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书愤教案 完整版_书愤教案.docx
《2022书愤教案 完整版_书愤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书愤教案 完整版_书愤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书愤教案 完整版_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完整版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生平履历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朗读诗文领悟感情基调。 3、逐联分析,体会这首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以及突出的艺术手法。 4、总体把握,总结诗歌思想内容。 5、对比分析两首诗的的不同。 6、背诵两首诗歌,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这首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以及突出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驾驭诗歌中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 3、深刻领悟书愤之“愤”,理解作者的爱国感
2、情。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知人论世是我们中学学习古诗文作品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我们在学习一篇古诗文作品之前必需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带着了解来品读,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先后接触了屈原、鲍照、杜甫等人的作品,通过对他们以及作品的学习和鉴赏,我们会发觉历史上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带有共通性:首先,他们都是满腹才情、胸怀大志、爱国爱人民的高雅之士,而生活中的他们远没有文学造诣上的一帆风顺,他们在仕途或者生活中都不断经验坎坷和挫折,但是他们都没有屈服,因为在他们的心底都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人气节。今日,我们将一起走近陆游,走进书愤,走近这位同样命途坎坷而不屈的高雅之士陆游。
3、作者生平履历介绍 (参照书本注释一)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闻名爱国诗人。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作品集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履历,参照学典)少能诗文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十余岁就熟读了陶潜、王维、李白等人的诗篇,12岁便能诗文,有“小李白”之称。17岁便有盛名。 中年仕途坎坷 绍兴中应礼部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hui)的孙子之前,不慎触怒秦桧,遭到黜落。秦桧死后三年才被启用,而他的政途生活也是坎坷不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压,几起几落: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
4、簿(始),孝宗即位后,被赐其进士出身,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起落不断)。乾道六年入蜀(落),任夔(kui)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谟(mo)阁待制。光宗即位,改任礼部郎中(起),由于遭弹劾,再度被罢官。 晚年孤寂 罢官之后的二十余年,他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最终于在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 作者诗歌特色介绍 陆游诗词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又富有浪漫色调。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主动 1 书愤教案 的浪漫主义精神。 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
5、彩,改变无穷。中年入蜀之后,形成豪情奔放的风格,晚年诗风趋于恬淡,有时幽愤。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复原事” 。 总体看来,艺术特色是雄伟豪放,热忱洋溢。 诗歌写作背景介绍 (大背景)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见抗金,触犯了倒戈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小背景)这首出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悲观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验的艺术概括。 诗歌朗读
6、,体会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字音,留意衰鬓(bin)伯仲(zhong) 节奏划分,留意七律的节拍划分2221,2212。体会诗题“愤”,用沉郁顿挫的感觉读出悲愤之情。 (比照蜀相课后指导强调停顿,指导特别字词,体会沉郁顿挫) 讲解诗文 总说:体会诗题。 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参照创作背景我们可知,作者陆游是在山阴闲居了6年,61岁高龄,在“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就要化为泡影的悲愤悲观之下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所以取名“书愤”,借此抒发自己大志未酬的生气。 首联:参照课后习题大二大题(疏通诗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如同山岳
7、。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干脆道出诗人经验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倒戈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铺垫感情,指出“愤”,基调悲愤) 颔联:(疏通诗文,提问特点)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纯意象组合,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美场面。两句
8、都写当年壮丽的斗争成功的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实力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白作者的志向,写出了诗人对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憧憬。他渴望北伐复原中原,憧憬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 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追述对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憧憬。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 A(疏通诗文,说明用典)长城自诩()我白白的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双鬓早已花白。 用典 塞上长城: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
9、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复原中原之志。 B(提问诗眼,参照学典习题) 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显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雄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予,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剧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倒戈派罪恶行径的生气 2 书愤教案 指责。 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理想未得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却早生华发。 尾联:
10、参照课后习题大二大题 (疏通诗文,说明用典)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闻名遐迩,千百年来谁能与诸葛亮同日而语呢? 用典明志。出自三国志,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在尾联运用了诸葛亮的典故。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复原中原之志,还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心生难言的悲伤。(升华感情,升华“愤”,基调由悲愤转含豪壮之情)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抒情,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板书设计: 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理想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包含诗人对
11、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颈联、尾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 艺术特色总体把握 分析结构 两组对比() 总体把握诗歌内容及主旨思想感情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抗金救国的志向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满腔积愤,但悲怆中不失激扬。 诗的感情基调充斥着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 回到诗题,分析把握“愤” 首先理解“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满腔激愤。 通读诗文,得出结论。 读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说明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读颔联,上句 “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乃所愤之二。 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书愤教案完整版_书愤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