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docx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四班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四班级上册其次单元角的度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角单位以及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对于学校生来讲量角方法的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同学是简洁理解的,所以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让同学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熟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下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 其次层是让同学熟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这里又分熟识量角器、熟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从课堂上同学
2、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同学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究力气的。课堂中同学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觉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觉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觉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熟识1角时,接受的方法是: (1)出示使同学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 (2)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同学简洁形成1角的观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同学有了以上读角的阅历,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简洁了,课堂上同学的表现也证明白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同学有些困难。课
3、堂上有的同学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同学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同学的把握状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状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同学没有能够把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以下: 本课需要同学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同学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觉很大一部分同学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同学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确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同学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确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洁,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 四班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
4、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学问作铺垫,操作程序简洁,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班级同学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由于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洁,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角的度量同学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由于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同学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其次层是让同学熟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
5、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第三层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同学自己去思考、去观看、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生怕同学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同学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视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老师对同学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四班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角的度量
6、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同学熟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预备的。同学学习这个学问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老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本节课我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引导同学熟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课件出示量角器,让同学观看,说说自己对量角器的熟识。通过介绍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关怀同学了解量角器的结构,让同学整体把握量角器的特点,加深对角的度量单位的熟识。在熟识了量角器之后,让同学自己找角,分别找出量角器上的50度和140度的角。找角的操作活动,主要是为接下去的量角跟画角做预备。同学通过找角,明晰角的顶
7、点、两条边的位置,以及哪个方向作为始边,如何看刻度数等。接下去的量角环节,通过探究度量一个锐角、一个钝角的过程,让同学把握量角的方法: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与零刻度线重合,另一条边在量角器内,再去找准内外圈的刻度,进行读数。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反思: 1、本节课我重在留时间给同学思考、操作,比如观看量角器,赐予充分时间让同学观看、思考、表达;在量角过程中,也是赐予足够时间让同学能够动手操作。 2、部分同学在使用量角器时正反不分,在熟识量角器时老师忽视了这一问题,发觉类似状况,我在课上带领同学又观看了量角器的正反面。 3、在量角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困扰于“是70度还是11
8、0度”的这个问题。量角器上有一内一外两圈刻度,同学简洁只看到外圈的刻度,每次就只会读外圈刻度数。这个问题的消逝还是同学没有观看0刻度在内圈还是外圈,假如这个问题不解决,在之后的画角活动上,同学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在量完角后,应提示同学检查所量的读数与所要求量的角是不是同属于锐角或钝角(角的分类在下一课中就会学到),培育同学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xx学校 焦xx 20xx年10月 四班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努力在课堂中营造创设一种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促使同学们在这种氛围中乐观主动地去探究学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这节课的学问点很多,而且很抽象、枯燥。要让同学轻松
9、快乐的学到并把握学问,我设计“比视力”的小玩耍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习需要。为了让量角器 “活”起来,我细心设计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来深化熟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放开手,让他们自主探究,查找量角的方法。为让同学真正理解把握学问,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发觉问题,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似退实进,教学过程设计中,我用了三个层次来进行引导。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入。一开头出示两个角(无法用眼睛观看比较),让同学比较大小,引出比较的方法是先要知道角的大小。然后质疑: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从而引出课题。 其次层是熟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这里又分熟识量角器、熟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
10、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熟识量角器时,接受“同学自主观看、熟识、发觉”的方法,争论量角器的特点。课堂中同学的回答特殊活跃。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由于读角时同学简洁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同学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留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我发觉同学有了以上读角的阅历,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找错的概率就小了,读角的度数也较简洁了。 (3)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同学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阅历,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同学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
11、同学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量角的过程上也没有讲在关键点上。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同学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同学不懂。 于是支配四人小组相互学习量角方法,给同学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这样通过互助互动环节,大部分同学学会量角了,也能把握其中的要领。 四班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始终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学问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学问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学问作铺垫,操作程序简洁,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班级同学来说,有确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
12、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同学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同学熟识量角器,接受的方法是“让同学仔细观看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争论争论,看看你有什么发觉”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同学的表现来看,同学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究力气的。 课堂中同学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觉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觉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
13、猜想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觉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同学争论得多认真,观看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觉还是有同学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 四班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角的度量同学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由于之前看过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同学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其次层是让同学熟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熟识量角器、熟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熟识量角器时,接受的
14、方法是让同学仔细观看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争论争论,看看你有什么发觉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同学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同学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究力气的。课堂中同学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觉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觉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觉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 180。熟识1角时,接受的方法是:(1)出示使同学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留意,不仅
15、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同学有了以上读角的阅历,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简洁了,课堂上同学的表现也证明白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同学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阅历,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同学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同学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同学的把握状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状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同学没有能够把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 问题主要是:预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同
16、学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同学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觉很大一部分同学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同学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确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同学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确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洁,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同学所反应出的问题。 四班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同学熟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预备的。同学学习这个学问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
17、题其实就是老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这里我制造了第一个问题冲突,设计了“比视力”比较角的大小的小玩耍。课前我先让同学画角,并从中选择两组来比较角的大小。这是在课堂上查找所需教学资源,目的是调动同学参与学习的乐观性。第一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来,其次组是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较的,尤其是还要推断一样大那是多大,不一样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问:“能用过去学过的学问来解决吗?”他们认为不能,从而产生学习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又通过复习测量长度、质量用什么工具量?怎样测量?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促进同学对学问、方法进行迁移,产生量角的动机,那熟识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
18、角的计量单位、把握测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顺当成章了。 二、引入自学,重视学法指导。 四班级的同学,其阅读力气和理解力气已经得到了确定的进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同学自学力气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熬炼,更需要老师急躁的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中关于角的相关学问,我就放手让同学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做学法指导划出重点词句,做标记等。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学问?”,汇报落实:“角的计量单位是 “度”, 用符号 表示”;“ 把半圆分成 180 等份, 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 1 度, 记作 1”。这一过程中同学乐观性较高,汇报时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处理既爱惜同
19、学学习的乐观性,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同时又使同学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提高了自学能了。 三、顺逆结合,促进思维进展。 本节课的设计从总体上来说,我实行了“顺逆结合,纵横联系”的方法,这样处理减缓了学问的坡度,同学把握起来也较简洁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量角器上读角和找角。在教学熟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 (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问同学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目的是让同学重视0刻度线。 (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25)。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留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角的度量 四年级 上册 度量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