起来让老师看。请放下! 师:同学们真能干!表示得都很接近! C、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小电脑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齐读。 师:小电脑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让我们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真是会审题的孩子!我们先看小明有什么发觉?一起读。 师:小明发觉了什么? 生: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认真观看这幅图,(出示小明在尺子上比的图)小明是怎样知道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的? 生:他是在尺子上比的。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
37、:他食指的宽度在0和1之间。 师:真是会观看的孩子!把掌声送给他! 师:你食指的宽度大约是几厘米呢?请在尺子上比比看! 生齐说:1厘米。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同桌先相互说一说。 生1:钉子长1厘米。 师: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同学说的不愿定是图钉,当时应当反问一句:“你说的钉子有多长?能用手势比给大家看吗?”给发言同学一个补充完善的机会。) 生2: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小蚂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还有许多小手高举着)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大声说给老师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听课,而且还擅长观看!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都大约是1厘米。 请看
38、:(出示图片,老师解说:透亮胶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计算器上按键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大门牙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熟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点环节,我支配了六次活动:找大屏幕尺子上的1厘米、找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找出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用手势比出1厘米、找生活中的1厘米、欣赏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使同学经受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关怀同学在头脑中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进展了同学的空间观念,突出了活动的重点。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同学1厘米概念的建立是比较精确的。 3、熟识几厘米。 师:我
39、们已经熟识了1厘米,从哪到哪是2厘米呢?(自己在 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从0到2是2厘米 生2:从5到7是2厘米 生3:从8到10是1厘米。 师:同学们找的特殊好!除了找出1厘米和2厘米,在尺子上你 还能找到几厘米呢?(和你的同桌沟通一下吧。) 生:我找到了4厘米,从0到4是4厘米。 生:我找了5厘米,从0到5是5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熟识了尺子,老师带来了关于尺子的小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配音小资料:古时候,我国是用市尺作为长度单位,英国用英尺作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不一样,买卖物品时就消逝不同的看法,造成了交易的不便利。为了便于沟通,世界上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40、并且做成了米尺。因此,世界各国统一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就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是什么尺子的一部分? 生:米尺。 反思:通过熟识几厘米,使同学对厘米这一常见的长度单位有了更进一步熟识。“米尺的由来”这一小资料的引入,使同学再次熟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学对这一内容很感爱好。 4、用尺子量。 (1)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品的长度。(板书:测量) 师:齐读要求。 师:这道题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1:让我们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纸条在哪儿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指名一生上台指) 师:怎样量呢?我们看老师是怎么说的?一起读
41、。 (出示老师说的话: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老师说了什么?(小组相互说一说。) 师:想一想,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先干什么?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说的真完整!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指着)请看: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了吗? 生齐:对准了。 师:再干什么呢? 生: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师:请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知道纸条有多长了吗? 生:5厘米 (2)学儿歌,促理解。 关于测量老师还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呢!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吧!(出示配乐儿歌:) 小伴侣要牢记,食指宽一厘米; 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
42、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反思:这首儿歌既让同学巩固了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熟识,又可以关怀同学强化对测量方法理解。同时还起到了课中操的作用,让同学放松身心,活跃气氛。 (3)动手测量: 师:现在你想不想量一量?请你从学具盒里任选一根小棒量出它的长度。 生:我量的是5厘米。 师:他选的是绿色的小棒,也是选绿色的举手。你们量的是几厘米? 生:5厘米。 师:谁和他选的不一样? 生:我量的是8厘米。 师:他选的是蓝色的小棒。也是选蓝色的举手。你们量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和他俩选的都不一样? 生:我选的是红色的小棒,长1厘米。 师:和她选的一样量的结果也一样的举手。 师:
43、同学们真能干!量的都很准! 反思:老师先让同学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再学儿歌促理解,最终让同学动手测量,突出了同学的主体地位,使同学的主体作用与老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一起说。 生:厘米的熟识 师: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生2: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3:我知道了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同学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还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你认为自 己学的怎么样啊?(生纷纷举手) 师:一起大声说! 生:特殊好! 师:老师信任大家都是最棒的! 反思:同学的总结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在这里为同学供应了自主总结的机会,教给他们准时梳理所学内容的方法。 四、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师:下面福娃宝宝有个问题要考考你们,看谁反应最快?今年8月8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全世界的体育盛会,是什么? 生:奥运会! 师:今日老师把奥运会的奖牌带来了,请看(课件出示),一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一齐大声说:金牌、银牌、铜牌 师:每块奖牌后面都藏着一道题,假如你能把题做对,就能取得 一枚奖牌,现在你想挑战哪枚奖牌? 生一起兴奋的说:金牌! 师:那好!我们就挑战金牌!小明正不兴奋呢!他遇到什么难题了?认真听!(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生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