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5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5篇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1 这节课的内容是同学在娴熟把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例题以同学生疏的题材为背景,从中提出问题让同学解决。同学在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冲突:对列出的综合算式,假如按已知的挨次计算,那么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符。这是,适时地引出中括号,并通过说明使同学熟识到:运用中括号能转变运算挨次,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全都。在此基础上,让同学尝试计算并概括出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挨次。 教学时,我先出示挂图,让同学仔细观看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依据图中的信息可以求出什么,引导同学说出知道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
2、人,可以求出航模组共有8+6=14人,知道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可以求出美术组有(8+6)2=28人,强调8+6要加小括号,接下来出示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要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让同学列出综合算式84(8+6)2,通过计算,使同学发觉,假如这样列式,在算完8+6=14后,就要计算8414,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符,得数也不对。让同学独立思考,有的同学说要加括号,可算式中已经有了小括号,怎么办呢?此时,我提出了新的符号中括号,让同学思考中括号应当加在什么位置,然后让同学看算式说运算挨次,接下来在书上独立完成,最终让同学说说在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按怎样的挨次计算,同学能够说
3、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这样的支配为了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同学现有的学问水平放手让同学独立去做,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觉现有的学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学问的需要,这时介绍中括号和含有中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同学学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2 教学参考书中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这样定义的:“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的。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挨次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与b相加,不论是a+b(相当于先数a,再数b),还是b+a(相当于先数b,
4、再数a),结果都一样。类似地,任意三个数相加,不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照旧只是计数的挨次不同,所以不影响计数的结果。” 从这段文字中,我可以理解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其本质是一样的,无论是计算挨次转变,还是计算结果转变,其本质是计算的结果没有发生转变。事实上,在简便计算中,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经常是同时使用的。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课堂上并不是特殊的重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间的区分。由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偏差,同学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依据56+72+28= 56+(72 +28,填空。呈现了以下的题目:+ + = +(+)其实,题目的本意是要求同学依据加法结合律来填
5、写,由于同学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本质区分没有完全弄清楚,因此同学的答案五花八门、错综简洁起来:答案一、12 +13 +14=14 +(12 +13)答案二、12 +13 +14=13 +(12 +14)答案三、12 +13 +14=12 +(13+14)。从这些答案中我们不难发觉,同学想当然的认为,这个算式中的全部加数都是可以任凭交换的,我想怎么交换就怎么交换,反正最终的和是不变的。当然从教参大范畴的定义来说也是无伤大雅的,但是作为我们初学加法的运算定律,这样模糊的教学是有欠妥当的。 当问题消逝时,我们应当想方法去弥补,而不是查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因此,我支配了以下环节: 1、用一句话描述
6、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老师把同学口述的写在黑板上。 2、用你宠爱的符号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老师板书在相应的文字下面。 3、观看,说说你的新发觉。通过观看,同学发觉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熟识到加法加法结合律只是转变了运算的挨次,并没有转变加数的位置。 通过以上环节的比较,同学清楚地明白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之间的区分。从而更正了它们之前的错觉。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由于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作基础,所以同学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对比较简洁点,接受力气也更强一些。整堂课我还是实行以同学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学例 题时,首 先 我 出示 挂图 以 情
7、 景 导 入 ,让 学 生 说 说 场景图 中 有 那 些 商 品 ,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再重点关怀同学理解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思考从这句话中能知道什么,让同学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这样连着解决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同学自己归纳,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同学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同学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沟通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挨次。让同学自己去发觉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算除法,之后通过“想想做做”上的题目进行巩固。“试一试”可以让同学独立完成。同学列式计算后组织沟通,在沟通中明确运算的挨次。对于运算挨次的总结
8、方法可以同上一教时,尽量让同学来表达。练习中也尽量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运算的挨次。 不足点: 本节课内容看似简洁,但却是最简洁出错的题,而我却过高估量了同学的做题力气,特别是在同学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学对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显得不够娴熟,还停留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而我 由 于 时 间 的 伧 促 ,对“想 想做 做”第 六 题 解答 实 际 问 题 的 题 目只是略微讲了一下,许多同学都未进行深化思考,一些中下的同学对我的讲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作业中都消逝了不少问题。在比较每组算式中哪题的得数较大一些时,从同学的反应及回答看,他们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我的讲解又过
9、于啰嗦,导致同学更是云里雾里。 所以在这两种类型的题目的讲解中,一方面我要精简我的语言,让同学一听就能明白,另一方面在以后的复习中我要对同学加强这方面题目的练习。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4 计算器已融入现代生活,大部分同学都已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对它有确定的感性熟识。所以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同学对计算器已有的熟识和操作阅历,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究中熟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直接出示练习题让同学用计算器计算,同学兴致深厚,在自主操作中,发觉问题,学会本领。通过探究规律,进展同学的合情推理力气。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我还补充出示了这样一个算式,1111111111= ,同学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冲突
10、冲突,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探究欲望。然后组织同学争辩方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究结果。然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同学通过观看、比较、归纳、类比发觉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进展同学的合情推理力气。 在这节课上,我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上课过程中,我时不时给同学表扬,就是老师对同学的评价。让同学依据自己的回答问题状况给自己评价,这是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还让小组对小组的发言作评价,这是同学对同学的评价。最终再由大家给得分高的小组作出评价。 教学时发觉,同学对于规律的表述还不够精炼、不够精确。从他们的表述能够看出他们心里是明白的,可是怎样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还有所欠缺。另外,同学间的差距也不小
11、,有的能说到点上,有的总在点外徘徊。因此,老师要重视同学数学语言的培育,要循序渐进,别奢望一蹴而就。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5 改错是引导同学辨析正误的重要手段。随着课改的深化,我们看到许多公开课中,改错题的消逝率特殊高,笔者也认为改错题顺手可得,课堂上使用起来省时省力,见效快,还能活跃气氛,何乐而不为呢? (片段)“用字母表示数” 师:在数与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还有更简便的写法,你还想学吗?自己学学看。 同学读完之后,开头沟通。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你看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a4可以写成4。a或4a(板c=4a=4。a=4a) 师:我们比一比,从a4到4。a到4a。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2、生:数字写到字母的前面了。 生:中间的乘号写成了圆点。 生:后面乘号干脆也不写了。 师:是啊。在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改写成一个小圆点,写在数和字母的中间。这个式子还是读作:4乘a。a4或4a还可省略乘号,直接写成4a读作4a。要留意数字必需写在字母前面。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呢? (老师扫视全班,但无一同学发表看法) 师:aa怎么简写呢? 生:它可以写成a。a 生:它可以写成a2。 师:是a2吗?这个“2“应当写在那里?(板:aa=a。a=a2) 生:右上角。 师:你知道这个“2“是什么意思吗? (同学面面相觑,无言以答) 师:这是一个新的符号,读作a的平方。(板书)它表
13、示2个a相乘。 师:它能写成2a吗? 生:不能。“2“只能写在右上角。 师:2a表示什么呢? 生:2a表示2a 师:那么,书上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学问呢? 生:1与a相乘等于a(板书:1a=a)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学到了不少学问。接下来我们来看下面各式的简便写法是否正确。出示: (1)a8写成a8 (2)bc写成bc (3)x+5写成5x (4)c+c写成c2 师:第1题对吗? (同学快速读题,然后陷入深思分析,有人举手了。) 生:我觉得不对。 师:你认为那里错了呢? 生:这个数字应当写在字母的前面。 生:对,字母要在数字的后面,你看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师:第2题对吗? (同学眉头紧锁,满脸怅
14、然) 师:这里是字母和字母相乘,可以直接简写吗? 生:可以吧,写成b.c 师:除了这种写法以外,也可以写成bc,这里的改写是正确的。 以上状况是我始料未及的,由于这是一堂争论课, 我考虑到时间问题,无奈之中我把推断题变成了讲解题。接着我支配同学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出错率高达40%;而在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时竟有30%的同学按错题(3)方法去完成的。 反思: 靠着以往的教学阅历。我认为: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时,先让同学自学、争辩、揭示方法,接着将预见到的同学错误及早地呈现出来,通过组织同学辩错,改错活动,可以关怀同学把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一一铲除,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快
15、关怀同学找到字母与数字、字母与字母相乘简写时的留意点,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谁知给自己的教学带来这么多麻烦,当时我真是一脸雾水。静下心来我仔细想想,我觉得下面两点值得思考。 一、改错,让同学摸不着边际 布鲁姆曾经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同学已有的学问,对同学而言,硬塞给他们的学问,即使经过你的细心设计,奇异铺垫,同学也未必领情,只有让他们靠着自己的“资本”和“感悟”真正思考过,理解了的学问才会像种子一样在头脑中生根发芽。我太忽视同学了,我学问急着把学问告知他们,却忽视了他们学习学问的内在需求。是啊,同学对书中的学问尚未真正吸取,消化。怎么能够娴熟地运用它来进行改错呢?何况改
16、错题(2)已经扩展了书本学问,岂不是太犯难孩子们了吗? 二改错,对同学产生误导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觉:由于老师在同学只是初步了解了字母与数字、字母与字母相乘简写时的留意点的状况下,出示了改错题,混淆了同学的思路,不但铺张了时间,更有害的是对部分同学产生了误导。而在另一个班上,我让同学在自学沟通的基础上,就支配同学去同学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然后从同学中选取典型错误让同学点评、改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感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曾提出“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上述案例让我更加熟识到“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不仅仅考虑老师教得便利、教得顺畅,更重要的是要把学习和同学作为焦点
17、,以同学的学习需要为前提。在新课教学时,我们应慎用改错题,把握好改错时机。另外同学作业中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意志人为地为同学设计改错题,从实际动身,对症下药,这样的改错方式同学才乐于接受。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6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同学运用所学学问解决1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1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同学自己活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备,有的同学预备了确定数量的稿纸、有的同学预备米粒、或确定数量的1元硬币课堂上让同学依据预备的.东西自由结合成活动小组,各组争论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试验的进行等,我都放手让同学去思考,沟通,由小组合作完成。 事实说明
18、,同学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通过试验他们推算出了:1亿张纸有6000多米高;1亿本数学书的面积约315公顷;1亿粒大米约1吨重,同学通过试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些结果比较抽象,很难想象出来,我适时出示了课前同学搜集的资料,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同学不禁唏嘘一片。一亿张纸摞起来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1亿本数学书有74个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同学直观的感受了1亿的大小。整节课,我让同学去试验、去发觉、去探究,切实给了同学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切实感受到了1亿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数。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7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这一周的教学任务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明显的不好,错题的类型很多。我仔细地分
19、析了同学的错题,发觉,这个学问点的学习负迁移的干扰比较大。 1、商的位置写错,由于,试商的时候是将80除以20看成8除以2来看的,所以就将商写在十位上了。这是试商带来的负影响。 2、除的时候不该落下的零就落下了,主要消逝在商是两位数的时候,最高位上商的时候,除数的个位上原来不需要落下来,也就错误的落下了,我想这主要是由于以前学了末尾有零的乘法的影响。 3、基础问题也是运算错误主要缘由之一。比如,有些同学不会退位减法,尤其是连续退位减法;乘法口诀也不娴熟。 4、还有部分同学,计算竖式完全正确,但在横式后写结果的时候,抄写错误,大多数同学没有良好的验算习惯,完全是任务观点。计算错误,验算却是正确的
20、。 总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不好,缘由很多,总觉得同学在低班级学得很不扎实。或许是训练不到位;或许是原来计算就枯燥,且有确定难度,同学学起来爱好不浓;一些家长也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不能很好的协作老师的教学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8 经过半学期的教学,通过学习“大数的熟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个单元的教学,感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不行缺少的教学手段,是促成同学学问形成的一剂“良药”。现就这半期来教学工作作个小结。 一、教学上 比如在教学“乘法”时,我遵循了以下教学原则: 1、复习沟通,建立联系。在教学新学问前,先复习一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
21、验算试题,目的在于为迁移做好预备,加强了新旧学问之间的沟通。 2、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我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让同学依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引出例题。 3、通过观看、探讨、沟通,把握新知。培育了同学独立思考问题的力气及合作沟通的意识。 4、巩固学问、深化练习。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同学分层次把握所学的学问,先进行基本练习,使同学把握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再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深化,培育同学的计算力气及灵敏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气。 在教学完本单元后还发觉一部分的同学基础学问不扎实,不过关,特别是计算不过关。在这部分同学中,很多是由于基础差,基础
22、学问薄弱,有个别几个同学甚至连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都不过关。 在学习“角的度量”时,首先让同学在实际操作中把握理解,从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培育了同学的实践力气,另一方面让同学感悟到有些测量不能得到结果,从中体会到图形的产生是生产、生活中测量和计算的需要。那么,学好“角的度量”的有关学问,就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实际服务,从而增加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培育深厚的学习爱好。 二、进度上 鉴于教学中同学学习接受状况,不得不在具体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教学进度调整,原来能在九周左右就能学完的内容。不得不重新调整教学进度延长至十一周。 三、提高策略 这是对这次期中反思的状况总结。在下半学期里,我将吸取阅历教训,
23、依据这次反思状况,制定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为主,培育同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同学准时跟踪追进,了解其学习状况,因材施教。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9 三角形分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新教材在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希望通过同学对图形的分类来加强对各图形特征的理解。为了增加同学借助现代化的学习的平台来学习数学学问,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思路。 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关怀同学熟识三角形的分类。第一个环节是分一分。先让同学对一个由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组成的船进行 分解,把组成的各三角形分类。此处在预设的时候是希望同学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分类,所以并没有一开头就限定同学确定要按角的大小
24、去分类。同学很可能依据自己的理解把形状比较接近的分成一类,我设想在生成的时候,能依据同学分类中不同的分法引导到按角分类。 但实际状况是在这个地方我的引导很不到位,有点生拉硬拽,最终是硬生生地把同学拉到我设定的按角分类的思路上去的,失去了引导生成的意义。其次个环节是猜一猜,这个环节的目的既是为巩固刚才按角分类而预备的又是为下面按边分类而作预备的。 所以我在猜一猜这个环节中预备的大部分三角形都是比较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我先藏住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让同学猜,当露出的角是直角和钝角的时候同学能够很快猜出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在猜锐角三角形的时候,我先露出一个锐角,同学不能立刻猜出是什么三角
25、形,再露出一个锐角,大部分同学不用看第三个角就知道是锐角三角形,于是有的同学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两个角是锐角就可以判定为锐角三角形。 最终我又有意露出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让他们猜猜看还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同学从猜一猜中熟识到仅凭两个锐角不能判定就是锐角三角形而要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行。在完成了对按角分类的熟识之后,我再让同学仔细观看刚才猜出来的几个三角形,要求他们不按角而是按其他的方式再分一次类。 从教学实际来看,直接叫同学这样再分一次类很多同学还是有困难的,照旧有相当的同学按刚才的角进行了分类。真正能自己想到按边去分类的并不多,而且在电脑上操作的一个大问题是同学没方法去量各条边的长度,虽然MP-
26、LAB上带有测量工具但要求每个同学能灵敏操作还是不太现实。 在同学最终分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后,我准时设置了若干推断题巩固对以上分类的熟识。最终的两个环节是分别要求同学自己动手的环节,一个是画一画,要求同学运用MP-LAB工具在电脑上画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这样设计充分利用了电脑工具的便捷性,通过画一画让同学能更深刻地理解对刚才三角形分类的熟识,把对三角形分类的理解上升为实际操作层面。最终的剪一剪环节要求同学在电脑上用MP-LAB的剪刀工具 1、在长方形中剪出两个三角形 2、在长方形中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3、在一个正方形中剪出四个等腰三角形。这几个问题逐层深化,对同学的
27、空间思维力气以及对三角形各特征的理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但通过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堂课上出来的效果很糟糕。仔细总结至少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一、对于在电脑室上数学课缺乏足够的心理预备。老师在电脑操作过程中,由于对于机器的使用不娴熟,导致在课堂中有相当长时间由于机器操作不当而导致课堂几乎失控。 二、老师的引导不到位,预设的状况没有消逝的时候,老师欠缺足够的机智去引导生成,而是机械地照搬教案,使课堂失去了原来的活力。 三、本班的同学表现力不是很强,大部分同学不敢大胆而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中从众心理突出,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思考力。 以上教学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使我糊涂地看到自己在各方面所存在
28、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教学基本功方面的欠缺更是亟待解决。在电脑室上数学课本身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能积累这方面的第一手教学阅历未尝不是一个可喜的收获。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10 乘法支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在设计本教案的过程中,我始终抱着“以同学进展为本”的宗旨,试图查找一种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参与共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不同的人的数学水平得到不同进展的教学方式。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 一、老师要深化了解各层次同学思维实际,供应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同学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制造
29、条件,没有同学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同学主体的主动进展,老师若不了解同学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同学高不行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念铺张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力气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快乐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头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同学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头学习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同学比较简洁接受。 二、让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宠爱的方法列出来的算式就比较开放。同学能自由发挥,对所学内容很感爱好,气氛喧闹。到通过计算发觉两个形式不一样的算式,结果却是一样的。这都是在同学已
30、有的学问阅历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是来自于同学已有的数学学问水平的。 三、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在同学已有的学问阅历的基础上,一起来争论抽象的.算式,查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查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看,也有同学是纵向观看,老师都予以确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同学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动身,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同学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四、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同学放在主动探究学问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同学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学问阅历、思维方式去发觉规律,验证规律,表示规律,归纳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
31、感知乘法支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支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支配律的内容时,同学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支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支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11 田忌赛马是四班级上册数学的第七单元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教材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入“对策论”应用问题。本节课就是引导同学通过故事和活动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学习重点是“能通过简洁的事例,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学习难点是“通过了解田忌赛马的故事,懂得策略的重要性。” 为了让同学真正成为学习、探究的主体,在播放“田忌赛马”这一故事后提出了质疑问题:田忌赢齐王还有别的方
32、法吗?是不是只有孙膑的这种策略才能赢齐王呢?想不想验证一下?再一次激起了同学的爱好,同学以乐观的心态探究学问,并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探究验证过程中,使同学对事物的熟识由浅入深,切实体会到对策在这场竞赛中的重要性。让同学在相互沟通中完整排列全部的对策,把乐观思考的主动权完成交给同学,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活动交往。 同学学习状况的反思:由于同学的个体差异,有的同学填不完整全部的策略,只要有方法有思考就可以了,并不要求人人都填完整。同学在排列策略的过程中,既巩固和应用了“搭配”的学问,又激发了同学的探究热忱,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尝到学习的乐趣。个别孩子对这节课的内容把握的不是很好,在引导取胜
33、所需要的条件时,孩子反应不乐观,没有消逝预设中激烈争论的场面,可能是我引导的不够,环节中有些着急。 今后实行的措施: 1、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接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学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练习内容要有确定的梯度,这样有利于同学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学问,并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3、解决数学问题往往不只是为了求出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还原同学得出答案的探究过程,由于正是这个探究性思考过程呈现了同学数学探究力气的进展。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12 有付出定会有收获,认真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处理的较妥: 1、目的性与情境性相融合: 在教学中许多内容较抽象,老师教得费劲,同学学得吃力
34、,抽象内容的学习中同学只是凭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直角在本册内容中就比较抽象,教学时我转变了老师讲同学听的教学方式,奇异的以拟人的方式,把一个直角说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同学,如:“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吗?”“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等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激起了同学深厚的爱好,好胜的心理,在轻松的玩中学到了新的学问。 2、兼顾各层次同学学习需求,体现分层教学 同学是学习的.仆人,假犹如学对数学不感爱好,老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发觉,同学对数学不感爱好的主要缘由在于教学内容与同学实际水平不相适应,特别是学困生,在旧学问尚未把握的状况下,又要学习新学问,长时间失误积累
35、只能更加厌倦。而本 课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在内容分层、练习分层,使同学依据各自的学习水平,充分调动原有学问阅历,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使每个同学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进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爱好,使同学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进展。 3、改进教学方式,适时为同学的思维活动搭设“脚手架” 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学问接受,而是以同学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无条件的听从与教,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转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景,为同学供应要
36、探究的对象,让同学自主探究,乐观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发觉、把握学问。在合作沟通的过程中,不仅呈现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吸取、相互补充,使熟识渐趋完善、深化,这样同学就可以逐步形成具有共性化的学习方式。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13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同学理解和把握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体会括号的作用。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在同学在三班级学习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前我先引导同学复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的混合运算让同学回忆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为突出括号的作用供应对比材料。 接着出示:961242没有括号的三步四
37、则混合运算,让同学尝试解答。再通过一式多变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导同学合作探究有小括号、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让同学亲身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体会括号转变运算挨次的作用。原以为只要同学把握运算挨次就可以进行计算了,但从课堂状况看,不容乐观,同学在四则混合运算中主要消逝以下问题: (1)书写格式不对,先算的部分移了下来,还没有算的部分丢了不要;还有等号和题目对齐。 (2)知道运算挨次,但还是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不算的部分移在后面。 (3)小括号里有两步计算,还没有算完小括号里的其次步就把小括号去了。 (4)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在先算小括号时,把中括号也同时去掉了。 (5)不算的.部分往
38、下移时移不全。 (6)抄错数字、运算符号的时有消逝。 以上的错误需要对同学进行强化训练和长期的计算习惯训练。 信息技术方面 1、有点依靠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依靠信息技术支持。 2、在利用信息技术时主次不分,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趣味性,而缺乏针对性, 3、花大量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上,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起来,自己制作的课件还需要完善。 4、信息技术的使用与课程教学容量的处理不当。 在课堂上,留意力和教学过程全部局限在课件上,念着课件上的内容。而同学则盯着不断变化的屏幕,把它当成传授学问的老师。降低了老师主导作用和同学主体作用。 改进 1、信息技术是教学的一种关心手段,而不是目
39、的。通过信息化技术关心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2、设计课件合理有用。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14 四班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熟识教学反思课程分析:大数的熟识是四班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本单元是学校生整数熟识的最终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在本单元之前,同学已经熟识了万以内的数,建立了良好的数概念认知基础。本单元要熟识万以上的数,这是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对进展同学的数感,培育同学的估量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大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但在学校生生活中很少接触,比较抽象。从同学的实际动身,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同学感受大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分析:通过第一组信息,唤醒同
40、学的已有学问阅历,为学习新知做预备。通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同学知道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特殊广泛。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和求知欲望。老师引导同学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数,引导同学思考“万位满十怎么办”,使同学自主熟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并体会10个一万是十万。 通过小正方体的累加过程,关怀同学感受十万的大小,培育数感。利用类比迁移规律,在熟识了计数单位“十万”后,由同学自主探究,得出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并把它们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归纳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整理数位挨次表的过程中,熟识数位、数级,并结合现实情境,体
41、会相同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就不同,即“位值”的含义。做一做第1题,通过数数,关怀同学理解并把握计数规律,第2题通过让同学自己尝试制作,加深同学对数位排列挨次和数级划分的熟识。教材第8页的两道练习,巩固同学对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级的熟识。与十万相比,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同学不简洁感受到。因此,以赤道为例,告知同学1亿个学校生手拉手可以绕赤道3圈半,引导同学感受一亿的大小。教学反思:上完这堂课后,总体感觉同学对大数的熟识,把握较好,由于大数的熟识是在同学熟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大数的熟识和学习。在备课时,应做到备同学,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多得关注老师接受何种手段去教,忽视了同学应当接受什么
42、方式在学的问題,导致同学学的不够扎实。个别同学不能精确记住每一个数位的位置,数位与计数单位分不清楚。最终一点:“以赤道为例,告知同学1亿个学校生手拉手可以绕赤道3圈半”后来有同学问我,什么是赤道。这里假如能改成“1000个学校生能站满我们的操场,那1亿个学校生能站满多少个操场?”这样在同学就能清楚的熟识到1亿的大小,对大数也能有个清晰的估量。告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确定要多学习、多探讨、多请教。真正做到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力气。做到自如驾驭教材,做好同学求知的引导者、点拨者。放宽同学的思维空间,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力气。 四班级数学教学反思 15 本周我
43、结束了升和毫升的教学,升和毫升对同学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据我的调查孩子对升和毫升的了解也很粗浅。要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精确地估量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讲解本单元时我使用了大量的教具、学具进行操作试验,同学经过直观的观看才能初步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为此我做了细心的预备,借来了量杯(3 个)、量筒(1个)、滴管(1个)等等,还让有条件的同学从家带来一些饮料瓶用做观看试验。让同学感受1毫升、10毫升、1000毫升有多少,以及通过操作得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1升=1000毫升。 在课后我要求同学去超市做调查,其次天上课沟通调查报告。要多看、多记、多总结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哪些用升,哪些用毫升,用升作单位的包装一般有多大,用毫升的呢?由于课堂呈现毕竟有局限性,要让孩子走到生活中去,最终他们学到的学问才能用于生活。 对于同学在练习中犯的错误也不能放过,要赐予准时订正。 总的来说,本单元的教学充分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以同学为主体,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本节课所学学问,在学习过程中,同学始终心情高涨,从同学的心情来分析,同学也很宠爱这部分内容,所以收到的效果不错。2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