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缩小教学反思优秀3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图形的放大缩小教学反思优秀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形的放大缩小教学反思优秀3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图形的放大缩小教学反思优秀3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3篇图形的放大缩小教学反思,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图形的放大缩小教学反思 篇一 与老教材比,这是“比例”内容中新增设的内容,目的是架起比例与生活的练习,小学里的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我认为这堂课的内容较为浅显,预计半个小时就能结束战斗,实际完成教学用了35分钟。 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这堂课的价值是孕伏比例,为引出比例,即把任一个平面图形放大或缩小,变化后的边长与原图中
2、对应边长的比是一定的(不变的)。所以,这堂课我抓住重点展开教学。例1解决对放大的比或缩小的比的认识和理解前项表示现在图形的尺寸,后项表示原来图形的尺寸,前项大于后项则是放大的比,前项小于后项,则表示缩小的比。初步理解平面图形在缩放的过程中,每一条边缩放的比是一样的,初步感知缩放的过程中,形状不变,大小发生变化。例2的任务是学会根据一个比来画出一个放大或缩小的图形。通过“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如下数学事实。某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则所有的边长都按照这个比放大或缩小,进一步强调大小变化,形状不变。 课堂拾贝:例2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完成了长方形的扩大或缩小的画图。我让
3、学生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并想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回答有,长方形按3:1放大后,所得的长方形的所有的边与原来对应边的比都是3:1.林燕说:扩大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1,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比是1:4。我在肯定林燕的发现后,强调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特指构成图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特别提出学生对题目的意思会产生误解即在画第二个缩小的长方形时,去把扩大后的长方形缩小所以,我建议教师可在例题2“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中的长方形之前加上“原来”两个字。 “试一试”完成后,重点得出两点:按2:1的比放大这个直角三角形,只需先画出两条直角边就行了即两条直角边决定了直角
4、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量出斜边长度后,发现他们的比也是2:1。再次强调:图形的放大就是按照一定的比把所有的边放大,实际操作时只需画出几条关键的边就可以了如长方形只需画出一条长和一条宽,正方形只需画出一条边长。 练习九第一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学生虽然都知道5号图形是1号图形放大后的图形,但是按照( ):( )的比放大的,一部分学生不会写了原因是思维定势,前面遇到的所有比都有一个项是1.结果学生的答案出来两种:3:2,1.5:1。在这道题目的比的书写上,我是这样指导的:既然你认为5号是1号的放大后的图,那么什么比应该是一样的?学生说出现图与原图长的比是9:6,宽的比是3:2,化简比后得到都是3:2
5、,所以写3:2.我补充“写1.5:1”也是可以的。 图形的放大缩小教学反思 篇二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图形是按什么标准放大或缩小的,而且能用网格图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些体会: 一。数学概念规范生活认识。 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模糊的,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并不清楚。而本节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数学意义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是有一定变化规律的,它要指按一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图形 放大 缩小 教学 反思 优秀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