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100问读后感精选6篇.docx
《哲学100问读后感精选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100问读后感精选6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哲学100问读后感精选6篇哲学100问读后感篇1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立即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化浅出的语言进行叙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需脱离尘罗世网,必需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一般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留意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一般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
2、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同学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由于中国哲学所留意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善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
3、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闲适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糊涂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怀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兴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才智。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
4、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学问,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日,中国哲学思想或许是劝慰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消失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需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供应的最高
5、福分。” 哲学100问读后感篇2 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古希腊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熟识你自己。这句话被称为“哲学的源头”,由于想要熟识自身并不简洁,而想要熟识自己,我们就要不断地对人生进行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系统的表述出来。 其实,有关人生的学说、宇宙的学说以及学问的学说,都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 有的哲学家认为,在思考前,必需先对思索进行思索。我认为,这个样子就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只有一个一个问题思考,解决
6、,才能连续思考。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假如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力气,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力气。 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是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 禅师像寻常人那样生活,做寻常人做事情,经过从迷到悟的过程,他已把肉体的性情放下,而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后,他还要离开禅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间。这就是修身养性,禅师其实也是烦人,只不过他们的境界已经不是寻常人可比的,由于他现在的所作所为虽然和别人一样,但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滞着。 新的儒家强调修养须下功夫。虽说人的最终目标是无所用心,但
7、为达到无所用心,还是要用很大气力的。 内圣外王,是一个人想成为的最高境界。对自身修身养性,在外可以独当一面,冷静且完善的处理事务,而这种地步,也就是圣人了。一位圣人,就要有包涵天下的胸怀,而一个人只为一己私利,不顾他人,就是小人。这就是圣人与小人的差距。 做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像腌萝卜,要一点一点的入味,读书也一样,慢慢品尝,理解深层含义。 人性本善?本恶? 哲学100问读后感篇3 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也侧面体现了杨朱的基本思想之一:“轻物重生”。那么,我们是否要做到轻物重生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得争辩一下“物”与“生”。
8、“物”即为物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物质的影子,如:金钱、名利、地位、珍贵的物品等,他们都是物质。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能否得到别人的敬重,我们能否行驶更大的权力,能否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等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假设说,物质消逝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寸步难行。于是,“物”是特殊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生”。“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没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鱼,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见,“生”的确比“物”更重要。那么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从何而来了。只是,我对此仍有点异议。我认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100 读后感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