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知识点.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知识点.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思辨期-积累思想(古希腊19 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二)经验描绘期-成型阶段(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五大思潮的促进:(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产生标志:1908 年,两本书的出版: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绪论罗斯社会心理学(三)实验期-独立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运动的早起成员,倡导群体动力学,桃李满天下等,现代实验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1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2 提出了社会促进 31924 年出版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四、基本理论四、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麦独孤弗劳仑兹生物因素 本能印刻 遗传差异XYY(二)学习理论机制:1。联结 S-R2 强化、模仿特点:1.行为由过去经验得出.2 倾向解释当时环境,忽视人的主观感受。倾向解释外在行为,忽视人的心理状态。(四)认知理论:行为取决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或加
3、工过程。1 分类2 聚焦五、概念解释五、概念解释现实真实性:实验与现实生活情景相似程度.心理真实性:一项实验所引发的心理过程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的相似程度。六、社会心理学者的基本困境六、社会心理学者的基本困境:1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在自然环境中而非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理想与现实最理想研究:一是对情境有足够的控制,以确保没有额外变量影响结果和将人们随机分配到情境中去(内部效度);二是确保结果能够外推到日常生活中去(外部效度).研究现实:要在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取舍2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取舍实验室试验-确保内部效度 现场实验-提高外部效度 重复性实验-综合
4、运用第三章第三章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一、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一图式一、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一图式图式: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事件等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图示作用:1 提取信息:组织并理解世界,将就经验与新情景衔接起来。2 加快信息加工速度 3 填补信息二、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二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二社会认知的心理策略与捷径(认知启发线索)1 代表性法则(表征性启发):对当前事件或信息与典型的事件相似程度来判断。2.可用性法则(获得性启发):根据信息容易想起来的程度来判断:生动程度 有具体事例3.锚定与调整法则(调整性启发):首先抓住一个锚定点,根据这个起点进行调整得出结论。三、影响社会
5、知觉的因素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个人直觉的偏差)(一)知觉者因素。A 兴趣。兴趣的个别差异决定着知觉的选择性。B 需要与动机.凡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们动机的事物,往往会成为知觉的对象。C 个性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知觉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D 认知结构。个体在知觉他人时,深受知觉者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影响。这包括个人的不同观点、态度以及不同的评价标准。(二)知觉对象因素。A 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本身的内在因素也会对知觉产生影响。对于优点多的知觉对象倾向于做出积极、肯定性的判断。B 知觉对象知名度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知觉者的社会认知。对知名度大的对象,知觉者无形中会把他看成是有魅力的人.C 知觉对象
6、的复杂程度也对人们的社会知觉造成影响.简单的事物易知觉,复杂的事物则给知觉者带来困难。D 知觉对象的特征也是影响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空间或时间上较接近的,相似的、具有连续性、封闭性的对象易被组合,往往会产生错觉,对表面相似实质并不相关的对象做因果判断。(三)知觉效应A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初次交往时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人们认知他人所产生的心理作用。B 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最后(近)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并对以后刻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C 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社会知觉中,由于对知觉对象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
7、了对知觉对象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第四章第四章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一、印象形成: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二、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个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三、整体印象三、整体印象(1)平均模型(1965)(2)累加模型:人们对片段信息的整合谨慎+8+2(3)加权平均模型:整体印象=较重要的特质(4)*负性效应:对负性信息比对正性信息给予较大权重。(5)影响因素A 首因效应:B 近因效应: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最先(后)接受到的信息对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C 晕轮效应:评价者对一个
8、人多种特质评价受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光环效应、扫帚星效应)D 积极性偏差(正性效应、宽大效应、慈悲效应):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原因:1.积极快乐原则(波利阿纳效应)2.仅限于对人的评价,不包括物E 刻板印象:对群体中的人形成的固定和概括的看法。F证实偏差:既有的观念.期望会影响他人有选择的解释.记忆能证实自己既存信念图式的信息G 后视偏差:回忆自己判断时,倾向判断比实际更准确。H 虚假一致偏差:高估、夸大自己的判断、信念、行为的普遍性.I 自我中心偏差:人们会夸大自己在事物中的作用四、归因理论四、归因理论归因:人们推断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原因的过程。1.He
9、ider(海德)(朴素心理学、通俗心理学)动机(1)理解环境(2)控制环境1。二分法(1)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2)外因:压力。天气。情境.2。与进行外部归因相比,我们对内部归因更偏好原则(1)共变(协变性)原则:某个特定结果在某些特定的情境由某特定原因导致。该原因不存在该结果就不会出现。就可把结果归因于该原因。(2)排除原则:如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原因五、五、KellyKelly(凯利)三度归因理论(凯利)三度归因理论(立方体理论)立方体理论)(1)归因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2)归因是人们使用三种信息A 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B 一贯
10、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C 独特性信息:对其他事物也有同样的反应吗?(3)评价六、六、WeinerWeiner韦纳韦纳成败归因理论成败归因理论(1)维度A 内外因B 稳定性C 可控性(2)一致性偏见与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的所作所为起因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而非他们处于什么样的情景。许多社会学家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隐错误:在解释别人的行为原因时,高估内在的性格因素,低估情境因素的倾向。归隐的俩个阶段过程:第一阶段 在分析别人的行为时人们通常会先自动地做内部归因。第二阶段 会想到行为可能的情境因素,然后可能会对原先的内部归因作出调整。(3)归因偏差A 探照灯效应:高估自己行为和外表在他人严重的显
11、著程度的倾向。B 当事者与旁观者差异:观察别人的行为偏好作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加着重于情境因素的归因.C 自利归因:将某人的成功归功于内部性格因素,将失败归咎于外部情境因素。D 涉及个人利益与否会导致归因的不一致(4)内隐人格理论:即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七、概念七、概念社会认知: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或是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作出判断和决定.反事实推理:在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以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
12、任何意图的,自然而然的并不需要努力地思维。控制性思维:有意识的有意图的自发的及需要努力的思维,图式: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事件等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图示作用:1 提取信息:组织并理解世界,将就经验与新情景衔接起来。2 加快信息加工速度3 填补信息思考抑制:试图避免想起一些我们宁愿忘记的事物.跨文化的研究: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表现出较个人主义文化中较低的一致性偏见.第五章第五章 社会化与自我认知社会化与自我认知一、社会化类型一、社会化类型基本社会化:语言、技能、行为规范继续社会化:不适应要求与社会相协调再社会化:原有的环境变为新的环境,新生存方式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
13、传递给前辈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亚社会(次级社会)认同机制三、自我概念建立的途径三、自我概念建立的途径1.通过自行来认识自己2.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3.3.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四、获得自尊的途径四、获得自尊的途径1.控制环境得到成功 2。他人对自己有积极地评价五、提高自尊的方法五、提高自尊的方法1.自我服务2.防卫机制,逃避消极的反馈3.自我障碍策略(自我妨碍)4.向下比较5.转移到擅长的方面四、自我表演(自我展露)四、自我表演(自我展露):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时候做的展露.1.自我抬高:传递正向信
14、息2.显示:显示自己的价值,有价值,引起别人的内疚3.谦虚: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贡献4.恫吓:威胁5.恳求:显示不足或依赖,引起同情6.逢迎:说他人喜欢听的话第六章第六章 态度态度一、外显态度:外显态度: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态度.内隐态度:内隐态度: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的态度.二、心理功能二、心理功能:1、效用功能(适应功能):使人们寻求筹赏和他人的赞许。2、认识功能(图式作用):有助于我们组织有关知识使世界变得有意义。3、自我防御功能(精神分析原则):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4、价值表现功能:有助于表现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四、态度改变理论四、态度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知识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